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一代完人,史可法是否當之無愧?

2024-01-19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一代名臣、一代完人,史可法是否當之無愧?

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下旨刊刻《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一書,以褒獎明末為國殉節的諸大臣。其中對史可法的評價極高。

不僅僅是乾隆,清代乃至近代許多著名人物,對史可法都是情有獨鍾,撰聯撰詩盛讚其忠。也正因如此,後世人們普遍認可史可法。

御史也很欽佩史可法,民族英雄四字當之無愧。不過御史也竊以為,史可法算不上是一代名臣,更與乾隆所說的「一代完人」相差甚遠。

各位先不忙抬槓,且聽御史之言有無道理。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宣告了大明王朝滅亡。一個月後,北都淪陷的消息才傳到南京,南京作為留都自然也就成了明朝半壁江山的政治中心。

當時南京最有聲望、最有實權的人物便是史可法,他任南京兵部尚書,並被崇禎帝賦予了參贊機務的大權。

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大順政權和大清政權的雙重威脅下,南京諸臣必須擁立一位新君來主持局面。

按例崇禎死後,第一繼承人應該是皇子。遺憾的是崇禎帝三個皇子皆被李自成俘獲,未能逃出北京且生死不明。

明代皇位繼承,一般是父死子繼或是兄終弟及。按照這樣的排序,潞、惠、桂三王是崇禎皇帝的叔叔輩,自然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條件,只有朱由崧與崇禎同輩,當為最佳人選(朱由崧比崇禎年長)。

本來這也沒什麼好爭的,讓朱由崧即位便是的。但東林黨集團包括史可法都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為什麼要反對呢?道理很簡單,因為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是萬曆朝「國本之爭」的當事人。由於東林黨攪局,讓朱常洵喪失了皇位,所以他們怕朱由崧即位後會翻舊帳,這才極力要推潞王朱常淓為帝。

在擁立問題上,史可法是主心骨,他也認為朱由崧有「七不可立」,既「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

馬士英是投機分子,起初也站在史可法一邊。但不久鳳陽守備太監盧九德暗中與江北四鎮串聯擁立朱由崧。馬士英得知此消息後,馬上拋棄了史可法,轉為擁護朱由崧。

東林黨人苦無兵權,見江北四鎮擁護朱由崧,不得已就範。這年的五月,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史稱弘光帝。

朱由崧即位後,史可法任內閣首輔,東林黨核心成員姜曰廣、高弘圖、王鐸等,也被授予大學士、尚書等職。有「定策之功」的江北四鎮,也竊取了政治利益,分別授予侯、伯爵位。

按說到了這兒也就翻篇了,只要朝野內外團結一致,憑藉江南富庶之地,守住淮河甚至是把防線推向黃河沿線也不是沒有可能。

然而,在權力分配的過程中,馬士英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好處。為了翻盤他將史可法的信呈給了朱由崧,這讓史可法陷入窘境。不得已,史可法自請江北督師,將內閣首輔的位置讓給了馬士英。

史可法的個人品質是沒話說的,如果他當初一心一意擁護朱由崧即位,或者說立潞王朱常淓即位,就不會有把柄落在馬士英手裡。那麼毫無疑問,馬士英這個奸臣就無法進入中樞,大機率不會引起大規模的黨爭乃至後來的左良玉兵變。

史可法軍事能力差強人意,難以駕馭江北四鎮。

江北四鎮即黃得功、高傑、劉良佐、劉澤清,他們駐守在江淮一線。本來武將對朝政是沒有多少發言權的,可是他們因為有「定策之功」,故而囂張跋扈染指南京,不把東林黨那些文臣放在眼中。

從崇禎十七年四月至十月這半年多時間內,李自成與多爾袞在京師、山西一帶鏖戰。這對於南明來說是一次絕佳的機會。

此時被李自成占據的河南、山東二省發生了大規模的兵變,原明官員、士紳紛紛舉兵反叛李自成。不到二個月的時間,山東、河南已處於權力真空的狀態。

史可法沒有順應歷史潮流,讓江北四鎮主動出擊占據河南、山東,而是採用「聯虜平寇」的錯誤戰略討好多爾袞,並派出使團到北京談和,企圖偏安一隅。

自古江南政權丟黃河尚可自保,若丟淮河則難自立。如此淺顯的道理史可法居然看不透,江北四鎮見史可法無心北圖,更是集中精力內耗,越到後面史可法就越難駕馭。

不久,多鐸率兵南下,這時大局已定,史可法難以挽回。江北四鎮除了黃得功外,其餘三鎮紛紛投降。史可法在揚州作困獸斗,不到一日揚州城陷。

單就守揚州來說,史可法作為南明江淮重兵的統帥,其見識和才具也實在平凡,比起江陰閻應元、陳明遇率領城中百姓奮戰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也不止千丈。

不難看出,談遷於惋惜中也指斥了史可法的無能。

一俊遮百丑,一忠掩百弊。史可法為後世所追捧,其根源在於他對大明的「忠」,生死存亡關頭寧死不屈,而且從他做官的經歷來看,向來也是清廉自持。

氣節、忠誠、廉潔是封建時代人臣最高的品德標準。乾隆之所把史可法立為榜樣,無非就是在教育天下臣民,要做大清的忠臣,純屬政治手段。

縱觀史可法的一生,在政治、軍事上並無大的作為,甚至可以說弘光朝的短命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故而御史認為,史可法可敬可嘆,卻無論如何也談不上是「一代名臣」、「一代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