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焦慮、緊張的情緒狀態
焦慮狀態常表現為持久地出現強烈的擔心、煩躁不安的情緒體驗,這是一類初中生較常見的情緒問題。這些學生總是訴說內心的煩躁不安,他們經常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圍環境,總是不高興、不滿意,感到精神緊張和無法放鬆。無故地擔心親人、擔心學業失敗、人際關係不良或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等。
小處方:對於焦慮狀態,家長和老師應給以更多的關懷,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批評以委婉為宜,特別是對於他們的微小進步及時給以鼓勵。心理治療(對學生及家屬)、鬆弛療法、生物反饋治療都是一些可以選擇的應對方法。嚴重焦慮症的學生可適當地使用一些藥物。
2.考試焦慮
考試焦慮是一種複雜的情緒現象,學生在考試期間心理上的緊張、不安、焦慮、恐懼等在情緒上的反應都可稱之為考試焦慮。當考試焦慮加劇時,其狀態反應也更為強烈,如眼花耳鳴、頭痛腦昏、注意力無法集中、思維處於僵滯停頓狀態,嚴重的還可能引發呼吸困難、尿急、尿頻、嘔吐、腹瀉甚至昏厥等症狀,「暈場」就是其最為典型的一種表現。
小處方:每位學生對考試的意義都要有客觀正確的認識,認真準備,適度降低求勝動機,減輕心理負擔,真正做到輕裝上陣。當怯場現象發生時,只要掌握必要的技巧,也可以順利度過這一危機期。
3.人際關係緊張
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調查顯示,有22.45%的中學生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與同學、老師、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相處不融洽,不善與人交往,與別人合作有困難;其中,有3.8%的中學生人際關係很差,很難與他人融洽、愉快地相處。這些學生給人的感覺缺乏熱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歡強詞奪理,不合群、孤僻,或者愛發脾氣、罵人等,包括親子衝突、師生關係緊張等。
(1)與教師的關係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中學時期,教師仍然是學生的理想目標、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更有甚者,教師對學生缺乏尊敬,貶低其價值的不良態度使學生的心理遭到嚴重的創傷。
(2)與父母的關係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有研究認為,父母雙方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會給兒童在心理問題上造成更大傷害,因為他們在父母那裡看到了人際關係的惡劣性。
小處方:要幫助初中生解決這類問題,首先,父母和老師要有正確的態度;其次,是從調整認知、建立新的人際交往習慣出發,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採取措施幫助這些學生。在心理輔導中,要強調有明確具體的目標,無論是老師、家長還是學生都要明白到底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同時,要從集中解決一個問題入手,注意到改變中的細微進步,及時給予表揚。
4.對抗行為
這類學生約占學生總數的10%,往往表現為思想絕對化(非黑即白),過分自以為是,但常常「眼高手低」。愛唱反調,對老師、長輩沒有禮貌;對父母的意願服從性降低,經常與父母頂撞,有時會用離家出走的形式來對抗父母。
小處方:由於對抗行為有時容易被老師、家長誤認為僅僅是道德問題,而只是加以批評、懲罰等,最終導致結果適得其反。為此,對於這類學生切忌用生硬的態度,而應當首先學會理解他們,用心理諮詢的技巧和方法幫助這類學生做出態度的改變。從心理治療而言,認知治療、行為治療及集體心理治療都是可以採用的方法。
5.自卑
自我評價偏低 ,缺乏自信 ,感到別人什麼都行 ,而自己恰恰什麼都不行 , 這是自卑的表現。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些學生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 ,對什麼都處以冷漠的態度 ;上課因害怕講錯而不敢舉手發言 ;老師提問 ,因怕錯而不敢大聲回答 ;班級布置的活動 ,經常以力不勝任而推辭 ,或者勉強應付 ;做事缺乏主動性 ;做作業不敢相信自己是對的 ,總要與別人對答案以後才放心 ;「我不行」、「我不會」、「我不去」成了口頭禪 ;如是等等的這些自卑自棄的心理現象 ,長此以往 ,會使他們變得孤獨、畏縮、與世無爭 ,嚴重妨礙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對班級成長也會造成消極的影響。
小處方:學生的自卑可能與其性格、生活有關 ,但主要原因還是取決於我們教育的方式方法。那麼 ,如何糾正學生的自卑心理呢 ?
第一 ,幫助學生樹立 「我不完美 ,但是我明天總可以更好 」的信念。
第二 ,讓學生學會正確歸因 ,進一步提高能力。
第三 ,肯定優點 ,擺出實績 ,給其成就感。
第四 ,交給任務 ,培養自信 ,助其自立形象。
第五 ,行為遷移。對有自卑感的學生 ,還要進行行為訓練 ,引導他們昂起頭走路 ,訓練他們敢於盯住別人的眼睛看 ,教會他們積極的自我暗示。
6.問題行為出現頻率高
中小學生常見的問題行為有攻擊性行為、破壞性行為,違抗性行為、說謊、偷竊、逃學或離家出走等。
小處方:品行問題的治療比較困難,常用的方法是:行為矯正治療、家庭治療等。由於治療效果差,為此預防此行為有著重要的意義,應當說,預防得越早效果越好,這其中主要強調的是: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干預高危兒童、樹立和宣傳良好的社會風範。
7.早戀
青春期是中小學生成為個體發展中的「暴風驟雨」期,他們身心發展處於不平衡狀態 , 其情緒波動往往比較大 ,情緒反應的強度也相對較高,這個時期的學生最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困惑。我國青少年兒童性意識萌發成熟的平均年齡在 11、 12~16、 17歲 ,近幾年來還有提前的趨勢 。身高、體重的迅速增長以及性器官的成熟促使青少年對異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微妙的愛慕之情 ,於是注意自己的儀表、舉止,在異性面前變得熱情興奮 ,或者變得羞澀不自然 ,許多學生把這種異性間的吸引誤認為是愛情。
小處方:在處理男孩和女孩的交往問題時,一定要非常謹慎,不能對青春期孩子的異性交往過分敏感和警惕,也不能不聞不問,也不能心急,更不能「草木皆兵」,避免用 「 早戀 」 等字眼。要給他們正確的引導,讓他們能正常的交往而不是早戀。
8.過度迷戀網絡
調查發現 ,過度迷戀網絡與學生成績、心理、情緒因素以及一些不良行為有著較高的相關性 ,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迷戀網絡的人較少。迷戀網絡的學生焦慮的傾向比較明顯 ,性格內向 ,有孤獨感、感覺被其他學生孤立的學生更傾向於迷戀網絡。有吸煙、吸毒、打架、賭博、觀看色情信息、離家出走傾向、自殺傾向的學生對網絡的迷戀程度明顯高於一般的學生。
小處方:迷戀網絡的影響因素較為複雜 ,有家庭、學校、社會的因素。對班主任來說 ,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改變學生迷戀網絡的行為習慣。
(1)時間管理技術。核心在於通過給予適當的支持 ,幫助學生髮展一種積極的行為方式以取代消極的迷戀行為。比如 ,可以打亂學生的網絡使用時間表 ,如果學生喜歡在中午上網 ,那就在中午監督其午睡 ,讓其適應一種新的時間模式 ,從而打破其上網習慣。還可以請父母監督上網情況 ,用小鬧鐘等手段安排他準時下網 ,從而逐步減少上網時間。
(2)支持群體。讓學生參加諸如互助小組、興趣小組之類的團體。提高學生結交具有相類似背景的朋友的能力 ,從而減少對網絡交往的依賴。比如 ,可以參加一些流行音樂的合唱團或歌友會 ,先在現實生活中 ,和有共同愛好、共同語言的同學建立良好關係 ,再進一步發展其他的人際關係。
(3)家庭治療法。讓家長明白孩子可能具有強烈的迷戀傾向 ,減少對網絡迷戀者的責備。建議家長和孩子之間多就孩子的迷戀網絡原因進行開誠布公的交流 ,家長要真誠地傾聽孩子的感受 ,與孩子一起外出度假或幫助孩子培養一些新的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愛好。
(4)行為契約法。讓過度迷戀網絡的學生和自己或家長 ,在協商的前提下 ,共同制定行為契約 ,主動接受外界的監督 ,以達到擺脫迷戀的目的。
來源|河南省吳景殿名班主任工作室,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
一所學校,如何改寫學生的「人生敘事」?
為學校支招,找回「消失」的課間十分鐘!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一覽表,老師、家長對照看一下
送給老師9個心理學小知識,掌握一個便受益良多
父母有這一種心理,是在給孩子「投毒」!千萬別說「最傷孩子的5句話」
教育改革從心開始!100幅心理漫畫告訴我們:教育可以很簡單
「空心病」這種情緒病,正在毀掉那些優秀的孩子:北大心理專家徐凱文呼籲,家長可以這麼做.....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鬆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