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各省的高考分數已經陸續出爐。對於考生們來說,接下來最重要的事只有一個,就是選一個好專業,因為這密切關係著未來的「錢」途。畢竟雷布斯說過,選對了風口,豬也是可以飛上天的。
那麼,哪些專業是有「錢」途的好去處?哪些專業是有潛力的黑馬股?哪些專業又是需要避開的天坑?
每日人物綜合各類行業研究資料、教育諮詢數據及招聘網站人才就業信息的大數據,整理了一份「最有錢途的專業」,以供參考。
文 | 介里
編輯 | 胡劉繼
設計|田偉
運營 | 栗子
那些過去很紅和很渣的專業
1.計算機類專業曾經很香
過去十幾年,是網際網路公司的黃金時代,造就了一大批財務自由的「新富豪」,比如當年28歲的郭宇,在拿到價值上億元的期權後,便宣布從位元組跳動退休。
我們可以看到,2020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平均月收入前十的專業中,計算機類專業包攬了前五。排名第一的信息安全專業,平均月收入7396元——不要覺得這個數字低,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1年我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每月稅前工資為8916元,私營單位為5250元,真的沒有那麼多月薪過萬的打工人。
信息安全專業就業前景相當廣闊,常見的崗位包括安全開發工程師、數據安全工程師、信息安全測評工程師、網絡安全工程師、網絡安全分析師等,政府機構、銀行、證券、通信機構、網際網路公司等都需要此類人才。
當然,也有些專業屬於低調又實惠的。在社交媒體上幾乎「隱形」的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憑藉月平均收入5984元,排名第九。從就業方向來說,該專業畢業生可進入安防、智能硬體、醫療儀器、嵌入式開發等行業,華為、中興、比亞迪等公司都招收了不少此專業人才。
看完混得好的,再看看混得差的。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化學、歷史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美學等專業,處在平均月收入排名倒數的位置。這群矮子裡的將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收入為4676元,還不及同屆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水平5471元,差了15%。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看,本科生畢業三年後(此處統計的是2017屆畢業生工作三年後的數據),全國本科專業月收入漲幅均超過50%。其中,計算機類專業畢業三年後的月收入漲幅可達到80%,緊隨其後的專業是電子信息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自動化類與交通運輸類。
而歷史學類、教育學類、中國語言文學類、音樂與舞蹈類等專業漲幅排名倒數。排名最低的是歷史學專業,漲幅只有53%,從畢業半年後的月平均收入4023元上漲到6173元——大概相當於2020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剛畢業時的收入水平,差距就是這麼大!
2.紅牌專業,需要慎重考慮
高等教育管理數據與諮詢公司麥可思,每年都會發布本科和高職的紅綠牌專業。其中,綠牌專業指的是失業量較小,就業率、薪資水平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的專業,說白了就是前景比較看好的專業。紅牌專業則是失業量較大,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的專業,前景那就是一個字,悲觀。
2017-2021年五年間,入選綠牌專業次數最多的是計算機類專業,如信息安全、網絡工程、軟體工程等。
入選紅牌專業次數最多的是繪畫、音樂表演和法學,近五年來是「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其次,是應用心理學、歷史學、化學等專業,悽慘程度也是不遑多讓。至於為什麼慘,請回顧前面的畢業半年後的薪資水平和畢業三年後的薪資漲幅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紅綠牌專業反映的是這個專業的全國總體情況,不同省市、不同高校情況可能會有差別,不能一竿子打死,還需要結合具體地區的專業人才供需、具體學校和專業的培養質量綜合考量。比如,北大法學院的畢業生,「錢」途應該也還行。
新增的專業未必好,裁撤的專業未必差
很多不了解實際情況的人,可能會根據新增和裁撤的專業情況,來決定報考,因為有人會說,一定是火爆的專業才會新增,不好的專業才會裁撤。
年輕人,你可別大意了,這裡面可能會有很多坑。一句話總結就是,新增的,未必就是好專業,裁撤的,未必就是差專業。
我們先看新增的。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名單,全國高校增設最多的是工學類專業,共14個,其中包括可持續能源、智慧能源工程、智慧水利、資源環境大數據工程、智慧海洋技術等。
看明白了嗎?所謂新增,主要就是智慧、智能、大數據、可持續這些字眼,實際上就是原來的傳統工科,加了一個新帽子。至於這些專業「錢」途好不好,請去掉它們的帽子換回本名,看能不能在本文的高收入名錄中找到它們。
再看被裁撤的。近五年來被裁撤數量最多的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裁撤數量達到86個。其次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共裁撤了83個。
為什麼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被撤銷那麼多呢?因為考公的火爆,導致開設這個專業的學校過多,從2000年到2017年,中國開辦公共管理類專業的院校數量,幾乎翻了10倍。但公務員的需求是有限的,供給明顯過於需求,導致這一專業的就業率每況愈下。據《光明日報》報道,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職位需求,2019年比2018年下降了31%,2020年比2019年又下降了37%。在優化高校學科專業布局的背景下,很多學校就撤銷了這一專業。
至於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被裁撤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在專業能力培養上,拼不過信息工程、軟體工程這些更垂直的專業。
2022年全國高校裁撤專業數量最多的專業前十名
常年被大家吐槽的「生化環材」專業中,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學近五年被裁撤的數量分別為20個和18個,應用科學為24個,環境科學為26個。
總的來說,我們並不建議根據新增和裁撤的情況,來選擇專業。
未來的風口和陷阱
1.未來哪些行業更被看好?
花無百日紅,專業也一樣。前不久投資界報道,曾被廣泛認為是「VC最佳造富神話」的TMT(網際網路科技、媒體和通信),已經被多個VC機構砍掉。網際網路大廠裁員的消息,也是三天兩頭上熱搜。
同樣,火了多年的房地產也在不斷降溫。根據前瞻網統計數據,2019年以來,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增速持續降低,相比2019年,2021年下降了5.6%。一大批知名不知名的房地產企業,正在持續爆雷。
舊的風口已去,新的風口會在哪裡?艾媒諮詢2022-2026行業前景分析認為,通信、人工智慧等行業將持續發展,它們對應的職業是通信工程師、硬體工程師等。自動駕駛、智慧醫療等領域,則是未來不少網際網路巨頭看重的領域,這些領域催生了不少新的職位,如機器學習算法工程師、計算機視覺算法工程師以及自然語言處理算法工程師。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晶片緊缺,晶片行業潛力巨大。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物理專業,都是與該行業緊密相關的專業。
高端製造業、對外數字經濟合作、新能源等領域,對口的專業有機器人工程、自動化等自動化類專業,智能科學與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計算機類專業,智能製造工程、新能源汽車工程等機械類專業。
數據來源:綜合艾媒諮詢、投資界等平台報告
除了通過常規途徑報考志願,很多高校還推出了「強基計劃」,即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目的是選拔出一批優秀學生進行培養,為國家基礎學科和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後備人才。「強基計劃」中提到的重點學科和領域,一定程度上也是高校投入資源最多、培養力度最大且前景較好的。
數據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2.近幾年各行業實際薪酬表現
自2019年暴發疫情以來,不少行業的生存狀態遭受了巨大衝擊。我們通過對經常出現在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行業進行統計,發現從2019年到2022年第一季度,金融行業的相關領域,如信託、基金、證券、保險等,平均薪酬在眾多專業中始終排名前十。而始終排名靠後的行業,有酒店餐飲、廣告公關、娛樂體育等,降幅最大的是教育培訓。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
從實際收入來看,金融、遊戲、半導體等行業收入,整體處於領先水平,紡織、零售、環保水務、煤化工、景區等行業收入,整體處於悲慘水平。以下是「財經十一人」根據A股上市公司2021年上半年年報,統計的薪酬最高和最低的十大行業:
2021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薪酬最高十大行業
2021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薪酬最低十大行業
3.那些被實名勸退的大坑專業
過來的人經驗很重要,尤其是被坑過的。打開知乎,能看到很多關於「天坑」專業的吐槽。在熱門問題「你有哪些想實名勸退的專業」里,獲得點贊量最高的專業分別是機械、化學和生物學。
我們在這600多個回答中,選取點贊量50以上的回答,並剔除無效回答,得到點贊量排名前十五的專業:
綜合相關回答來看,這些專業常常被提及的缺點有:就業困難、收入難以增長、培養計劃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等。傳統的「生化環材」四大「天坑」,由於常常和實驗室打交道,甚至還會有人身安全方面的擔憂。
ONE MORE THING
大部分同學選擇一個好專業,都是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在選專業時,不僅要看具體專業未來的「錢」途,也要看整體就業形勢。
根據智聯招聘統計,全國高校畢業生CIER指數(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在2022年第一季度跌到0.71(註:當CIER指數小於1時,說明就業市場景氣程度低,就業信心偏低),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環境不太樂觀。受到疫情影響,很多學生選擇延遲就業,或者考研繼續深造,海外留學生回國加入內卷行列,也抬高了就業市場的學歷門檻。
艾媒諮詢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高校應屆生數量,由2015年的749萬人增長至2022年的1076萬人,達到歷史新高。根據預測,未來10年新入職場人數將保持增長。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用人策略的調整、應聘人數的大幅增加,加劇了應屆生求職的難度。
因此,選擇專業時,儘量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特長,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讓自己能夠在大學期間掌握紮實的知識和有用的技能。這才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東西。
我們無人可以預測未來,更無法預測人生,最重要的,是如喬布斯所說:「不要浪費時間在重複別人的生活上,你要有勇氣去聽從內心的聲音。你必須相信你經歷過的片斷會在你未來的某一天串連起來,你必須要相信某些東西:勇氣、命運、生命、因緣。」
圖 / 視覺中國
參考資料:
1.麥可思:《看就業,選專業——報好高考志願2022年版》
2.麥可思:《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
3.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2021年中國生物醫藥投融資藍皮書》
4.艾媒諮詢:《2022年中國高考志願填報及就業前景大數據分析報告》
5.投資界: 《今年,我們正式砍掉TMT組 》
6.DT財經: 《瞎填志願一時爽,畢業工作火葬場 》
7.智聯招聘:《2019-2022行業平均薪酬榜》
每人互動
你是什麼專業的?收入如何?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