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31日報道(文/姜微 周心怡 王辰陽)近期,一則消息再次引發全球對中國製造業的關註:中國將從11月1日起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措施。
而在此次全面放開之前,諸多跨國公司已在今年早些時候完成最新一輪在華製造業布局,加碼在中國的製造業投資,向「中國製造」投出信任票。
年初,康寧位於中國的首條大猩猩玻璃產線在重慶實現產品下線;4月,寶馬集團宣布計劃對瀋陽生產基地增加投資200億元人民幣;9月,施耐德電氣金山創新實驗園區二期項目在上海落成……
是什麼讓它們堅定地選擇中國?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部分國家奉行「脫鉤斷鏈」的風險與挑戰下,中國堅定對外開放的決心,不斷加強開放力度的誠意,不僅匯聚合作之力、共謀創新之勢,更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
「減法」與「加法」的辯證
9月20日一早,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直線距離不過200米的華為旗艦店和蘋果直營店前,消費者們排起長隊,前者開售的是全球首款三摺疊屏手機,後者是iPhone16系列首發。今年前8個月,我國手機的產量已經超過10億台,而兩款科技巨頭企業的旗艦手機同場競技,背後強有力的支撐都是「中國製造」。
製造業是中國開放最早的領域,也是市場競爭最充分、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最緊密的領域。此次製造業外資准入全面放開並非突兀之舉,而是有跡可循的。
2017年至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連續五年修訂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兩個清單的限制措施分別由93條、122條縮減至31條、27條,在眾多行業、領域取消或放寬了外資股比限制,為外國投資者創造了更大的市場機遇。
擘畫了中國改革開放新藍圖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專門提到:落實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可·斯賓塞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不可替代」,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會一直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
9月8日,最新版負面清單正式發布,對外資限制措施再度縮減,其中刪除了製造業領域僅剩的2條限制措施。「發布實施最新版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舉措。」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自2013年我國發布實施第一分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至今,清單歷經數次修訂「瘦身」,每次對清單做「減法」,都是在給開放做「加法」。
此次對製造業外資准入的全面放開,也是為了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在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貿港探索實踐基礎上,製造業外資准入全面放開進一步提高了全國層面的開放水平,彰顯了中國主動擴大開放的決心。」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匡賢明說。
「吸引力」和「硬實力」的兼具
曾經傳出將生產線部分遷出中國的蘋果公司,給出一組令人矚目的數據。「中國是蘋果公司重要的生產製造基地,占蘋果公司全球98%供應鏈支出的187家供應商當中,有157家在中國有工廠生產蘋果的產品。」蘋果公司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葛越表示。
為了貼近供應商和生產鏈,蘋果公司在華投入超過10億元人民幣,在上海和深圳設立了兩個應用研究實驗室。9月19日,蘋果公司首次對外開放上海應用研究實驗室,這裡支持所有產品線的可靠性、質量和材料分析,包括iPhone、iPad、Apple Vision Pro等產品,也是蘋果公司除了美國本土以外全球規模最大的應用研究實驗室。
如果說過去「中國製造」的吸引力靠的是低成本的勞動力,今天「中國製造」的吸引力則來源於開放和創新。從過去「用一億五千萬件襯衫換一架波音747」,到現在國產大飛機C919飛上藍天、投入中國三大航空公司商業飛行,中國承接低端製造、處在產業鏈末端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中國並不僅僅是一個市場大國和製造大國,也是工程大國、創新大國。」日本松下控股株式會社全球副總裁、集團中國東北亞總代表本間哲朗表示,中國市場競爭很激烈,對外資企業來說,中國市場是一個鍛鍊經營能力的訓練場。
研發端,產品在創新;車間裡,技能人才隊伍也在豐富壯大。金秋九月,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在法國里昂落下帷幕,中國代表團位居金牌榜首。在諸多獎項里,兩名來自上海的「00後」奪得頗有分量的工業4.0項目金牌,並一舉拿下全場唯一的「阿爾伯特·維達大獎」。作為製造業的高端項目,工業4.0項目涵蓋數字化新技術,是未來製造業的重點發展方向。
「近20年來,我國培養超過6000多萬名工程師,超過歐洲適齡工程師總和;每年理工科畢業生數量超過300萬人,約為美國的5倍,潛在工程師群體的規模優勢明顯。」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看來,中國過去依賴低成本的勞動競爭模式逐漸被取代。
超大規模的市場需求,追求創新的市場環境,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豐富的人力資源規模與質量優勢……這些既是對外資越來越強勁的「吸引力」,更是中國製造業的「硬實力」。
「在中國」與「為世界」的共享
10月1日,加拿大對自華進口電動汽車加征100%附加稅正式生效;10月4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對自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提議已獲成員國必要支持……
當美西方對「中國製造」頻頻加征關稅,高舉「貿易保護主義」大旗時,中國出台最新版負面清單,堅定擴大開放,外界紛紛猜測全面放開會給「中國製造」帶來衝擊嗎?答案是否定的。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有助於中國更深層次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合作,打造更加開放、更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
全球汽車產業新能源化的浪潮里,中國立於潮頭就是一個例證。中國首個外資獨資汽車製造業項目——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不僅成為攪動市場的「鲶魚」,而且在長三角地區帶動起4小時新能源汽車製造產業圈,即生產一輛新能源汽車需要的零部件都可以在4小時物流時間內送到車廠。
9月28日,隨著一批Model 3從上海南港碼頭裝船發往英國,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出口海外的新能源整車累計超過100萬輛。不僅是中國製造的特斯拉出口全球,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中國汽車品牌在海外成為電動化、智能化的代名詞。
當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保護主義挑戰時,不少行業巨頭旗幟鮮明地反對關稅壁壘,支持自由貿易。「應允許中國汽車廠商通過在歐盟投資來避免關稅。」大眾汽車集團執行長奧博穆說。寶馬集團董事高樂也表示:「歡迎中國車企來歐洲發展。」
從「等客上門」,到實力輸出,中國製造業不僅用技術吸引外資,也通過開放贏得市場。全面放開後,外資與中國市場的碰撞,會產生新技術和新理念,也會有新機遇和新競爭。開放帶來競爭,良性競爭帶來共同進步,中國新能源汽車就是在開放競爭中錘鍊出真功夫、真本事。
新版負面清單施行後,市場紛紛期待更多像新能源汽車這樣的增長賽道。當下,外資正在中國投入先進位造、高新技術、綠色生產等領域,參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綠色與創新是途徑,開放和共享是目標,外資選擇在中國投資設廠,不僅是「在中國為中國」,更是「在中國為世界」。
共生共長、共建共享,製造業的開放與發展只是中國與世界分享機遇的一個切面。面向未來,中國將始終用開放的胸襟和「中國製造」的能力,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道,書寫更多中國與世界互相成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