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否常疑惑:
「明明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為什麼孩子會差異那麼大?」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很好,我家孩子卻倒數第一?」
「明明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為什麼孩子會差異那麼大?」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很好,我家孩子卻倒數第一?」
做父母的都拼盡全力把孩子送進好的學校,無非是希望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但其實,家庭教育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說:「家庭教育不到位,學校教育做得再好也無濟於事。」
孩子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父母之間的差距。
01
父母用心陪伴
孩子幸福成長
北京某醫院副主任說:
「父母總希望孩子戒網,好好學習,卻不關心他們真正發生了什麼。」
她有一名16歲患者,因為網癮被父母送來治療。
一聊得知,孩子和父母關係非常冷漠,幾乎零交流。
被問到如何看待父母的缺席?孩子很冷淡地說:我習慣了。
「我習慣了」這句話,背後是孩子的失落和委屈。
父母缺少陪伴,孩子的人生中就會有一個再也補不上的漏洞。
哈佛大學曾有項持續了80年的研究顯示:
童年經常和父母玩耍的孩子,成功率更高;
長大成人後,也會擁有更積極的親密關係、人際關係。
父母的陪伴,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詩詞才女武亦姝的爸爸,16:30下班回家後就關閉手機,專心陪著她學習;
重慶狀元謝欣穎的父母,多年來一直堅持和孩子一起看書;
谷愛凌的媽媽谷燕,每周末開車來回8小時,陪伴孩子滑雪……
優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陪出來的。
或許有父母會說忙,沒有時間陪孩子。
但郭晶晶的老公霍啟剛卻是這樣說的:
「雖然工作很忙,但時間是自己安排的。
每天我都堅持早起,一定陪兒子吃早餐。
我今天也是陪他吃完早餐,送他上學之後才來南沙。
如果不珍惜這些時間,小孩子很快就長大了。」
「雖然工作很忙,但時間是自己安排的。
每天我都堅持早起,一定陪兒子吃早餐。
我今天也是陪他吃完早餐,送他上學之後才來南沙。
如果不珍惜這些時間,小孩子很快就長大了。」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也沒有實驗期。
在孩子最需要陪伴時,一旦缺席就會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
趁著孩子還小,趁著教育有效期,多陪陪孩子吧。
02
父母負責到位
孩子未來可期
我們最熟悉的一個場景就是:
當父母們在一起聊天時,總會聊到孩子。
如果某家孩子特別優秀,就會免不了發出「別人家孩子」的感慨。
殊不知,先有別人家的父母,才有別人家的孩子。
有句話說得好:「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2020年安徽籍考生昂子喻,高考635分。
昂子喻患有先天性視網膜色素變形,13歲那年幾乎完全失明。
失明之後,昂子喻並沒有因此荒廢學業,反而更加努力。
他一年做170套英語卷子,不停地刷題。
每天18:30到00:30,這6個小時就完全做作業。
而他父母的付出同樣巨大。
為了他的學習,父母把課文列印成大號的字體給他看。
初三之前,他做的所有題目和作業,都是父母讀給他聽。
他說出答案後,父母就幫他寫上去。
期中期末的大考,會在學校找一間小辦公室,讓父母來讀這個卷子。
他和爸媽磨合的時間,基本是別的同學三倍左右。
皇天不負有心人,昂子喻最終考出了超出一本分數線120分的高分。
學霸的背後,離不開自己的努力,更離不開父母的付出。
有這樣一句話:「人生就是一路降妖伏魔修成正果的過程,而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薩,能幫著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成就一番事業。」
教育,需要父母的用心與努力。
孩子的成功,離不開父母的支持。
而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也是任何榮譽都無法媲美的。
03
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有樣學樣
著名主持人楊瀾,她的育兒理念之一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則。
她說:「做父母並非易事,身教比言傳更有說服力,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欲教子先正其身,言傳不如身教。
父母是什麼樣,遠比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曾有一個熱搜新聞,49歲的宿管阿姨原夢園和兒子同時考研成功。
兒子考上復旦大學,媽媽原夢園被廣西大學錄取。
這份雙贏的結果,其實就是以身作則換來的。
原夢園的兒子從小就天分不高,注意力不集中。
她就和許多父母一樣,坐在一旁監督孩子學習,還打罵孩子。
可無論她對孩子有多凶,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甚至孩子成績越來越差。
看到兒子這樣,她轉變了教育方式:與其雞娃,不如雞自己。
在兒子學習時,她自己拿著一本書讀得起勁。
在這樣的氛圍下,兒子慢慢靜下心來學習,成績逐漸提升上來,考上了大學。
後來當兒子決定考研時,她也決定一同考研。
每天除了工作,其他空餘時間都用來學習。
不僅旁聽學習交大漢語言和英語專業課程,還堅持上網課。
工作日每天學習3小時,周末每天至少10小時。
筆記寫得密密麻麻,連續700多天背單詞。
原本注意力易分散的兒子,在媽媽的「刺激」下,也逼自己一把,每天堅持學習。
2019年,原夢園考研成功,和兒子成為同一屆研究生。
原夢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孩子,不是你想讓孩子做什麼,而是你跟他一起成長,一起做。」
說得再多,都不如以身作則。
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正如作家劉娜所說:「所謂管教,是先自管,而後管人;家教,是先自教,而後教子;正能,是先正己,而後輻射後代。」
04
父母配合老師
孩子更加優秀
《人民日報》曾發文指出:
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一個好老師或許能夠影響孩子三五年,但父母的影響力卻是一輩子。
孩子成才的路上,即離不開老師,也離不開家長。
最成功的教育,就是家長和老師肩並肩。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配合。
著名教育專家劉稱蓮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一書中,分享這樣的經歷:
讀五年級的女兒,數學成績比較差。
一次家長會後,她和其他幾位家長被數學老師特意留下來談話,商討如何提高孩子們的數學成績。
數學老師提出一個建議,希望家長可以買一些小東西放在她那裡。
當孩子們有了進步的時候,老師會當作「獎勵」發給孩子。
她和其他家長都覺得老師的建議很好,願意配合老師。
幾天之後,女兒高高興興地回到家,和她說:「媽媽,我今天被老師表揚了,還得到了一個獎勵。」
只見女兒手上拿的,正是自己買的小東西。
之後,她發現女兒開始自覺學習數學,成績也有了很大提高。
孩子的教育,從來都是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結果。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向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
「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向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
家長和老師應成為優質合夥,在各司其職的同時相互配合。
這不僅僅是一加一等於二,而是一橫一豎合在一起。
給孩子十倍,甚至百倍的力量,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成才。
請始終記住: 教育路上,老師是傳道授業的人,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成就孩子。
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在看」,並轉發給更多人看。
來源|教師會
延伸閱讀:
致家長:對學校心存敬畏,才能讓孩子越來越自律、優秀!老師們,轉起來!
學校是你必須敬畏的地方,老師是你必須敬畏的人!
把敬畏他人的好品質修煉到家
期中考試後,教師需要這樣一份高效能工作清單
期中考後,這所全國名校寫給家長的一封信,一定要讀一讀!
別總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一個故事,告訴你問題多嚴重!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鬆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