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章是我國的抗日名將,然而他在戰死沙場後,他的妻子葉亞華生活得並不好,出於種種原因流落澳門街頭,以乞討為生,那她後來生活的怎麼樣了?我們往下看。
1951年,繁華的澳門街頭突然出現了一個面黃肌肉、衣衫襤褸的女人,她手上還牽著一個和自己一樣,蓬頭垢面看起來像是營養不良的小男孩,其實類似於這樣裝扮的人在大街上比比皆是,不足為怪,但是他們這樣的一個組合卻引來了眾人的注視,原因就在於,他們手上拿著的一個牌子。
牌子上赫然寫著:我是抗日名將王銘章的遺孀!什麼?抗日名將的遺孀怎會落得如此下場?眾人都知道王銘章是大英雄,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按理說國共兩黨都會善待他的家人和孩子,可為何面前這個看起來像乞丐的女人會說自己是王銘章的遺孀呢?眾人圍在她周圍,有人對她的身份表示懷疑,而有人則認為也許她是有什麼苦衷,所以才淪落至此,那麼,這個女人到底是不是王銘章的遺孀呢?
女人在大街上就這麼站了很久,吸引來很多圍觀的群眾,因此群眾里有人將這個事上報給警察,讓警察將這個女人的身份查清楚,如果是她冒用身份,請對她進行嚴厲的處罰,但如果是真的,請政府對她加以照顧。
很快,警察就來到現場,並將女人和孩子帶回了警察局,圍觀群眾也慢慢散去。到了警局後,警察對女人進行了詢問,這才得知,原來女人名叫葉亞華,確實是王銘章的遺孀,可她為何會流落街頭呢?在葉亞華的講述下,大家才知道她這些年受了什麼苦。
在王銘章犧牲後,葉亞華不得已只能帶著自己和王銘章和她唯一的兒子背井離鄉,從老家出來一路往南逃,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兩人艱難的相依為命。其實他們剛出來的時候,身上是帶著錢的,所以當時吃穿根本不成問題,不過那個時候他們也不敢亂花錢,買的飯夠兩人吃飽就行了,因為他們擔心這點錢會很快花完。
後來,他們帶的錢越來越少,每次葉亞華買一塊餅都會自己撕一小塊,剩下的全部給兒子吃,可即便是這樣,他們還是把帶來的錢都花光了。這個時候葉亞華非常著急,兒子現在正在長身體的時候,可不能跟她一樣吃不上東西,於是她咬咬牙,開始用自己身上值錢的東西換食物吃,兒子終於又能正常吃飯了,但是這樣的日子還是沒過多久,她們就又沒錢了。
為了能讓兒子吃上東西,葉亞華只能挨家挨戶上門討吃的,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好心人的,看她比較可憐會給她一些食物,但慢慢的她討得多了就會有那種不願意給她食物,還會羞辱一番的,不過我們有句話叫為母則剛,她為了自己的孩子能活下去,即使看人臉色也沒關係,就這樣母子又生活了一段時間。
葉亞華就這樣帶著孩子一路向南,直到來到澳門,他們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孩子餓得哇哇大哭,葉亞華只能找來一塊紙板,寫上:我是抗日名將的遺孀。帶著孩子走到人流量大的地方,希望有人能看到。
所以就出現了開頭那幕,不久後,葉亞華的事情傳遍了大街小巷,隨著各大報紙爭相報道,蔣介石也知道了這件事,這令他感到十分痛心,王銘章是自己的愛將,他的遺孀卻過上了這樣的日子,於是蔣介石很快就派人來澳門將葉亞華母子接到了台灣,母子倆居無定所的日子終於過去了,後來他們在台灣安頓了下來。
在台灣,葉亞華擔任了空軍文學課程的教官,軍銜是准尉,而他們的孩子王道綱由於小時候的經歷,讓他逐漸對世俗失去興趣,終身未娶,還一心向佛,後來一直在台北的新北寺生活。
2003年,葉亞華和兒子王道綱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並定居在四川成都,2005年,四川新都舉行了一個非常盛大的紀念活動,還邀請 了當時已經年邁的葉亞華,並親自為自己的亡夫送上了鮮花。
那麼,王銘章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為何在他犧牲後,年輕的葉亞華寧願帶著孩子吃苦受罪,也不帶著孩子改嫁他人?下面我們就去了解一下。
王銘章是個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因此早早就加入了川軍,他認為,日本正在侵略中國,中華男兒都應該殺敵報國,因此當他有機會作為川軍出川抗戰的時候,他非常激動,並且,在離家之前他就已經做好了隨時為國捐軀的準備了。
在出川前,四川老百姓為他送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天府子弟,抗日報國」,而王銘章則拿著這面旗,對將士們說:「我們出四川是為了國家的存亡、民族的生死去戰鬥。我們下定論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決心,不把日本鬼子趕出國門,絕不生還!」在他的帶領下,將士們個個慷慨激昂。
在和將士們講完話之後,他回家和自己的妻子、兒女們進行了簡單的告別,雖然家人們都捨不得離開他,但是他們都知道日本鬼子現在在中國大片土地上無惡不作,應該有千千萬萬個王銘章這樣的人站出去,奮勇殺敵,才能將日本人趕出中國,而王銘章在離開的時候,深請的對妻子和孩子們說:「我出去的目的是為了打敗侵略者,收復失地,我已經做好充分準備,在我離開後,你們要和睦相處,孩子們要聽話,好好學習!」說完,就這樣離開了他生活了40多年的四川。
1938年3月,王銘章和122師奉命駐守在滕縣,這裡是日軍進攻徐州的必經之地,對於我軍和日軍來說,這裡的地理位置至關重要,因此李宗仁司令長官下令讓他無論如何都要守住滕縣,為徐州會戰爭取時間。
王銘章在接到駐守滕縣的命令後,就知道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畢竟當時日軍的裝備要優於我軍的裝備,並且他們這個團里,就只有4挺重機槍、4門迫擊炮,反觀日軍,不僅有飛機大炮,還有裝甲車等先進的武器,除此之外,就連日軍人數都是122師人數的幾倍。
其實,李宗仁也知道王銘章他們不可能會守住滕縣,所以他的目的只是為了讓王銘章帶領部隊拖住日軍,等待精銳部隊湯恩伯的支援。
在王銘章帶領戰士們來到滕縣後不久,日本精銳部隊就開始對滕縣發起猛烈攻擊,王銘章將戰士們分成兩撥,一波跟在他身邊一起死守陣地,另一波負責在這裡建起防禦工事,幾輪戰鬥下來,日軍沒有成功得手,已經顯得有點焦躁,於是憤怒的他們又向滕縣發起了更為猛烈的進攻,很快這個小小的城市就被日軍轟炸的破舊不堪,即便是這樣,王銘章依然沒有放棄,繼續和戰士們守在陣地上,與日軍搏鬥。
日軍在對這裡轟炸了兩天兩夜之後,我軍將士們傷亡慘重,但是卻依舊沒有後撤,牢牢守在這裡,而他們苦苦等待的援軍也一直沒有到來,王銘章眼看陣地快受不住了,只能再次向上級請求援助,可沒想到的是,他得到的回覆依舊是,要牢牢守在這裡,等待援軍。
此時雙方隊伍里都傷亡慘重,日本人看著這麼久了小小的滕縣還是久攻不下,於是就開始用機槍和大炮攻擊城牆,想用這種方式進城,然而,王銘章還是帶著戰士們抗擊日軍,已經三天沒睡的他眼裡布滿了紅血絲,他其實知道,自己是等不到援軍到來了,因此,他告訴戰士們,就是死,也要戰到最後一刻!其實這個時候的王銘章已經受傷了,但是根本沒時間進行治療,因此在最後一刻,日軍殘忍地用機槍掃射王銘章,導致他中彈身亡。
在犧牲前,他的最後一句話是:「你們快去戰鬥,不用管我了!我死在這裡很痛快!」在王銘章犧牲後,日軍很快就占領了滕縣,滕縣被占領後,剩餘的川軍不願落在日寇手裡,於是紛紛拉開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在這場戰鬥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戰士突圍。雖然這場戰鬥王銘章沒有取得勝利,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卻為台兒莊戰役爭取了時間,也讓日軍看到了我軍頑強抵抗敵人的勇氣,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在王銘章犧牲後,蔣介石悲痛萬分,並命令軍長將王銘章的忠骸運出,之後大家在一堆屍體中找到了半掩半露的王銘章,不過當時他的屍體已經腐爛,大家不能確認屍體是不是王銘章的,就在臨走前從他的遺骸上取下一顆扣子,最終經過辨認,這個面無全非的屍體就是王銘章。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為其頒發了烈士證書,2003年,重新修葺王將軍的墳墓,並在前面樹立了王銘章策馬奔騰的銅像。像王銘章這樣的千萬英雄用生命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和平,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