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到底有沒有許諾過李世民為太子?四個階段的細節揭露了真相

2023-12-28     尋根拜祖

原標題:李淵到底有沒有許諾過李世民為太子?四個階段的細節揭露了真相

雖然史書上有多處記載說,李淵一直想立李世民為太子,但這些記載都不靠譜,幾乎可以認定這都是李世民篡改歷史的結果。

我們節選《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中的四段如下:

  • 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太宗切益高,而高祖屢許以為太子。——《新唐書》
  • 高祖曰:「文幹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舊唐書》
  • 上幸西宮,問世民疾……曰:「首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資治通鑑》
  • 蕭瑀、陳叔達曰:「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資治通鑑》

這四段文字正好對應「儲位之爭」的四個階段:大唐立國階段、矛盾衝突初期、玄武門之變前夕、玄武門之變後期。

立國之初:李世民編造的一則驚天謊言

根據《新唐書》的記載,李淵第一次許諾李世民為太子是在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之後,理由有兩個,一是太原起兵全是李世民的功勞,二是李世民的戰功卓著。用通俗的話講就是:我老李能當皇帝全靠俺們家老二,老大不配當太子。

雖然李世民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帝王,但對這件事我很想吐他一臉:無恥之尤!

需要正本清源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唐建國李淵才是真正的核心,李世民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實習生,他的貢獻比不上李建成。

《新唐書》將李世民的功勞置於李淵之上的理由有兩點:一是當初李淵並不想起兵,而是被李世民逼上梁山的,李世民才是「晉陽元謀」的總策劃師。二是從起兵到攻入長安,李世民是第一功臣,尤其是關鍵的霍邑之戰。

但凡能認真研讀就會發現,那段歷史被篡改得不忍直視。

首先,李淵起兵的念頭早在隋煬帝第一次征高句麗時就已經產生,那時大業七年的事,李世民才12歲。

最遲在大業十一年,李世民就已經在河東悄悄積蓄力量,武士彠就是那個時候結交李淵,並為他提供資金幫助的。

大業十三年,李淵出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李世民隨行,起兵進入實施階段。在期間,李淵吸納了大量的人才,除了「元謀十七功臣」外,還有溫氏三傑等文官集團。

李淵的工作做得有多細?說出來能讓人汗毛倒立,他居然在長安派駐了間諜,將朝廷的動向摸得清清楚楚。

所謂李世民和劉文靜、裴寂合謀,用晉陽宮宮女陪侍李淵,將他逼上梁山的說法就是個玩弄讀者智商的謊言。

首先,裴寂那時候經常用宮女接待客人,李淵不是第一個,沒那麼大的殺傷力。其次,起兵這種事有可能會由一起「風月事件」來決定嗎?就算李世民是愣頭青,裴寂可能跟著瞎起鬨嗎?事實上這件事《舊唐書》根本就沒有,不知道成書更晚的《新唐書》哪來的原始資料。

除此而外,有人說李世民結交了大量起兵功臣。扯淡!你仔細看看,晉陽元謀的功臣們除了劉文靜,哪一個是李世民的關係?都是李淵的部下、舊交、世交,以及慕名加入的士人,即便劉文靜還是裴寂介紹給李世民的。

事實上,李淵之所以能坐江山,跟他的關隴豪族身份密不可分,起兵之前就有一大堆豪族支持他,唐軍剛到河東,那些豪門家族紛紛力挺李淵,關中幾乎是傳檄而定。請問,李世民有那個本事嗎?

至於這個階段的戰功,史書明確寫著,那時候李世民就是李建成的副手,第一仗打下西河城,李建成的表現非常亮眼。

霍邑之戰兩唐書將功勞歸於李世民,但《大唐創業起居注》卻是另一個版本,根本不存在李淵不敵宋老生、李建成被打落馬下,更沒有李世民獨臂擎天的情節。

有人說,《大唐創業起居注》也未必可靠啊。確實如此,這本書有誇大李淵的成分,但作者溫大雅是李世民的人,他不可能隱藏李世民的功勞。如果你讀過這本書,就會發現那個階段李世民就是個打醬油的,李建成遠比他出色。

李建成被立為太子是武德元年的事,而平定王世充和竇建德是武德四年,請問李淵如果想立李世民,為何要到武德四年才說?

但凡思維正常的人,絕不會在太子沒犯大錯的情況下誕生換太子的想法,那時候李建成的口碑相當好,父子倆沒任何矛盾,怎麼會蹦出來「高祖屢許(李世民)以為太子」的說法?

衝突初期:唯一存在可能性的許立太子

武德七年的「楊文幹事件」是李世民與李建成矛盾激化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在這次事件中,李建成私運武器事發,楊文干走投無路乾脆反了。

身處仁智宮的李淵認為太子可能謀反,於是將李建成騙到仁智宮囚禁,並讓李世民率軍平叛。李世民出發前,李淵許諾,平叛後我將立你為太子。

但事後李淵的態度卻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他違約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冷靜下來後李淵看出了其中的蹊蹺,這件事就是李世民在背後使壞,給李建成設了個陷阱。為了不造成惡劣的影響,李淵以東宮和秦王府的幕僚挑唆為由,各打五十大板匆匆收場。

那麼,李淵的承諾究竟是真是假呢?我個人認為,李淵一時被蒙蔽,激憤之下做出這個承諾是有可能的。但是既然李世民在這件事也做得不光彩,那麼之前的承諾就不能算數了。

所以,這個承諾其實沒有任何意義,最多說明李世民的手段耍得很高明,李淵顯得太急躁了。

事變前夕:文不對題的一次父子對話

武德九年的一天,李建成邀請李世民到東宮夜飲,結果李世民莫名其妙地中毒了,當場「吐血數升」,最後被李神通攙扶著回到了秦王府。

李淵得到報信後親自去探視,並表態說:「天下是你打下來的,我想立你為太子,你卻不肯。如今建成當了這麼長時間的太子,我又不忍心廢了他。」

既然探病時說出了儲位之爭的問題,那就說明李淵認為李世民的中毒跟這事有關,也就是說李淵默認了李建成對李世民下毒的事實。

可是接下來李淵的舉動卻很弔詭,他訓斥李建成和李元吉:你們明知老二不善飲,還這么喝?以後禁止你們夜飲。

不對嘛,結論怎麼又變成夜飲無度?文不對題嘛。

事實上,這種事沒什麼可爭議的,假如李建成想要毒殺李世民,李世民可能脫得了身嗎?既然陰謀暴露了,一定會撕破臉嘛。

所以,這就是一場正常的夜飲,不存在陰謀。事實上,李世民之所以敢去,也一定覺得很安全。事實上,李建成如果真的想殺了李世民,不可能在東宮下手,太愚蠢了嘛!

因此,李淵探視李世民時不可能提及儲位之爭,他力挺李建成的態度自始至終都沒變過。

很顯然,司馬光個人的立場決定了他對史料的舍取,以及加工編撰。事實上,《資治通鑑》里有大量靠不住的記載,那僅是司馬光個人的解讀而已,不能作為正史。

事變後期:李淵被迫無奈的違心表態

「玄武門之變」臨近尾聲,當李建成遇害的消息傳來時,李淵木然地說了一句:「沒想到事情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該如何辦呢?」

陳叔達、蕭瑀當即回覆:「當初取天下時李建成就沒什麼貢獻,秦王功蓋環宇,天下歸心,何不為何不把國政委託給秦王呢?」

李淵的反應相當快:「太好了,我早就這麼想了。」

於是君臣同心,立刻頒布詔書,宣布「玄武之變」是李建成、李元吉作亂,李世民是衛國戡亂,從此以後我老李要退休了,國家大事都交給老二了,這也是俺長久以來的心愿。

這話還用翻譯嗎?李淵自己都成了俘虜,他有什麼能力反制李世民?不按照李世民的意圖辦又能如何?李建成還能復活嗎?誰能降服李世民?

最理智的做法就是父子和解,雖然犧牲了李建成的名譽,但也算保全了李淵與李世民的父子關係。更重要的是,大唐帝國必須向前行,而不是繼續骨肉相殘,進而引發更大的內亂。

所以,縱使李淵的心裡在滴血,他也得配合李世民,不光要承認李世民的接班人身份,還要幫他營造合法即位的輿論環境。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一個細節,以上這些所謂的李淵承諾,都是他與李世民的私下交談,沒有任何旁證,更不見任何文書記錄。這就是編造歷史慣用的伎倆,用那些沒有出處,似是而非,無法驗證的東西誤導讀者。

綜述以上四個階段的分析,不難看出所謂「李淵許立李世民為太子」就是個巨大的謊言,是勝利者篡改歷史的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f29fa129011833240288dd45ba800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