作為「書聖」的王羲之,為何一生都不得志?背叛家族讓他失去了根

2023-10-19     尋根拜祖

原標題:作為「書聖」的王羲之,為何一生都不得志?背叛家族讓他失去了根

偉大的人物往往都是在去世後若干年,才被後人意識到他的價值所在。王羲之也是,他在世時名氣還不如其子王獻之,直到唐宋,經李世民、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蘇軾等人的推崇,才奠定了他的「書聖」地位。

藝術家的成就離不開生長環境的薰陶,王羲之能成為最偉大的書法家,就跟他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

王羲之出身於琅琊王氏,由於西晉的「八王之亂」,王氏家族「衣冠南渡」,舉族搬遷到建鄴(南京)定居。王氏家族的故居就在秦淮河烏衣巷,如今王氏與謝氏家族的「王謝堂」已經是秦淮河著名景點之一。

王氏家族之所以能成為東晉第一豪族,得益於王羲之的兩位堂伯父——王敦、王導。王導一手策劃了晉元帝司馬睿的南下,並與王敦一起將司馬睿推上了皇位,由此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然而,王羲之這一家卻沒有享受到太多家族的陽光普照,因為他的父親王曠在他6歲時就失蹤了。

大活人怎麼會失蹤?據史書記載,永嘉三年(309年),劉聰兵圍壺關,王曠奉命率兵3萬前去增援,卻被打了個全軍覆沒,王曠不知所蹤。

按正常邏輯,戰場上失蹤大機率就是犧牲了,可史書居然說是「失蹤」。從後來王羲之留下的文稿中,人們猜測王曠極有可能戰敗被俘,死在了匈奴人那裡。唐朝編寫《晉書》時,作為王羲之的小迷弟,李世民要求編者隱藏了這段歷史。

王羲之曾經感嘆:「羲之不天,夙遭閔凶,不蒙過庭之訓。母兄鞠育,得漸庶幾。」我王羲之命不好,從小沒有得到父親的教誨,由母親和哥哥撫育才長大成人。

不過從後來的經歷看,我覺得王羲之的感嘆另有深意:父親的意外讓他在仕途上遭遇了重大挫折。

不過,父親生前還是給王羲之種下了一顆種子——書法,原來王曠就是一位書法家,尤善隸書、行書。

王羲之還有一位名氣更大的啟蒙老師,即他的叔叔王廙。王廙被世人稱為江左第一書畫大家,尤其擅長飛白體,還是晉明帝司馬紹的書法老師。

王羲之還有一位在書法上更有名氣的啟蒙老師,即他的姨媽衛鑠,史稱「衛夫人」。

衛夫人出身河東衛氏,即西漢外戚衛青的後人,西晉名臣衛瓘就是衛夫人的堂叔。衛夫人滿門都是書法家,她的父親、丈夫都是一流的書法大師。

衛夫人師承曹魏書法巨擘鍾繇,是我國最偉大的女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在她的悉心指導下,王羲之的書法水平突飛猛進。

於是王羲之難免年少輕狂,小尾巴翹得有點高。大約在十幾歲時,王羲之第一次遠遊至洛陽一帶,親眼見識了蔡邕和張昶的碑帖,那點小傲嬌頓時被慚愧所替代。

回到金陵後,王羲之一拋浮躁之心,潛心研究技藝,他的書法水準再次躍升了一個台階。

少年的王羲之醉心於書法,似乎忘記了凡塵,他變得寡言少語,沉默木訥,在橫行霸道的王家子弟中顯得那麼的不起眼。

有一年,時任太子少傅周顗來王家做客。這位周先生是東漢名士,那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就是指周顗,周顗的侄女就是王羲之的大嫂。

在那天的宴席中有一道菜叫「牛心炙」,它是主人獻給尊貴客人的「大菜」,周顗卻將它送到了坐在最角落裡的王羲之面前。在座的金陵名士們都大吃一驚,從此王羲之名聲大振。

王羲之二十歲那年,還因為自己的「無欲」賺了一個名門老婆。

那天,時任中書令郗鑒來王家選女婿,王導將消息告訴王家子弟,讓他們準備接受「驗收」。高平郗氏也是著名的王族,郗鑒位高權重,這門親事吊足了王家子弟們的胃口,於是一個個精心打扮,試圖攀上一個好岳丈。

郗鑒在「王家大院」轉了個遍,回頭對王導說:「你們王家子弟確實個個都很優秀,那個露著肚皮躺在東床的年輕人氣度不凡,他就是我要選的佳婿。」

那位「坦腹東床」的小伙子就是王羲之,很顯然,王羲之根本不認為自己會中選,或者根本無意參選,所以他毫無準備,竟然懶洋洋地露著大肚皮。

但人的氣質不修要修飾,郗鑒恰恰看中了王羲之的洒脫不羈,於是王羲之抱得美人歸,留下了「東床快婿」的典故。

王羲之的夫人郗璇也是個書法家,被譽為「女中仙筆」。郗璇是個性情剛烈豪放的女子,有一次她居然怒吼自己的弟弟們「你們少來王家」。

發生了什麼事呢?原來王家有點「勢利眼」,只要謝家人來,他們都搞得跟過節似的隆重,而郗家人來就以很普通的禮節接待。

為什麼會這樣呢?門閥家族嘛,是要講求身份對等的,郗家雖然也是豪族,但跟謝家相比就差了一個檔次。王、謝不光有政治利益的交換,還有姻親關係,比如王羲之與郗璇的兒子王凝之,就娶了著名的才女謝道韞。

郗璇不願意看到弟弟們遭受「冷遇」,暴脾氣的她用這種方式向夫家開了火。

當然,這不代表郗璇與王羲之的婚姻關係不和諧,事實上,王羲之的七兒一女都是郗璇所生。

婚後的第三年,22歲的王羲之在岳父和叔父的推薦下走上了仕途,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秘書郎,一份相對清閒的差事。

僅僅四年後,王羲之被調任臨川太守。臨川是個窮鄉僻壤的地方,據說王羲之在那裡的政聲不錯,但沒有具體事跡,估計也就是個「貼花」的手法而已。

不久王羲之因為母親去世而去職守喪,暫時告別了官場。31歲那年,王羲之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出任鎮西將軍庾亮的幕府參軍。

什麼說這是一個重大決定呢?原來庾亮跟王導關係不睦。

庾亮出身於潁川庾氏,他的妹妹就是晉明帝的皇后、晉成帝的皇太后。以前東晉是「王與馬共天下」,自從庾氏「插足」後,兩大家族就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王羲之為何會「背棄」家族投身到敵對陣營?史書未做解釋,但我們隱約可見王羲之在家族內的地位低下。

這件事驚動了兩位大佬,一位是王導,他親自登門勸王羲之「迷途知返」,不要去武昌任職,結果被王羲之拒絕了。另一位就是他的岳父郗鑒,郗鑒見女婿心意已決,很理智地建議王羲之扮演王導和庾亮的和事佬角色,將壞事做成好事。

事實上,郗鑒就一直扮演者王、庾之間的協調者角色,如果不是他,王導早就跟庾亮撕破臉了。

王羲之有什麼作為,史書不見一字,應該沒有任何成果。四年後庾亮病逝,王羲之失去了靠山,此後幾年他的履歷語焉不詳。我個人猜測,那應該是他很不得志的十年。

郗鑒為何不出手幫女婿?因為郗鑒也去世了,還比庾亮早了一年,與他同一年去世的還有王導。人生爭來爭去,總歸都要化作塵土。

隨著前輩們的恩怨結束,王羲之在他48歲那年出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右軍將軍」其實是個虛職,代表身份,所以後人都稱他為「王右軍」。

兩年後的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位好友,在會稽山蘭亭舉行「修褉」儀式。飲酒作詩是修褉儀式後必不可少的節目。

於是一群人喝得東倒西歪,詩詞美文汩汩而出。王羲之借著酒興揮毫潑墨,給這些《詩集》題序,那篇震驚書法界幾千年的《蘭亭集序》行草轟然出世了。

第二天一早,王羲之酒醒過來時被自己的作品嚇了一跳,他試圖再次書寫,卻怎麼也無法寫出那股神韻了,因此那份塗塗改改的《蘭亭集序》成了無法複製的傳家寶。

就在王羲之名聲大噪時,他卻突然在父母的墳前發下重誓:此生永遠不再做官!

事實證明王羲之食言了,三年後他接受謝萬的邀請出任西中郎將,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只是這份職位也沒維持太久,謝萬不聽王羲之的勸告,結果被廢為庶人。

這段經歷告訴我們,當初王羲之的辭職並不是真心,而是因為某些外來因素的打壓而變得灰心喪氣,其內心的渴望其實沒有被澆滅。

其實從王羲之與謝家聯姻,以及後來替小兒子王獻之向郗家低聲下氣地求婚,就可見他很想出人頭地,辭職只是他激憤之下的非理智行為。

縱觀王羲之這一生,他在書法藝術生確實是個天才,但在官場其實並沒展現出任何才華。或許就是這個原因,王導並沒有給予王羲之滿意的仕途,以至於他怒而轉投王家的仇敵庾亮。

在古代以家族為利益之根的社會,王羲之的這個舉動無異於自絕後路。儘管有岳父的呵護,王羲之依然沒有扮演好王、庾兩家的協調者角色,因此他的仕途不順也就不難理解了。

昇平五年(361年),即給王獻之求婚的第二年,王羲之病逝於會稽,享年58歲。

王羲之的這一生,他自己應該是充滿遺憾的,但如果他知道自己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估計給個皇帝都不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c5cd02776b87c6347259cf9e70f6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