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盛夏已至,華北黃淮一帶進入「炙烤」模式,局部地區最高氣溫突破40℃。
比氣溫更火熱的,是這個月的造車圈。火到新品扎堆,蔚來、理想、集度等品牌齊齊發布新車或概念車;火到嗆聲不斷,李想叫板BBA,還「碰瓷」勞斯萊斯庫里南;火到股價飛漲,比亞迪A股市值第一次突破萬億門檻……
火熱的另一面是危險。這個月,比亞迪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頻頻發生自燃;一輛嵐圖FREE在充電樁前發生明火燃燒;兩輛剛提不久的蔚來ET7在行駛過程中「趴窩」;另一輛貼著偽裝膜的蔚來ET7測試車從一棟建築的三樓飛出,兩位測試人員不幸身亡。
這個月的混亂,也是過去幾年來這個新能源汽車狂飆突進的濃縮寫照。第17期「Pia Pia Time」,我們整了一期特刊,盤點過去一些關於新能源車的「翻車」瞬間,有層出不窮的安全事故和車企甩鍋的捉急操作,有車企和用戶之間的相愛相殺,也有車企之間為了口碑、銷量、融資而大打出手的公關亂戰。
從中我們可以一窺,一個轟鳴百年的傳統行業,如何在短時間內被新興的資本和玩家注入電流並攪至沸騰,又承受著怎樣的尷尬、風險,甚至人性拷問。
策劃 | 揉臉分診台
什麼都不怕,就怕與車輛本身有關係
產品安全,是新能源汽車相比於傳統燃油車的一個優勢,也是一切新能源車企的「命門」。2018至2019年,相關部委開展了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的專門調查,發現我國每萬輛新能源汽車發生火災事故約0.8起,但連續幾年,每萬輛傳統燃油車發生火災事故在2.2起至4起之間。
儘管如此,由於新能源汽車比傳統汽車更受關注,每次發生事故,都很容易發展成輿論危機,直接影響該產品的銷量和品牌的形象,這也讓新能源車企們在事故處理上總有推卸責任的心理,造就了很多「翻車時刻」。另外,前期宣傳得太好,也是新能源車企被打臉的最常見原因。
「趴窩」
6月11日,一位蔚來車主在官方社區發文提問:ET7行駛中趴窩,我該怎麼辦?
據該車主講述,車輛正常行駛,沒有任何前兆,突然整車斷電、剎車失靈,只能依靠慣性緩慢停下,提示故障的雙閃沒法打開,後備箱的三角牌也拿不出來。
這是他提車的第13天,在此之前已經等了1年4個月。他很慶幸,車沒在高速上「趴窩」。而據蔚來社區的用戶反饋,和他經歷相似的車主還有好幾位,場景各不相同——有趴在大馬路中間的,有趴在地庫的,還有一位車主,剛完成交車儀式就動不了了——車主提車失敗,「喜提」一捧鮮花,車被留下修理。
一位準ET7車主沒有被說服,她留言稱,希望得到的回覆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交付了兩三千台車,已經有四五輛出現相同問題,這機率已經不是非常高,而應該是異常高」。
「自燃」
6月28日,東風旗下的嵐圖汽車發布了一則聲明,回應了兩天前,湖北襄陽街頭一輛墨綠色嵐圖FREE的起火情況。網絡流傳的視頻顯示,車輛位於充電樁旁,現場產生了大量濃煙,車底可見明火。
這個月被曝起火的品牌還有「新晉股王」比亞迪。6月6日,廣東佛山和廣西貴港,兩輛比亞迪旗下的新能源車同一天發生自燃,型號分別為秦PLUS DM-i和唐DM;6月12日,廣東珠海銀廈廣場,一輛比亞迪宋Pro DM-i又發生了起火事故。
3月28日深夜,深圳市龍華區一居民樓下,一輛小鵬G3汽車發生爆炸起火。消防員趕到時,這輛車燒得只剩一具空殼。
截至目前,三家車企均未發布事故調查結論,但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安全又被打上了問號。
嵐圖FREE曾宣傳自己的電池通過了安全檢測,特別是在發生電池熱失控後,電池包靜置50天後仍然能做到「不冒煙、不起火、不爆炸」。
比亞迪更是一家以自研「刀片電池」為特色的車企。2020年3月的發布會上,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信誓旦旦:搭載了這款電池的車將把「自燃」這個詞從新能源汽車的字典中徹底抹掉。但據IT時報不完全統計,今年前五個月,比亞迪自燃事件達到42起,而近來發生自燃的比亞迪汽車,不少都搭載了刀片電池。
據媒體統計,小鵬汽車2019年以來發生過5起起火事件,4輛G3、1輛P7。最初的一次,小鵬官方否認了「自燃」的說法,只確認尾部出現明火,檢測發現電池包完好無損,仍能正常工作。而車尾部地面存在不少燃燒的木炭及打火機,小鵬判斷事故為外部火源引發所致。第二次,官方將起火原因歸咎於電池箱底部有明顯嚴重的磕碰傷痕,導致電池嚴重受損。
但最近的三次事故中,車輛要麼在馬路上起火燃燒,要麼在充電過程中發生自燃,並不存在外部火源或磕碰動作。
「意外」
6月22日,一輛蔚來測試車輛從上海創新港8號樓的三層衝破牆體而出,墜地造成兩名數字座艙測試人員身亡,其中一位是蔚來員工,另一位是合作夥伴員工。
事故發生的第二天晚間,公眾等來了蔚來的回應。第一版聲明里,蔚來下了初步判斷,這是一場意外事故,「與車輛本身沒有關係」。
這9個字刺痛了不少網友,一向以用戶服務見長的蔚來被罵冷血。隨後,第二版聲明來了,悼念遇難者的段落往前挪了,初步結論也修改為「這是一起(非車輛原因導致的)意外事故」。
網傳蔚來墜車事故現場。 圖 / 網絡
這起事故讓不少人想起去年夏天,發生在蔚來車輛上的另外兩起事故。
2021年7月30日早晨5點多,上海市浦東新區臨港大道,一輛蔚來EC6在高速上撞擊了隔離石墩後損毀、起火,車主不幸去世。
半個月後的8月12日下午兩點多,福建的瀋海高速涵江段發生了一起事故,車主林文欽駕駛著他的蔚來ES8,撞上了高速上正在作業的道路清障車,不幸離世。
林文欽的親友們撰寫訃告時提到,林文欽在駕駛過程中啟用了蔚來的「自動駕駛功能(NOP領航狀態)」。蔚來對此回應稱,NOP不是自動駕駛,僅為領航輔助功能,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後續會發布相關情況。
但直到近一年後的今天,詳細的事故調查報告還是沒有公布於眾。
「剎車失靈」
2021年4月19日,上海車展上演了驚人一幕,一位張姓女士爬上了特斯拉車頂,高喊著她T恤上印著的四個字「剎車失靈」。
不同於國內車企應對此類事件的經驗豐富,特斯拉沒有準備黑色幕布,只有保安拿出了兩把黑傘。現場堪稱混亂,黑傘根本起不到什麼遮擋作用,張女士被拎著四肢抬出展台的過程,被清晰地記錄下來。
回應這一事件時,特斯拉負責公關關係的副總裁陶琳沒有道歉的意思,「我們沒有辦法妥協,就是一個新產品發展必經的過程」。陶琳的結論是——近期的負面都是張女士貢獻的,她很專業,背後有人。
在聲明里,特斯拉暗示這件事是有組織有計劃的,「有網友提供信息表明封某某、韓某等人是此次車展『維權』事件的主要組織策劃者」。
其中韓某真名韓潮,2019年5月,他買下了一台37.97萬元的二手特斯拉Model S,結果他發現那是一輛存在結構性損傷的事故車。他決定起訴特斯拉,並開始了長達755天的漫長戰爭,最終於2021年9月16日贏得了這場訴訟,特斯拉需退一賠三,向他退還全部購車款的同時,依法賠償113.91萬元。
但特斯拉對韓潮不依不饒,二手車一案勝訴後,他收到了一份最新的起訴狀——特斯拉認為韓潮在微博中稱特斯拉為「無賴企業」「流氓企業」「江湖騙子」,侵犯了其名譽權,索賠505萬元整。
每人熱評:珍惜每一位願意在這個時期為新能源汽車掏錢的車主吧,雖然願景描述得很美好,十年二十年之後都是新能源汽車的天下了,但請看看現在的銷量大盤,大頭還在傳統的燃油車那裡。如你我所見,處於高速發展中的新事物,也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願意在當下給新事物機會、用真金白銀支持新勢力的消費者,本就是少數人,他們還承受著技術成熟之前未知的風險。
如果出了問題,車企應對危機的第一反應都是「甩鍋」,事故原因還未調查清楚,先看看能不能把自己摘出去,甚至不惜為此站到用戶的對立面,真的很趕客。
北京一家購物中心的特斯拉展廳。圖 / 視覺中國
拳打BBA,腳踢特斯拉,殺死燃油車
任何一場安全事故,對新能源車企來說都是一記重錘,輕則影響銷量,重則傷害口碑。所以每次遇到這種事,車企們都怕競爭對手看熱鬧不嫌事大,還在暗中煽風點火,落井下石。
蔚來的墜車事故後,一張微信截圖開始在網絡流傳,疑似是蔚來企業傳播高級總監馬麟在微信群中回應輿論對於蔚來事故聲明的爭議,提到一句「水軍搞不倒我」,像火上澆油一樣,引來了更多質疑。不少蔚來車主在官方社區喊出了「馬麟下課」的口號,稱「就這水平憑什麼代表蔚來」「只要馬麟還在蔚來一天,我就不會再向周邊朋友推薦蔚來的任何產品」。
有媒體評論稱,蔚來汽車直接把「危機公關」干成了「公關危機」。也不能說他太敏感,可能就是圈子裡這種雇水軍攻擊對手的事情並不少見。
還有更敏感的,去年7月,一位理想ONE車主在APP內發布消息稱,座椅內部發現了疑似水銀的物質,理想汽車回應稱「高度重視並已第一時間展開全面調查」,但創始人李想忍不住,直接在微博開懟:「造謠我們用水銀的人和媒體,祝願你們血液里流動著汞,腦子裡裝滿了汞!」
發出去後,李想修改了幾次措辭,最終刪掉了這條微博。但他還是不忘質問:「連用水銀(汞)投毒的栽贓視頻都能拍攝出來,實在厲害!誰在操作?」
後來,當事車主發布了檢測結果並且艾特李想:「今天和你們總部的人一起去取的檢測報告結果在這,車座椅裡面是水銀!至於我腦袋裡面有沒有水銀等我去醫院檢查過後再說。」李想也沒後撤,繼續硬剛,「百分之百支持你去報案」。
最終,理想官方肯定了檢測結果,車內確有水銀,但和理想汽車沒關係,「要麼是使用環節含有汞的外部物品破損或者灑落,要麼存在外部投毒的犯罪嫌疑」。
能讓一個創始人產生受害妄想,這圈子得有多亂?
小鵬汽車的董事長何小鵬沒有李想那麼激進,夸小鵬G9時他說這是「50萬以內最好的SUV」。但在對標氣勢上也絲毫不弱,「操控高級感媲美保時捷卡宴」「NVH靜謐性媲美GLS、邁巴赫」。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就算了,這些明顯有點碰瓷營銷的行徑,自然會引來一番嘲笑,甚至有人一邊自己碰瓷營銷,一邊又吐槽競爭對手碰瓷營銷。
5月底的粵港澳大灣區車展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不遺餘力地吹捧起華為和賽力斯共同開發的問界M7,稱它「將完全超越豐田阿爾法、雷克薩斯LM等百萬豪車」。此外,他還炮轟了傳統車企和供應商做的「智能座艙」,說體驗時「內心有一萬頭羊駝在奔騰,想罵人」。
粵港澳大灣區車展上開幕式上的余承東。圖 / 視覺中國
同在現場的何小鵬聽了,忍不住吐槽:「我四年前第一次參加中國汽車百人會,看到很多汽車大佬,所以講話還是比較謹慎的,老余如果在那個會上像今天這樣講,估計下面鞋子就要扔上來了。」聽到余承東對問界M7的評價,「我也想扔個鞋子上來了,等老余講第三款車的時候看他能用什麼形容詞」。
只能說國內的新能源造車大佬們互相都還挺看不慣的,不過他們有兩個共同的敵人,一個是特斯拉,一個是BBA(奔馳、寶馬、奧迪)等傳統燃油車霸主們。區別是,對待特斯拉,他們總是一邊仰望一邊追趕,對BBA則有種先天的優越感,可以拋開銷量戰略性俯視。
特斯拉是新造車勢力們以前最愛「碰瓷」的對象。兩年前,在同期的幾場產品發布會和媒體溝通會上,先後有車企碰瓷特斯拉——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說「特斯拉不可靠,威馬智能秒殺」;蔚來創始人李斌在業績說明會上宣布EC6將根據Model Y的交付情況來制定價格;小鵬P7發布會前夕,小鵬汽車副總裁徐吉漢直言不諱:「做新車型P7的時候,強對標的是Model 3」。
類似言論這幾年裡多得數不清:何小鵬說要在自動駕駛上把特斯拉打得找不著東;李想說特斯拉贏的原因太初級,並不光鮮;華人運通、高合汽車創始人丁磊說特斯拉Model X跟高合HIPhi X相比差得不是一點兩點;零跑要用三年在智能化上超過特斯拉;比亞迪的王傳福則早在2013年就聲稱「分分鐘能造出特斯拉」;蔚來還能找出「同年齡的蔚來比特斯拉更優秀」這樣清奇的角度。
雖然大佬們都是在不同的語境下,拿自家產品的優勢方面在跟特斯拉比,但總體上還是差著特斯拉不少,就像以前的手機圈流傳著一個說法:手機行業只有三個廠商——蘋果、友商和自己,自己是用來夸的,友商是用來罵的,蘋果是用來碰瓷的。
這幾年,造車新勢力們有了很大的進步,銷量上來後,底氣就足了,瞄準了更龐大的敵人——燃油車巨頭們。
很多人都記得蔚來李斌2018年的那句話,「保時捷的工廠肯定比不上江淮的工廠」。到了2021年,蔚來的銷量比起同在新勢力賽道的小鵬和理想,有掉隊趨勢,蔚來總裁秦力洪表示三者定位不同,不存在可比性。但他對PK傳統的BBA很有信心,「把BBA搞成NBA是我們的目標,這是短兵相接的競爭」。
2021年4月7日,蔚來汽車慶祝第10萬輛量產車下線活動上的李斌。圖 / 視覺中國
比亞迪的豪言壯語更驚人:「比亞迪漢家族以一己之力終結了傳統豪華品牌在中大型轎車市場的長期壟斷,將細分市場頭部陣營改寫為BBBA的格局。」
到現在理想L9叫板庫里南,小鵬G9「媲美」邁巴赫,看來新能源車企們和傳統燃油車豪華品牌槓上了,不知道馬斯克會不會鬆一口氣。
2021年底的NIO Day期間,李斌說他完全不理解為什麼現在還會有人買油車,「油車除了能聞點汽油味,別的還有什麼好?」他認為,「有充電焦慮的,基本都是汽油車用戶操電動車的心」。
有網友回覆說:「那你別操汽油車用戶的心了。」
每人熱評:從手機行業的過往也能看到,新能源造車領域現在是人多錢多,產品也多,大家都從一個起跑線出發,暫時都拉不開身位,怎麼能脫穎而出讓用戶看到,除了花錢做營銷外,碰瓷成本又低,效果又好,很難讓挑戰巨頭的新玩家們不動心。
有些人已經很熟練了,在公開渠道比如微博、訪談中用過激的言論對標強勢品牌,在自媒體渠道擴散傳播,最後由傳統媒體跟進,形成廣泛的關注,甚至成為現象級傳播。但你們也得把握一個度啊,別搞得姿勢太狼狽,碰瓷不成反被嘲。
錢多,速來,錢燒沒了,車沒出來
雖說一切為了銷量,但新造車企業們也不只是熱衷於打口水仗,背後還在拼資金、拼人才、拼技術,整個行業鑼鼓喧天,大幹快乾,一派熱鬧景象,也有各種亂象。
最先被打臉的,是那些曾經看不上造車的,或宣稱不造車的,或不著急造車的。
2021年3月30日,小米董事長雷軍宣布了「小米歷史上最重要的決定」——造車,他親自帶隊。這位時年52歲的連續創業者動情地說,這是自己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願意押上人生所有的戰績和聲譽。
這是一個反覆被打臉的消息。就在之前幾個月,小米公關還斬釘截鐵地說:沒有造車計劃。雷軍本人也在2015年調侃過蔚來創始人李斌「像騙子」,「新能源造車像騙錢」。
消息一出,很多人都認為,以性價比出道的小米要造「年輕人的第一輛車」了。雷軍問了粉絲對價格的意見,儘管「10萬以內」選項的呼聲最高,但他似乎選擇性地忽略了,而是把其它三個選項的人數加起來得出結論,「粉絲希望我們做中高端的汽車,因此第一款小米汽車價格區間為10萬-30萬元」。看來,年輕人還得努力攢攢錢。
大腳跨進造車圈的手機圈玩家,不止小米一個。雷軍官宣之後,OPPO創始人陳明永也被曝帶隊調研、籌備造車。此外,友商蘋果從幾年前開始,就搞了一個叫「泰坦」的計劃,一直在密謀,一直被美國媒體跟蹤報道;友商華為一邊反覆申明「不造車」,一邊把技術注入到合作車企造的車裡,並且在華為線上商城和線下店鋪,都賣起了汽車。
上海街頭行駛的「華為智選」賽力斯SF5試駕車。圖 / 視覺中國
華為態度曖昧,但從華為出走的李一男,大方地造起了車。過去,他身上的標籤是「天才少年」,成為華為副總裁時才27歲,離開後輾轉去過百度、中國移動、金沙江創投,到了2015年一個猛子扎進了創業大潮,創辦了小牛電動兩輪車。只是沒兩天,他又因牽涉內幕交易被判刑兩年半。
新的事業籌備於2018年底,還是造車,不是兩輪是四輪。2021年12月,李一男籌備3年的造車項目牛創新能源發布,品牌名定為自游家。
還有一個在兩輪車事業深耕多年的創業者,在2021年轉造四輪車,摩拜聯合創始人、CTO夏一平。他被百度選中,成為這個靠搜尋引擎發家、錯失移動網際網路紅利的老牌大廠造車項目的一號位。有人撓頭,一個生產自行車的,怎麼也能來造汽車,但夏一平在摩拜之前實打實地在福特、FCA等跨國車企待了好幾年。
此前堅定地把自己從造車陣營中劃出來的人,也開始試探地伸腳了。
2018年4月的一場發布會上,滴滴CEO程維是這樣說的:「滴滴堅決不造車,不謀求成為未來最大的汽車運營商。」到了2020年11月,情況出現了鬆動,滴滴發布了首款定製網約車D1,聯合比亞迪共同設計開發。那時程維背後的PPT上還打了一行醒目的話——
「你,真的需要買一輛車嗎?」
最新進展是,滴滴可能真的希望你買一輛他們的車。多家媒體報道,滴滴已啟動造車計劃,代號為「達文西」,造車項目的招聘也已開啟,「開出年薪80萬挖人」。
打臉打得最狠的,是那些喜歡吹牛放衛星的。
2019年11月12日,恆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向外界闡述了他獨特的造車思路,15個字——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彼時他宣布,未來3年恆大汽車將持續投入450億,年產量達到100萬輛,他還扔下豪言,「用3到5年時間,把恆大打造為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恆大曾於2019年召開新能源汽車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峰會。圖 / 視覺中國
如今三年之期已到,經歷了2021年的房市噩夢,恆大的造車夢已經搖搖欲墜。今年3月22日,恆大新能源汽車集團召開動員大會,許家印提出要求:「汽車集團要日夜奮戰,努力拚搏,大幹三個月,6月22日一定要實現恆馳5量產。」
到了5月18日,恆大又發布公告說由於疫情的緣故,恆馳汽車量產推遲3個月,到9月20日。沒錢可能是恆大造車路上的一塊巨石。2021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恆大負債總額高達1.9665萬億元。
許家印許諾的量產一拖再拖,他曾經的盟友賈躍亭,帶著FF首款量產車FF 91榮歸故里的日子也遙遙無期。
去年7月的進度表還是「有信心在2022年7月按時高品質交付」,到了今年2月,措辭又被他們修改為「將於2022年第三季度開始量產」。此時距離這款車首次在賈總PPT里亮相,已經過去了五年。
但FF去年已經在美國上市,好歹還能撐一會兒,另外一些同樣畫PPT出身的公司,就沒這麼好運了。
比如曾經被一汽集團、南京市政府、寧德時代等重量級資方看好的拜騰汽車,B輪及之前的總融資額達到8.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超過50億。但據36氪援引員工的話,這家公司「花錢如瀑布」,整個2018年,其300餘人規模的北美辦公室,僅零食採購費就用掉了700多萬美元,相當於每人一年吃掉了近2萬美元的零食。直到現金流已經非常緊張的2020年初,拜騰仍然決定花錢做3D建模的工廠宣傳片,理由是「給投資人看」。
投資人的錢沒那麼好拿。到了C輪,拜騰對外公布的融資額是5億美元,簽約時不到2億美元,實際到帳更是不足5000萬美元。花光50億之後,他們的第一輛車還是未能走向量產。
留在場上的玩家,開始「卷天捲地卷自己」。
2020年8月,李想在一個微信群里曬出了北京、上海、深圳6月的銷量對比圖,每一張的冠軍都是特斯拉Model 3,他稱之為「滅頂之災」。
那會兒也是電動汽車續航焦慮最嚴重的時候,推新車的廠商一個勁兒地想要把續航的數字拉長再拉長,你600km,我650km,他700km。但李想發現大家比來比去,一個月還是只能賣幾百輛,而「一輛445公里續航的車干翻了一切」。
兩年後再去看造車圈,續航已經被拉高至1000km及以上。配備150kWh電池包的蔚來ET7,續航能達到1000km;華為深度參與的AITO問界M5綜合續航里程超過1000km;比亞迪秦PLUS DM-i綜合續航歷程可達到1245km……
但是任你宣傳中跑得再遠,一到冬天全部歇菜,當然這就需要電池企業們努力了,新造車企業只能加加油。
「卷」到今年,有些玩家開始「卷」不動了。臨近畢業季,理想和小鵬決定給一部分應屆生上一上「踏入社會第一課」。已經發出去的offer是可以撕毀的,去年理想的承諾——「認真培養每一位成功應聘的同學」,小鵬的邀請——「做一件將來可以吹牛的事」,都是可以不作數的,無非是賠錢罷了。
6月28日,蔚來又收到海外做空機構灰熊(Grizzly Ressearch)發布的做空報告。其中最核心的觀點是,蔚來汽車向關聯方武漢蔚能出售的電池數量遠大於市場需求,且存在提前確認收入的情況,虛增了收入和凈利潤。
對此,蔚來汽車方面公開回應稱:該報告並無依據,其關於本公司信息包含許多錯誤、無根據的推測以及誤導性結論和詮釋。公司的董事會,包括審計委員會,正在審查這些指控,並考慮採取適當的行動來保護所有股東的利益。
但在蔚來回擊之前,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已經嚇破了膽。6月29日,蔚來汽車的股價在港股市場下跌11.36%,市值蒸發超300億元。
未來,還有許多這樣的坎兒在等著新能源車企們呢。
每人熱評:新能源汽車要顛覆傳統汽車行業,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交鋒會比手機行業更激烈,幾乎每時每刻,這個行業都在發生著豪言壯語和失魂落魄交錯上演的故事。誰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BBA,但絕大部分都會被大浪淘凈,真正能讓企業走得長遠的,還是對安全的堅守,和對用戶的尊重。
別總把大家當傻子,不然遲早被打臉。
2022年6月24日,第十五屆南京國際車博會開幕。圖 / 視覺中國
每人互動
你對哪一個車企的打臉時刻印象最深?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