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席騰華,網名:田野文化,1951年生,垣曲作家協會會員,垣曲縣第十五屆人大代表。一個生長在農村的老農民。喜歡文學,喜歡在文字里尋找自已的夢想,愛好懷梆戲。曾有《回憶父親》、《大槐樹下》、《警民情深》等發表於《科學導報》和《舜鄉》等報刊。
復工序曲
文/席騰華
因為疫情,今年春節的假期延長,長得使人煩燥。
七天長假到了,雖說各地還沒有明確提出復工,可是,遠在重慶某銀行上班的小孫子卻接到了單位上班的命令:正月初七早上八點到單位上班的電話。我的大孫子卻沒有接到上班的電話,依然宅家聽後單位的電話,沒辦法,小孫子一個人帶著通行證,自駕車去了重慶。
宅在家裡的大孫子,面對遙遙無期的疫情,他越發顯得焦躁不安,日復一日的等待,只有天天手不離手機,關注著疫情,更關注的是重慶所在的單位能夠發給的返程復工信息。
重慶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發展的新興城市,是我國第四個直轄市。雖然,大孫子非常熟悉重慶的用工制度,在那裡上班,不像老家垣曲,很多人不是「從一而終」,跳槽擇業就像家常便飯似的那樣隨便。他知道,在全面抗疫的非常時期,就是晚去幾天,也不至於丟掉在重慶上班的飯碗。即便是丟掉了這個工作,另找一份合適的理想工作也並非難事。
然而,我的大孫子為啥要急於返程呢,雖然他沒有直接說出來,我也知道,他太熱愛這份工作了,再一個就是他對事業的追求太執著了。大孫子畢業於攝影這個專業,經過這幾年的磨練,他在攝影這個行業已經積累了較高的技術素養。何況公司又給他升了一級,並且給了他一個攝影助理。用大孫子的話說,公司的人性化舉措,就是對他的信任。待就在家待著,等就等吧。雖然,大孫子非常熱愛現在所從事的這份工作,可是,眼下疫情還在蔓延,宅在家裡,就是不給國家添亂,就是在給國家做貢獻,這個最起碼的道理。
2月15 日,手機上傳來了公司17日復工的信息。看到這一信息,大孫子高興極了。因為在大孫子的眼裡,復工,不僅僅是在召喚,而且說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於是我的大孫子馬上在網上,買好了16號的返程機票。
手裡有了返程的機票,可是城際之間的交通還處於控制狀態,公交和計程車均已全部停運,怎麼前往運城的機場?可謂行路難「好似在登天」啊!
按照規定,返程復工人員可以憑所在的村或社區的健康證明,是可以通過關卡出城。於是,大孫子步行到城西的高速路口,問了一下在那裡執勤的交警。交警答覆:「眼下正是疫情蔓延的關鍵時刻,出去復工,只要有通行證,可以出去,但是到運城回來的車輛是不能進入縣城的。」
時間就是命令,大孫子上班的時間更不能遲延,兒媳婦又給我打來電話,要我也想想孫子去運城的辦法。我想天無絕人之路,辦法總比困難多。我給遠在重慶的外甥發了個視頻,問明了復工的時間與公司的要求等事項。外甥告訴我說,他的外甥女也要去重慶返程復工,讓我們在一塊商量一下解決的辦法。
外甥的外甥女是他姐姐的女兒,就是我的親外甥女的女兒。於是,我關了外甥的視頻,立馬撥通了外甥女的電話,問了一下她女兒的返程復工時間,巧的是她女兒返程復工也是2月16號的機票,正愁找不到去運城的車。我說:「返程復工人員憑所在村、鄉的健康證明,是可以通過關卡出城的。現在就是想辦法用自家車或親朋好友的私家車送他們去運城了。」可是,開車到運城可以,問題是往運城送他們的車和人回來後,不准入城。所以這個辦法行不通。
好在兩個孩子都會開車,且外甥女家有車。於是我和外甥女商量,由兩個孩子開車到運城機場,然後由我在運城的朋友把車開到他所在的公司。等過了疫情,再去運城把車開回來。外甥女也同意我的意見。我立馬打電話運城的朋友,讓他16 號中午12 點在運城機場等兩個孩子的車,見面後把車開到他家,朋友說:「好的!」
我的兩個孫子,是臘月三十,從重慶乘高鐵到運城的。然後,由孫子在垣曲的高中同學接到縣城兒子的家,過的春節。因為疫情,鼠年的春節,一個好端端的春節,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我們一家卻隔斷在不到四十公里的兩個家裡,也使得我們祖孫不能見面。
2 月16 號,是農曆的正月二十三,這天清晨,陽光燦爛,可是,我的心裡怎麼也燦爛不起來。在我的眼裡,雖然兩個孫子都二十多歲了,可他們仍然是個孩子,因為,我們祖孫之間已經有兩年沒有見面了,好不容易今年回了一趟家,又沒有在一塊過個春節,現在想起來,我的心裡總是沉甸甸的!
兩個孫子都去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又是一年不能見面。此時此刻,我不知道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告別他的爸媽的。下午四點,大孫子從運城機場打來電話,說馬上就要登機了。也許是他在出發前未能與我和他奶奶話別,大孫子的聲音慢慢地哽咽起來,我想他一定是因為這個春節沒能與我們見面流淚了。其實,當爺爺、奶奶的,又何嘗不是這樣。掛斷了電話,我擦了擦眼角的淚水,出了街門,站在門前的大路邊,望著西南方的運城機場,仿佛看到我的大孫子已經登上了飛往重慶的飛機。聽我的大孫子說:「從運城到重慶也就一個多小時。」
快呀!真的快呀!
復工了,春天來了,離我們徹底戰勝疫情的日子不遠了。
責任編輯 楊志強
總 策 劃:周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