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億元買3000噸緬甸花梨,是不是又在炒作?

2020-09-09     中木資訊

原標題:大佬億元買3000噸緬甸花梨,是不是又在炒作?

據媒體爆料,廣東某倉庫有3000噸緬甸花梨待售,引得大批木材組團前往看貨。

據悉,此批緬甸花梨徑級較大、品相較好,也算是難得一見的優等貨;是某老闆在2012年-2013年期間購入。

想單獨或組團買下的木材商不在少數,然而,當國內各路木材商們還在談價時,突然傳出消息:

這批料已被東南亞的木材商打包拿下;

3萬/噸。

對於這次交易,小編覺得有兩點值得關註:

一是價格(3萬元/噸)。

二是購買者(東南亞木材商)。

為了讓各位看官對這兩點有更深刻的認知,小編從旁觀的視角對近些年(2013年-2020年)緬甸花梨的發展作了一個大概的梳理。

首先,我們看看2014年《羊城晚報》的一篇新聞報道:

廣東佛山南海平洲的紅木家具廠的老闆麥總早2013年以2.8萬元/噸的價格進了100多噸20多公分直徑、長約2米的緬甸花梨木料。

但沒想到的是,僅一年時間,市場價格竟跌至13000元左右,整整掉了50-60%。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價格會暴跌?

無它,緬甸花梨被炒炸了而已。

當時有業內人士稱:如果按市場中有1000噸貨在流轉,那頂多只有兩成最後到了正常的買家和企業手裡,剩下的根本未進入生產領域。

市場之虛,可見一斑!

之後的兩年時間,緬甸花梨價格持續下滑,價格更是直接打回到了2013年之前的水平,即約1.5萬元/噸。一時間,緬甸花梨市場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怎一個「涼」字了得。

直到2016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締約大會召開,刺蝟紫檀——緬甸花梨的小老弟被列入了瀕危物種附錄Ⅲ,市場開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風,又將起了。

我們把時間調回到2013年。

2013年,CITES大會把交趾黃檀(俗名大紅酸枝)列入了附錄Ⅱ。國內紅木市場頓時驚起千層浪,各類紅木材料紛紛開始漲價,尤其是緬甸花梨,更是乘風直上九萬里,短短數月內暴漲超過100%,大長料更是報至4-6萬元/噸,簡直讓人頭皮發麻。

然後就有了上面新聞所提到的,大量資本瘋狂湧入,接著虧得血本無歸。

2016年的CITES大會後,好像舊戲又要重演了。

市場上充斥著各種聲音,什麼「東南亞緬甸花梨將絕跡」、「緬甸花梨將一木難求」、「緬甸花梨,即將稱王」等老一套話術喧囂塵上。不過,這些話術雖然是舊調重彈,但卻也震耳發聵。

而同時,仿佛約定好了似的,東南亞幾個緬甸花梨出產國也相繼頒布禁令,對緬甸花梨嚴格封控,嚴謹砍伐。

在各種「利好」條件下,緬甸花梨市場形勢向好,價格也止跌開始回升。不過,此時的市場變得相對冷靜、理性了許多,經歷了一年多時間,約莫在了2017年的時候,才再度攀升至約2-2.5萬元/噸的高度,之後一直在微調中保持大致的穩定,直至如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6月,紅木圈子裡流傳著這樣一件事:

某大佬幾乎把深圳觀瀾市場上所有的緬甸花梨、寮國花梨、柬埔寨花梨全部掃光,約2800噸!

很多人說:

新的一波炒作又開始了!

也有人說:

緬甸花梨真的越來越少!

是不是炒作小編不得而知,反正緬甸花梨市場好像並未因此而出現什麼「搶購潮」,且即便是有這幾年大受歡迎的新中式家具的提攜和加持,市場行情也一直保持著不溫不火的局面。

反正,炒好像是炒不起來了!

最後,我們再回到那兩點上:

一,3萬元/噸的價格是高是低小編不做評價,但一次性購買3000噸,單木種近億元的交易額,著實前所未有令人驚嘆。

二,國外木材商在中國買紅木原料的情況也極其罕見。更何況,緬甸原本就是緬甸、寮國、柬埔寨、泰國這些東南亞國家出產、出口的,他們從中國「回購」緬甸花梨,確實出人意料。

那麼,各位看官覺得呢:

這是真的市場需求?

還是又一次更高明的炒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0DRcnQBLq-Ct6CZ4x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