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維根斯坦哲學

2022-05-04     哲學園

原標題:漫讀維根斯坦哲學

轉自: 麗澤哲學苑

如涉版權請加編輯微信iwish89聯繫

哲學園鳴謝

一、圖像論

維根斯坦認為, 現實世界由一個一個 事實集合而成。另一方面, 語言科學的語句之集合。 科學的語句,就是像「鳥停在樹上」這樣描述一個 事實科學的語句事實是一一對應的,二者的數量相同。這種理論被稱為 圖像論

由於 科學的語句描繪著現實世界,因此如果對 科學的語句進行分析,就可以分析這世間萬物。然後只需要確證每個 科學的語句是否正確即可。

相反地,理論上無法確證的語句,是超出了與事實的對應,這並非正確與否的問題,而是語言的誤用。比如哲學裡講的「上帝已死」或「德性即知識」這種無法確證的 命題(語句),就稱不上正確的語言用法。

與事實不對應的事情就不能用語言表述。維根斯坦認為,以往的哲學簡直就是由語言的誤用所構成的學問。

維根斯坦認為,哲學的真正作用是確定可說與不可說的界線。他曾說,對於不可說的命題,我們必須保持 沉默

二、語言遊戲

早期的 維根斯坦認為,只要分析與事實一一對應的 科學語言,就可以分析世界。但他隨後否定了自己的觀點。因為他注意到,並非 科學語言在先,然後運用於 日常語言;而是 日常語言在先,然後才有 科學語言的體系化。想要理解世界,就必須分析原始的 日常語言

並且, 日常語言也不像 科學語言那樣與事實一一對應。「今天天氣真好」這句話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會有多重含義。我們如果不了解這種會話的規則,便無法使用 日常語言維根斯坦將會話的這種特徵稱為 語言遊戲語言遊戲的規則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學到。

「今天天氣真好」這樣的 日常語言,將它從會話當中抽離出來單獨分析,就會產生誤會。為了了解它的含義,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參加這種 語言遊戲。但遺憾的是,無論怎麼對 日常語言進行分析,由於進行分析的自身也處在這個結構當中,所以無法窺得全貌。

三、家族相似性

維根斯坦雖然將 日常語言比作 語言遊戲,但對於「遊戲」這個詞語本身,他直言無法明確定義。

「遊戲」這個 詞語是一個非常寬泛的總括。一個家族當中,儘管一家人的臉沒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但父親和哥哥耳朵像,哥哥和母親眼睛像,母親和妹妹鼻子像,放在一起就總會覺得一家人都有點像。如此一來,我們可以用 家庭照來比喻。

像這樣,相互之間關係鬆散且總括的集合體,稱為 家族相似性

家族相似性的觀點告訴我們:一個集合體並不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的性質。例如,這世間有無數種正義,卻並沒有一個共同的性質。這就否定了 柏拉圖理型論

四、分析哲學

自古以來,哲學都把「真理」「正義」「神」等視為探討的問題。但這些 詞語本身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

如果是分析 「神」這一詞語是以什麼樣的意義被使用,而不是思考什麼是「神」,就可以解決「神」的問題。哲學的作用不是思考「是什麼」,而是分析語言的意義,因此稱為 (語言)分析哲學

分析哲學將武斷的、主觀的哲學轉向客觀的語言問題,這稱為 語言的轉向

分析哲學源起於 摩爾弗雷格羅素,經由 維根斯坦,成為現代英美哲學的主流。

來源:[日]田中正人 著,齋藤哲也 編,《驚呆了!哲學這麼好》,尹國鵬 譯,南海出版公司,2018年2月,第270-277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f4bbc8f22de1173875b04e618030b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