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迎春林業局的黑蜂產品,2016年通過了森林認證,不僅熱銷我國香港和澳門地區,而且順利打入馬來西亞、南非和韓國市場,產品價格提升了22%,年銷售利潤增加了50%。
隨之而來的是,養蜂戶從55戶增加到355戶,蜂蜜收購價格增長了3倍,許多林場職工都加入到養蜂的隊伍,實現了護林增收雙贏。
在湖南省常寧市,嘉林油茶專業合作聯社2017年統一申請森林認證。認證後,常寧市所有油茶種植戶統一採購肥料、統一病蟲防治、統一生產技術。
常寧茶油從原料到成品的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價格一路看漲。精鍊茶油每公斤價格上漲到160多元,種植戶生產的油茶鮮果也跟著水漲船高,2017年的收購價達到每公斤6元,僅此一項全市的油茶種植戶增收1億元以上。
林產品加載了森林認證標識,就意味著產品產自可持續經營的森林,產地環境符合國際認可的標準,產品天然、綠色、無污染且來源可追溯。有專家測算,加載「中國森林認證」的非木質林產品可溢價10%-15%。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今天(21日)表示,將進一步完善森林認證體系,大力培育森林認證產品市場,推進森林認證標準在人造板、木製家具、木地板、紙和紙製品企業的應用,打造一批認證林產品示範推廣企業和市場品牌,引導綠色林產品生產與消費。
6月21日,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技發展中心、南京林業大學聯合主辦的全國首屆「森林認證工作座談會暨森林認證高峰論壇」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彭有冬表示,我國是林產品貿易和加工大國,開展森林認證,是提升我國林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認知度、信譽度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彭有冬說,森林認證不僅提高了我國認證林產品的認知度、信譽度和國際競爭力,而且為突破林產品貿易壁壘、拓展林產品國際市場准入空間提供了「綠色通行證」。
森林認證起源於上個世紀90年代初。作為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和林產品市場准入的有效機制,森林認證得到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的廣泛認可與採信。合法的、可持續的林產品已經成為歐美環境敏感市場的基本要求。
我國自2001年啟動中國森林認證體系建設,目前已建成既對接國際體系又符合我國國情和林情的中國森林認證體系。2014年,我國森林認證體系與PEFC成功實現互認,標誌著中國森林認證體系真正走上了國際舞台。作為傳遞信任的一種新形式,已有39個國家認可我國的森林認證標準和標識。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森林認證的認證領域從傳統的森林經營和產銷監管鏈認證,逐步擴展至非木質林產品認證、竹林認證、碳匯林認證、森林生態環境服務認證、生產經營性珍貴稀有瀕危物種認證等領域,特別是,我國的非木質林產品認證模式和運行機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引領了世界森林認證發展的新潮流。
彭有冬介紹,截至目前,我國共有316家林產品加工企業(其中包括29家非木質林產品加工企業)通過了林產品監管鏈認證,這對於我國企業突破國際林產品市場的綠色貿易壁壘、保障我國林產品國際貿易的市場准入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我國有39家森林經營企業、7家森林公園、3家自然保護區通過了森林經營認證,認證面積達816萬公頃,316家林產品加工企業(其中包括29家非木質林產品加工企業)通過了林產品監管鏈認證。
彭有冬說,目前,我國貼標的森林認證產品已涵蓋了複印紙、雙膠紙、銅版紙、衛生紙、紙漿等紙製品,膠合板、纖維板、地板、火柴梗等木製品,蜂產品、食用菌、山野菜、堅果、中草藥、藍莓、松仁露、核桃露、冬棗等非木質林產品,以及龜類、鐵皮石斛等人工飼養或種植的珍貴野生動植物製品,類別和數量逐年增加。
2014年2月,中國森林認證體系(CFCC)實現了與國際森林認證體系(PEFC)的互認,標誌著中國森林認證體系正式進入與國際接軌的時代,這是推動中國林業國際化進程的重要一步。
座談會上,彭有冬表示,我國森林認證在管理上,仍存在著未歸口體系和無序發展的現象,造成市場的混亂;在制度上,仍存在著森林認證與森林資源管理制度之間銜接不緊的問題,制約了森林認證的發展;在市場上,目前對認證產品的採信仍有限,尚未形成穩定的認證產品市場需求和有效的動力機制,影響到企業開展認證的積極性。
彭有冬說,國家林草局將探索和建立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森林認證模式,結合綠色產品評價的客觀要求,推進森林認證標準在人造板、木製家具、木地板、紙和紙製品企業的應用與實踐。在鞏固與PEFC持續互認的基礎上,促進、引領與其他森林認證體系互認或技術合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Q7UqnQBd8y1i3sJqho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