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元旦」的「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但在古代,「元旦」與現在並不是同一天。夏代以前, 曾規定元旦必須和立春同一天; 立春標誌著春天的開始, 所以元旦又屬春節。夏代則以正月初一為元旦。殷代以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始皇統一曆法後, 以十月初一為元旦。到了漢武帝時, 又規定以正月初一為元旦。
古代元旦有多個別稱
「元旦」一詞,來自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時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在古代,元旦有多種別稱,又稱「元春」、「元正」、「元朔」、「元辰」:
——元春,《樂府詩集》:「展禮肆樂,協此元春。」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也有「元春」之稱。
——元正,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說:「元正上日,百福孔靈。」《晉書·王導傳》:「自後元正,導入,帝猶為之興焉。」
——元辰,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歲惟元辰,陰陽代紀;履端歸餘,三朝告始。」唐朝詩人楊師道:「皇猷被寰宇,端扆屬元辰。九重麗天邑,千門臨上春。」
——元朔,一年的第一個朔日,即正月初一。唐德宗《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獻歲視元朔,萬方咸在庭。」清錢謙益《崇禎元年元日立春》詩:「淑氣和風應候來,王春元朔並相催。」
古人過元旦也放大假
先秦時代的元旦,官員可以「告歸」,但是沒有形成制度固定下來。到了漢代就有了元旦休假制度,《漢律》明文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漢朝時,官員辦公、吃住都要在官舍中,連續工作五天,第六天就可以回家沐浴休息,與家人團聚。
唐代,元旦放假更加制度化,《唐六典》卷二所載開元假寧令規定:「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大唐新定吉凶書儀》中說:「元正日,冬至日,右已上二大節准令休假七日,前三後四日」,意思是元旦的假期從元旦前兩日開始,到元月初四結束。杜甫的《守歲》描繪了當時過元旦的歡樂情景:「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
宋朝,不僅延續了唐朝元旦放假的制度,而且還有一項新的規定:「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意思是任由百姓自由娛樂,放開賭禁三天,關撲是當時的一種賭博類遊戲。《東京夢華錄》記載,元旦這天,士人庶民自早上起就互相慶賀新年。小民百姓即使貧困,也要穿上嶄新、乾淨的衣服,置酒待客,相互應酬,慶賀節日。
元代時,習慣了遊牧草原的蒙古統治者,大幅度削減各類假期,元旦假期僅有兩天。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工作狂」,假期再次減少,僅元旦、元宵、冬至放假,各為一天,朱元璋死後,才將元旦假期延至五天。
清朝承襲了明代的放假制度,但是作了一些調整,將冬至、元旦、元宵的假期合在一起,官員於冬月19日或22日到第二年的元月19或22日之間放假,稱為「封印」,各地衙門在此期間關門休息。
閒不著,皇帝這一天最繁忙
按理說, 辛苦工作了一年, 節日放假應與家人團聚, 休閒娛樂, 飲酒敘談。可是, 有時候也是身不由己。
古代元旦最忙的人莫過於皇帝。這天,皇帝要舉行隆重的朝賀大典,獻歲啟新,還要祭祖拜神。皇帝率領一班王公大臣,詣皇太后宮行慶賀禮,以表達孝順之心及祝福。而臣子也要按照層級規則,向皇帝覲獻賀禮,恭賀元旦。三國時曹植有《元會》詩:「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
《新唐書·禮樂志》載:「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賀而會。」而在頭天的除夕之夜,皇帝要在宮中接受百官、使節和來賓的跪賀,並設酒席款待,頻頻舉杯,互賀新年,觀看大型歌舞表演。唐德宗李適在《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記載了元旦那天的忙碌。元旦之日,等百官拜過之後,他又閱了兵,一整天沒有休息,忙得不可開交:「獻歲視元朔,萬方咸在庭。端旒揖群後,回輦閱師貞。彩仗宿華殿,退朝歸禁營。分行左右出,轉旆風雲生。歷歷趨復道,容容映層城。勇余矜捷技,令肅無喧聲。眷此戎旅節,載嘉良士誠。順時傾宴賞,亦以助文經。」
《東京夢華錄》也記載了「元旦朝會」的盛況:新年正月初一,行朝會大典,皇帝坐大慶殿,有披甲戴盔的體貌高大壯偉的武士分別站立在殿的四周,叫作「鎮殿將軍」。各國使節入殿朝賀,宮中排列法駕儀仗,文武百官全都頭戴冠冕,身穿朝服,各路應試舉人中的解元也身著士人的衣服,依秩站立,頭戴二粱冠,身穿鑲有青邊的白袍。
《水滸傳》一百一十回里也寫了宋江招安後,於元旦這天到朝廷朝賀之事:「是日正旦,百官朝賀。宋江、盧俊義俱各公服,都在待漏院伺候早朝,隨班行禮。是日駕坐紫宸殿受朝,宋江、盧俊義隨班拜罷,於兩班侍下,不能上殿。仰觀殿上,玉簪珠履,紫綬金章,往來稱觴獻壽,自天明直至午牌,方始得沾謝恩御酒。百官朝散,天子駕起。宋江、盧俊義出內,卸了公服幞頭,上馬回營,面有愁顏赧色。」
宮廷里過元旦隆重繁華,尋常百姓過元旦也是熱鬧非凡。元旦這天清晨,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親訪友,相互祝福,把酒相慶。街道上都要結彩棚,擺放帽子、首飾、衣服玩具之類的商品。還有舞場歌館,車馬來往,絡繹不絕。
元旦之夜,有錢人家的女子也可以入場觀賭,或入店飲宴,《東京夢華錄》中說,這種事情「慣習成風,不相笑訝」。如此看來,古代的女子,可以借著元旦佳節,暫時擺脫一些清規戒律,適當地放鬆享受一下生活。
凡是過盛大的節日,幾乎都離不開美食,古人過元旦也不例外。《東京夢華錄》中說:「(元旦的開封)皆煎術湯以飲之,並燒蒼朮,又辟除疫癘之氣。」許多人家還「用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開,眾分食之,以為一歲百事吉之兆。」看來古人元旦吃美食頗有講究,他們在品食美味的同時,還表達了辟邪、盼望吉祥的美好願望。
古人過節日也是為了休閒和放鬆,對於文人墨客來說,最好的休閒方式無非是吟詩作賦。元旦是個盛大的節日,歷代詩人都留下了與元旦有關的詩作。宋朝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謂是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DFqXW8BMH2_cNUg8M9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