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乖的大竹人,咚乖的大竹話

2022-06-07     成都Big榜

原標題:咚乖的大竹人,咚乖的大竹話

對於大竹的美食,我們從來都沒吝嗇過好評。之前寫了一家開在成都的大竹館子,好多人都跳起跳起地想去吃辣得跳。

結果發稿沒過幾天,那家店就關門歇業。問老闆兒,老闆兒只有一句話:那個口岸不好,我們重新找地方,會再開的,到時候通知大家。

雖然彼時耳朵已經辣ang,但我始終記得,我和大竹妹兒@Echo 坐到這家館子頭,一個個認牆壁上的那些大竹話:糾咸,挖抓,方人,測罈子……

她說她是山後人,但我覺得她說的大竹話從口音上來講和成都話沒太大區別。就是字與字組合在一起的那個詞,不太明白,但仔細一想,又覺可愛。用大竹話說就是:咚乖。

大竹話就是這樣,聽起來淺顯易懂,但冥冥之中又暗藏深意。大竹話咋說?請進入我們的方言速成教學。上課了。

勒不是勒脖子的勒,而是lěi。三聲的聲調,給了下巴一個畫勾勾的動程,雖然動作幅度小,但很明顯能聽出來:勒,就在眼跟前。

而羅個的羅剛好相反。

羅字的讀音與成都話完全相同,聲調是往上揚的。在表示方位的時候,又有一種揚起下巴給你指點江山的味道——羅在哪兒?大概在目光所及的最遠處。

專業大竹話教程裡面,都會寫為:角下。這也讓我想起,四川其他地區也有人管「樓下」叫做「樓角」。角在此處,就是成都話所說的:巴底底。

而部分大竹人也會把這個詞順手寫為:腳下。倒也不算錯。沒有要掘地三尺的蠻橫,只是一種與地面齊平的方位代指:最底的底下是哪兒?那就是腳下。

挖抓的說法,我才大抵是來源於「腌臢」二字。普通話讀作:ā zā。而這個詞到了大竹的地界上來,無非就是變了兩個聲母,顯得更加有頭有尾一些。

如果寡看文字:挖,意為掘、掏;抓,意為手指聚攏地拿起。兩個提手旁的動詞,加劇了邋遢的程度。

又挖又抓的,嘖嘖,可想而知,這個幾天沒洗的油腦殼是有好髒。

波絲,從讀音上給了蜘蛛一個異域血統。念出這兩個字的時候,感覺腦海裡面播放的是翻譯為拉丁語系的《西遊記之盤絲洞》。

但轉念一想,波,通播,大概可理解為動詞;絲本就是蜘蛛的產物。播出絲絲的蟲子,那就是蜘蛛撒!

剛看到這個詞的時候,我也很驚訝,蚊子就是蚊子,蒼蠅就是蒼蠅,為啥還要專門發明一個:飯蚊子?

只能說大竹人在語言上的思維邏輯,把「嚴肅活潑」四個字體現得淋漓盡致——普通蚊子吸血就飽了,要吃飯才飽的蚊子自然不是凡胎。

還有一種方便理解的邏輯,如果一碗飯擺到桌子上,最先一步趕來捧起打轉轉的,必然是蒼蠅兒,而非蚊子。

不同於羅個的羅,這裡的羅,要平平整整地讀成一聲,發音時可略拖一點尾巴。

羅這個字,從聲調的設置上,就給了一個附加程度的修飾。在我看來,羅,可理解為:那麼;連人,通:粘人。

合在一起就是:那麼粘人。再用成都話搭個橋:扭到鬧。你看是不是和糾纏不休意思非常相近了?

之前我們學洪雅話(戳《你耐咋顏哦?我耐洪雅》)的時候,學過一句:打定子。就是打架的意思。當時我還戲謔說,這個「定子」不曉得是好悶一坨子。

結果到了大竹人口中,定坨,就是拳頭的意思。只是和成都人說的坨子比起來,定坨的方向感更明確,力度更強,速度更快。言下之意:老子這一定坨,打的就是你。

在這之後,「老二」兩個字的加入也不算多餘,只是加重了整個詞的當地獨有的戲劇色彩。

「二」字的捲舌程度極高,幾乎是緊跟在「老」字之後,然後須用一半舌面緊貼住上顎,才能發得標準。

成都人說瓜不會只說瓜,而是:瓜兮流了。說哭也不會只說哭,也是:哭兮流了。

兮字在此處,除了有一定普語漢字中文言助詞的成分之外,還可理解為:(什麼什麼)的樣子。

哭起來的樣子有些木訥呆滯。這個沮喪程度,遠比「沮喪」本身的程度深。成都話的:咚嘴馬臉,大抵可以與之相較高下。

四川人對於「多此一舉」的形容簡直五花八門。比如我們成都就愛說:脫了褲子放屁。還有:找些嗝蚤來身上爬。

而到了大竹,這樣的形容就變得小眾而刁鑽:雞眼睛痛。

都曉得雞眼睛,是由於足部長期受到摩擦和壓迫導致的角質層增生,長在腳上,像個厚厚的繭巴一樣,有的中間還有個洞,所以叫雞眼睛。

大竹人說你雞眼睛痛,就是說你天到黑找起事情給自己做。就好比你冷天開冷空調,憋憋要遭罵:窮骨頭髮干燒。這是一種專用於溫度上的多此一舉。

說穿了,都是一種長久以來的約定俗成。

字反正不見得就是這些字,但音絕對是讀這些音。

在大竹當地,山前人總是會笑話山後人,覺得他們山後說話土。山後人也很無奈:你們山前是一些鄉鎮,我們山後,也是一些鄉鎮。山前人不服:鄉鎮,還是距離縣城較近、地勢平穩一些的好吧?

比如「測罈子」這個詞,原意是指開玩笑。但山前人就要認這個理:我們好像沒這麼說。我們都說扯把子,你看,你們山後人好土。

然後大家又以銅鑼山為界起勢,山前人學山後人說話,山後人扮山前人學舌,最後笑作一團,以共同懷念大竹美食告終。

還未真正去過大竹,總歸有些遺憾。不過好歹,我吃過大竹菜,現在還會講兩句大竹話,二回去大竹,啥子都不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a8c87a90b05ff170662ef6f1cd81d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