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者 | 牛津通識讀本 《康德》(連載5)

2022-05-18     哲學園

原標題:絕對者 | 牛津通識讀本 《康德》(連載5)

思想食堂 人文通識課

17位名師

5大專題 25堂課程

共計250講

帶你

洞察文明演進的歷史規律

理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

掌握財富變遷的時代密碼

探索身心安頓的平衡之道

構建以人為本的認知體系

限時半價

牛津通識讀本 | 康德(連載1)

思想的形式和直覺的形式 | 牛津通識讀本 《康德》(連載2)

原則 | 牛津通識讀本 《康德》(連載3

幻相的邏輯 | 牛津通識讀本 《康德》(連載4)

絕對者

康德在「辯證論」中意圖表明,我們無法認識「如其所是的世界」,意即被視為與認知者的觀察無關的世界。如康德所言,我們不可追求「絕對」知識。同時,似乎不可避免的是,我們又應當這麼做。每一次通過論證確立某物時,我們都假設了前提的真理性。因此,前提描述了結論為真的「條件」。但是這一條件是否具有真理性呢?這也必須通過論證來確認,並且結論總是,它只有「有條件的」真理性。所以理性(在推理的偽裝下)不可避免地會引導我們尋求「絕對」,即其真理性並非來自任何其他根源的最終前提。理性的這個「觀念」包含所有形上學幻相的來源。因為,我們可以合理宣稱的所有知識都從屬於可能經驗的「條件」。渴求關於絕對者的知識就相當於渴求超越使知識成為可能的那些條件。

康德認為,超越的努力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僅尋求超越包含於經驗可能性中的那些條件,而且渴望認識「如其所是的」世界,這個世界不受制於實體和原因之類的範疇可能讓它從屬的條件。事實上,這些努力毫無二致,因為正如「分析論」所指出的,這兩組條件是一樣的。在任一情形下,理性對「絕對者」的趨近都是對未被觀察角度所影響的知識的追求。理性總是努力不預設任何角度去看待世界,正如萊布尼茨所做的。

「純粹理性」

從康德的認識論出發,理性必須被看做最高的認知能力,所有具有自我認識特徵的能力都應歸於理性。除了用於知性(形成判斷),理性還能合理地以另外兩種進一步的方式應用:一種是用於實踐,另一種是用於推理。實踐理性不能被視為知性的分支,因為它不形成判斷(不論斷真與假)。但是,實踐理性的應用是合理的:我可以理性地思考去做什麼,而且我的行動可以是這個過程的合理結果。作為使一項判斷導出邏輯結論的實踐,推理也是合理的。但是與知性不同,推理並不應用任何屬於自己的概念(因為推理似乎給前提「添加一個概念」,因而是無效的)。

只有當純粹理性融入了我們的思想時,「幻相的邏輯」才開始迷惑我們。純粹理性力圖用去除了所有經驗條件的「理念」而非「概念」作出屬於自己的判斷,這個事實使純粹理性獨具特色。幻相的邏輯是「辯證的」:它肯定不可避免地導向謬誤和自相矛盾。這種謬誤傾向不是偶然的,而是固有的。理性無法從「理念」著手去認識世界,並且避免那些等在路上的錯誤。只要我們一離開可知的經驗領域,踏上尋找遙遠的「絕對」世界的征程,就已經犯了這些錯誤。與此同時,我們也無法拒絕誘惑,必定會踏上追求先驗世界這徒勞的旅程。正是因為我們擁有的關於世界的觀點,才創造了不從感官經驗來看待的世界的「理念」。因此,我們總是致力於「為知性的有條件認識找到絕對性,藉此使有條件者的統一得以完成」(《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307; 《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364)。

純粹理性與形上學

康德對思辨形上學的主題進行了重要的三重劃分,這一點我已提請讀者注意。在「先驗心理學」中,理性產生了自己的靈魂學說;在理性宇宙論中,理性嘗試描述「絕對總體」這一形式的世界;在神學中,理性創造了一個統治先驗世界的完美存在者的理念。康德將這種劃分附會於傳統觀念,「形上學真正的研究對象僅有三個理念:上帝、自由和永生」(《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395頁注)。自由的理念歸於宇宙論,因為所有由該理念而生的形上學問題都根源於一種信念,即存在著一種道德主體,它同時存在於自然界之中及之外。這是康德最重要的理論之一。但是我會將它留到下一章討論。

宇宙論

宇宙論的幻相被稱為「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是一種特殊的謬論,我們可以在同一個前提下推出一個命題和它的反命題。在康德看來,二律背反不是真正的矛盾,因為構成二律背反的兩個命題都基於錯誤假設,因而都是假的。他將「這種對立命名為辯證的,將矛盾命名為分析的」(《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504; 《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532)。關於為何一個命題和它的反命題都是錯誤的,康德提供了各種迂迴曲折的解釋。也許沒有必要被這種令人費解的邏輯所羈絆。康德所言的重點在於,在推出二律背反的每一命題時,必須作出同樣的虛假假設。他的「批判」目的就在於根除這種假設,並表明這根源於應用了理性的一個「觀念」。宇宙論中所涉及的假設是,我們可以思考「絕對全體」這一形式的世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超越「可能經驗」的視角,並且努力從自然以外的視角將自然作為一個整體來看。這一理念的虛幻性顯見於以下事實:從這種先驗視角的前提,將導出「辯證的」矛盾。

舉例而言,假設我允許自己接受整體自然界這一觀念,這個自然界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如果我現在試圖把這種觀點應用於判斷,就必須超越我的經驗視角,以把握所有經驗對象的總體。我必須試著獨立於我在自然中的特定視角來設想自然的整體。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就可以問自己:這個總體在空間和時間上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它有沒有界限?我發現自己能同樣證明它們的正反兩個答案。例如,我可以證明世界在時間上肯定有一個開端(否則,一個無限的事件序列肯定已經流逝了,而康德認為「完結了的無限」是個荒謬的觀念)。同樣我也可以證明世界在時間上必然沒有開端(如果有開端,就得有理由表明它在開始時為何會開始,這也就等於荒謬地假設特定的時間擁有因果性質或是「自現」的能力,並獨立於占據那個時間點的事件之外)。

圖12 康德一隻手搭在星象儀上,思考道德律

假設作為整體的世界對自身的存在有所解釋,這也會導出類似的矛盾。從這個假設出發,我可以證明世界在因果性方面自我依賴,由一條把每一時刻與前一時刻連接起來的無限的因果之鏈組成。由於鏈條開端這一觀念——「第一因」的觀念——是荒謬的,於是自然引出了「是什麼導致了開端」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沒有連貫的答案。同樣我也可以證明世界的原因依附於他物,其存在從某種自身就是「自我的使因」或自因的存在中派生。因為如果沒有這樣的存在,自然序列中就沒有原因可以解釋其作用的存在。在此情況下,自然中任何東西都沒有解釋,而且也不可能說任何東西為何存在。

這類二律背反的根源在於試圖超越經驗視角而達到絕對有利的一點,從這一點能概觀事物的總體(進而概觀「自在存在」的世界)。如果我們假設自然是物自體,即如果我們從自然的概念中排除自然藉以被觀察的任何可能經驗的參照因素,二律背反的證明便有牢靠的根基。「然而,由如此得出的命題所引起的對立表明,這個假設中存在謬誤,進而使我們發現了作為感官對象之事物的真正組成。」(《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507;《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537)「絕對總體」的理念只適用於「物自體」(《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506; 《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534),也就是說,不適用於任何可認識的事物。例如原因這一概念,它可以應用於經驗對象的領域中來指明對象之間的關係,但是當它超出該領域應用於作為整體的世界時,就變得空洞了。於是,它便被應用於保證其正當性的經驗條件之外,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矛盾。

雖然如此,康德認為這些二律背反不應一經發現即被拋棄,當做錯誤來輕易排除。生成二律背反的那個總體之假設對於科學中一切最嚴肅的內容來說,既是原因,也是結果。設想一下我們準備接受關於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假設。只有鼠目寸光的人才會覺得我們就此回答了世界如何開始的問題。又是什麼導致了大爆炸?不管答案如何,都預設了某種東西已經存在。所以,這個假設不能解釋事物的起源。對起源的探索將我們帶入了無盡的過去。但是結果只有兩種可能:或者不能令人滿意(在這種情況下,宇宙論如何解釋世界的存在呢?),或它最終走向自因的假設(若是如此,我們就留下了未回答的科學問題而在神學中尋找避難所)。科學本身通過把我們逼向自然的極限而將我們推向二律背反。但是如果不能同時超越這些極限,我又如何能認識它們?

康德詳細分析了二律背反,認為兩個方面總是分別與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相對應。於是他藉機再次探究了那些哲學理論中的各種錯誤。因此而生的論述異常複雜,所引起的哲學評論並不少於第一部《批判》中任何內容所引起的。康德對體系的鐘愛促使他將意義與性質全然不同的論點結合在一起。但是在大量的推理背後,是出自一個哲學家筆下、有關科學方法的最敏銳的論述。康德的論述啟發了如黑格爾和愛因斯坦那般的各種思想者,並且極少有人不困惑於康德所揭示的問題。我如何能夠將世界作為總體來看待?如果我不能,又如何解釋?如果不能解釋一切事物的存在,我又如何能解釋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如果永遠囿於自己的觀點,我如何能洞穿大自然的神秘?

思想食堂 人文通識課

17位名師

5大專題 25堂課程

共計250講

帶你

洞察文明演進的歷史規律

理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

掌握財富變遷的時代密碼

探索身心安頓的平衡之道

構建以人為本的認知體系

限時半價

思想食堂 人文通識課

17位名師

5大專題 25堂課程

共計250講

帶你

洞察文明演進的歷史規律

理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

掌握財富變遷的時代密碼

探索身心安頓的平衡之道

構建以人為本的認知體系

限時半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91ae4228a2c9e06108577df760673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