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蒙冤兩千年:誰點燃了襄樊戰火?誰破壞了孫劉聯盟?誰能守住荊州?

2023-08-25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關羽蒙冤兩千年:誰點燃了襄樊戰火?誰破壞了孫劉聯盟?誰能守住荊州?

襄樊之戰發生於建安二十三年到建安二十四年,距今已經將近兩千年,一提起襄樊之戰,人們就會想起兩個詞:威震華夏,大意失荊州。

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要不是司馬懿和蔣濟攔著,曹操就放棄許都,帶著漢天子劉協(曹操曹丕並不知道劉協諡號為獻,「孝獻皇帝」是曹睿所諡,劉協只知道自己活著的時候,「漢室宗親」劉備就給了他一個「孝愍皇帝」的諡號)跑路了。

關羽水淹七軍,光俘虜就抓了三萬人,這對曹操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這三萬人經過整訓,又是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正史記載,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也就四五萬人,後來劉備伐吳,也根本沒有七十多萬大軍,孫權向曹丕求救的時候說得很清楚:「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關羽擊敗於禁後見好就收,帶著三萬俘虜撤回南郡休整,呂蒙陸遜白衣渡江就是送菜,徐晃張遼馳援也只能在襄樊停住,三方還是陷入僵持,襄樊之戰就此結束,最大的贏家還是關羽:雖然沒能拿下襄陽和樊城,但是卻獲取了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在漢末三國亂世,兵員可是最寶貴的資源。

又史學家說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是為了使自己的「蕩寇將軍領襄陽太守」名副其實,這顯然是搞錯了襄樊戰役時關羽的身份:關羽確實曾被劉備封為蕩寇將軍、襄陽太守,但是在建安二十四年,那兩個職位已經不存在,關羽的職務是「假節鉞前將軍董都荊州事」,也就是代理荊州牧,在劉備集團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整個荊州都歸他管,即使諸葛亮、張飛、趙雲在荊州,也是能算他的部下,所謂「諸葛亮將荊州印信交付關羽」,那只是小說家言——劉備怎能把荊州大權交給劉琮的表姐夫、蔡瑁的外甥女婿、蒯越侄媳的弟弟?

荊州門閥之間的關係盤根錯節,諸葛亮跟荊州四個豪強家族(劉表、蒯越、蔡瑁、龐德公)都有親戚關係,就連龐統也能跟諸葛亮論親戚:諸葛亮的二姐夫龐山民是漢(曹魏)黃門侍郎、吏部郎,也是龐統的同宗堂兄。

劉備好不容易連蒙帶打拿下大半個荊州,根本不可能交給在荊州樹大根深且投效時間不長的諸葛亮,擅長管理水軍的關羽,自然就成了荊州守將的不二人選。

既然劉備已經把荊州全部託付給關羽,那麼荊州勝敗就只能由關羽負責了,有人說關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似乎也不無道理,但是我們幾條三國史料綜合起來看,就會發現關羽已經被冤枉了近兩千年:襄樊之戰並非關羽挑起,荊州之失也跟大意無關——關羽已經很小心了,即使是「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也守不住荊州。

首先我們來看是不是關羽主動燃起了襄樊戰火。

襄樊之戰的點火者,實際是一個叫侯音的宛城守將,他看不慣曹操任命的南陽太守東里袞的橫徵暴斂(估計是曹操為了供應漢中之戰,對荊州進行了敲骨吸髓的盤剝)而帶兵反抗。

侯因獲勝後宣布宛城脫離曹魏而歸屬關羽,結果遭到了瘋狂報復:「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

從《三國志·卷一·武帝紀》這段記載我們就能看出,曹仁向已經歸屬關羽的宛城發動進攻的時候,劉備正在漢中跟曹操相持,還沒有進位漢中王(群下勸劉備稱王是建安二十四年秋),這時候的關羽如果眼看著宛城被屠而毫無反應,那就跟後來關羽被殺而劉備不伐吳的後果一樣嚴重——會失去民心,再也沒有人趕來歸附了。

漢中之戰打完時候,劉備和曹操都把主力撤回,後來基本是「西線無戰事」,而荊州乃四戰之地,戰火一直就沒有熄滅過,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間,曹操一直在向襄樊調兵遣將——龐德並不是于禁七軍的先鋒,他早就被曹操派往襄樊,協助曹仁襲擾關羽了:「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後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

龐德射中關羽腦門是在於禁到來之前,龐德被水淹,這筆帳也不能記在於禁頭上,那是曹仁的命令:「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吏士皆降。德與麾下將一人,五伯二人,彎弓傅矢,乘小船欲還仁營。」

至少在建安二十四年正月之前,龐德就已經在襄樊前線打關羽了,所以關羽「勉強接受」前將軍印綬後,奉劉備之命向襄樊進軍,那也只是小說家言——劉備還在漢中與曹操對峙的時候,襄樊就已經打起來了。

關羽向襄樊進軍,對東吳也不是一點防範都沒有,他沿江修築了那麼多烽火台,就是怕孫權背刺。

有人說關羽傲慢且不擅長搞外交,這才得罪了孫權,但是我們再捋一捋時間線,就會發現真正破壞了孫劉聯盟的,既不是關羽也不是孫權,而恰恰是劉備和法正:「先主既定益州,而孫夫人還吳,群下勸先主聘後,先主疑與瑁同族,法正進曰:『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晉文公娶了侄媳婦懷嬴)?』於是納後為夫人。建安二十四年,立為漢中王后。」

孫夫人是孫劉聯盟的重要紐帶,她回江東,並沒有跟劉備離婚,但是劉備入漢中後就立吳懿的妹妹為夫人,後來又立吳夫人為王后,這對孫權來說是極大的羞辱:古人並非一夫多妻,而是嚴格執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孫權的妹妹是劉備明媒正娶的妻子,只有她和糜竺已故的妹妹才有資格被稱為「夫人」(甘夫人一直是以妾的身份代理夫人),劉備停妻再娶,等於是把孫夫人休了——「被休之妻」在古代是很不光彩的。

劉備剝奪了孫夫人的名分並將其授予吳懿的妹妹,這種羞辱,別說孫權也是一代梟雄,就是尋常的二舅哥,妹妹受了這樣的委屈,肯定也會火冒三丈。

更讓孫權光火的,是劉備跟孫夫人顆粒無收,卻跟別的女人又生了兩個兒子,這說明劉備與孫夫人沒有子嗣,「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中年大叔劉備從小就「喜狗馬、音樂、美衣服」,生活比較有情調,身體也很健碩,七尺五寸在當時也算高個子,大腿上沒有太多贅肉,再加上他吃過見過經驗豐富,要想忽悠剛出嫁的孫小妹,那還不是手到擒來、死心塌地?

自古美女而英雄,劉備是連曹操都不得不承認的當世英雄,他跟孫小妹的年齡差距在古代根本就不算事兒,所以只要劉備對孫小妹有一點點好,也不至於鬧得兩地分居。

劉備對孫夫人不聞不問,卻隆重舉行儀式再當新郎,這就等於扇了孫權一記響亮的耳光,占據益州、漢中兩地的劉備,心裡早就沒了孫劉聯盟。

孫權退而求其次,要讓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雖然司馬昭當時只有八歲,但是孫權此舉,卻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擺明了是將關羽抬到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不管關羽答應不答應,劉備得知消息後都會打個冷戰。

關羽為了撇清自己,只好用辱罵使者的方式,向劉備表示忠誠。雖然關羽反應激烈,但是劉備怎麼想的,可能就只有諸葛亮知道了:季漢先後兩任皇后之位全被張飛的兩個女兒包攬,關羽的女兒連貴人都沒當上。

關羽丟失荊州和性命,並不是他不小心,也不是他不善戰,熟悉那段歷史的讀者諸君對荊襄之戰肯定也有自己的判斷:如果關羽答應孫權的聯姻請求,劉備會作何感想?即使關羽將兵力一分為二,留下一半防範孫權,就能確保南郡大本營不丟嗎?

綜合分析下來,我們就會發現襄樊之戰並非關羽挑起,孫劉聯盟也非關羽破壞,荊州王親國戚不服調遣甚至變節投降,這個責任似乎也不應該由關羽來負——劉備讓舅子糜芳負責後勤,讓養子劉封統領援兵,豈非另有深意?

關羽在荊州左支右絀,根本就沒有足夠得力的幫手,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五個問題:誰點燃了襄樊戰火?誰破壞了孫劉聯盟?誰能守住荊州?劉備在漢中之戰後可能確實抽調不出足夠兵力和物資來支援關羽,那他能不能派幾個有分量的謀臣武將來協助關羽?哪些人回到荊州與關羽齊心協力,能夠頂住曹魏進攻,並防範東吳偷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3edfa8fd75d3dd1d4408d0fb095ee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