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GDP的增長值遙遙領先
在2020年北上廣深四大城市的GDP數據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北京、上海仍然穩居前位,超過了三萬億。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但仍然保持幾百億的增長,折射出了一線城市的泡沫經濟。
為什麼說一線城市的經濟是泡沫的呢?放眼望去,能在去年的狀況下在全國保持GDP增長為正數的一線城市屈指可數,某些二線城市也是鳳毛麟角。
GDP超過千億的縣市區中,縣和縣級市為少數派,除了5個縣外,縣級市只有30個,其他151個皆為區,單提縣城經濟而言,只能作為城市經濟的陪襯。
不難看出,在中國的GDP總值,北上廣的GDP之和占比不足十分之一,人口之和不足中國的4%,而中國的縣城數量高達1312個。
城鄉二元結構發展格局
現如今我國的社會還處在「城鄉社會」的城鄉格局之下,和西方的「城鄉分離」的格局完全不同。縱觀歷史,中國歷來都是城離不開縣,縣離不開鄉。傳統的鄉土社會,依靠賦役、租佃關係來維持;改革開放後,城鄉聯結依靠的是土地公有制和國家高度統一的單位計劃經濟。
在大城市,真正掌握資源的永遠是資本家,而忙忙碌碌的城市打工人窮極一生不過房車而已。現如今,城市的不準確規劃導致各個城市之間發展的良莠不齊。
大城市規劃的初衷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場上為其謀求社會福利和共同利益最大化,但現在城市的主要功能卻淪為經濟服務工具,綜合考慮的是小眾高階層圈內的個人訴求,與縣城幫持行動大相逕庭。
在縣城,人數極少的情況下,構成了一個密集的熟人關係網絡。縣城的構成十分簡單——兩三百個科級以上幹部,幾十個比較有影響力的企業龍頭老大,或是幾個頗有名望的地方勢力。
在縣城,許多人你認識,但是許多人你又不認識。交際圈子的重合率奇高,和此人和那人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就決定了縣城是一個關係大於規則的社會。
此外,縣城的慢節奏生活也會消磨你的鬥志和激情。在縣城,也許你會感到愜意舒適,不用接受「加班996」的福報,但當你的野心和實力不匹配的時候,你的追求會屈服於現實。你會隨波逐流,在世俗的眼光里得過且過心安理得。
縣城是一個缺乏包容性的社會。在大城市,你可以不買車買房,可以不結婚生子,可以沒有正經工作。因為大城市兼收並蓄,海納百川,文化多元化,你個人的關注度也極低。但在縣城,只要你沒有「按部就班」地完成你一生的「使命」,你就會被認作一個「異類」,被習俗排擠,被縣城邊緣化。
生活在縣城的我們非常的迷惘,包括縣城的管理者也是一樣。縣域的發展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空有一副向大城市生活模式靠近的軀殼,卻沒有匹配的文化建設管理。
現在的縣城和城市一樣,年味已經消失殆盡,除了車多人擠,沒有什麼是春運的標誌了。在擁堵的車輛和洶湧的人潮里,外地的車牌和生疏刺耳的外地鄉音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就是現在典型的「春節文化」。不管你是接受或者是抗拒,你都躲避不了它。
一個縣城的文化體現了一群人的價值追求。現在的縣城文化發展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應當加以引導。如果照搬大城市文化模式無疑是邯鄲學步,我們應當重拾文化自信,重視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傳承,為大雜燴式的縣城文化注入新鮮營養的血液。
特大城市容納程度有限,縣城的發展有其桎梏性。二者都有其不可忽視的缺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補齊短板,推進以縣城為主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縣城是普通老百姓的鍋碗瓢盆,家長里短構成的精彩畫卷。人人身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或樂在其中,或身不由己。生活在縣城,就是將一眼望得到頭的人生有條不紊地走下去。
可是,當短板都補齊之後,縣城經濟社會存在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屆時,北上廣的浮華不再是中國的海市蜃樓,縣城的高質量發展正是中國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