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國大選前最後一辯,聽見歷史與現實的迴響

2022-04-24     世界說

原標題:從法國大選前最後一辯,聽見歷史與現實的迴響

深藍布景下,是淡金色的舞台。十六台攝影機對準舞台的兩位主角——現任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左,極右翼挑戰者、國民聯盟的瑪麗蓮-勒龐在右。

兩人身後的背景,是愛麗舍宮的大幅照片——傍晚的愛麗舍宮散發著淡金色光芒,屋頂上一面紅白藍的旗幟飄揚。上面赫然寫著大大的白色法語詞——「辯論」。

這是法國時間2022年4月20號周三晚上21點。舞台上對坐著的兩位,是2022年法國總統選舉的最終兩位候選人。而三天之後的周日,就是第二輪總統選舉投票的日子。

馬克龍與勒龐4月20日電視辯論現場 / 網絡

辯論之前

這場辯論無疑是關鍵的。

五年前的2017年法國總統第二輪選舉辯論,也是在馬克龍和勒龐之間展開。共有1650萬法國人觀看了那場辯論。在那場辯論中,兩人都表現得極具侵略性,不斷打斷對方,並在自己的發言部分超出時間限制。辯論中第一個明顯的勝負點,出現在勒龐對「SFR賤賣」和「阿爾斯通被通用電氣收購」兩個案子的質疑上。這兩起收購發生時,馬克龍先後在法國經濟部就任副部長和部長——這本來很有可能會是有效攻擊點,因為的確許多法國人對這兩個收購案很不滿意,但勒龐對事件熟悉程度不夠,最終攻勢被馬克龍的反駁和嘲諷輕易瓦解。

之後,對政府預算和「提振經濟」話題,更熟悉此話題的馬克龍,又很明顯地占了上風。後面幾個主題,勒龐也沒有看出來任何扳回來的趨勢。辯論以馬克龍單方面占上風結束,第二天,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不少網民對勒龐辯論表現不佳的嘲諷。

辯論前,馬克龍的民調數據顯示63%的投票意向。三天後的選舉,馬克龍最終的投票結果是66%。

五年後的2022年,又一場總統第二輪選舉辯論在這對老對手之間展開,這一次馬克龍和勒龐支持率的差距,比上次小了很多。在辯論前一天4月19日發布的ELABE民調顯示,支持馬克龍的投票意向在55.5%左右。

辯論前,有三個因素被認為不利於馬克龍:首先,很多媒體認為,作為當任總統,因為已經執政了一個任期,辯論的時候,在執政計劃上,往往更容易被對手找到攻擊點。2012年的當任總統薩科齊就在辯論失分後,輸給了奧朗德。再久遠一點,還能找到1981年當任總統德斯坦輸給密特朗的例子。

第二,總統辯論前三天會抽取辯論話題與話題的辯論順序。根據抽籤結果,八個主題中第一個辯論主題就是「購買力」。這幾乎是勒龐團隊最樂見其成的抽籤結果——購買力,是2022年勒龐最重要的選舉發力點,在很多宣傳海報和口號里,更是直接有「為購買力代言的總統候選人」(candidate du pouvoir d』achat)這樣的表達。

與此同時,勒龐也抽到了首先開場發言和最後總結髮言,這個也被認為是稍微占優的次序。

第三,有些媒體也認為,馬克龍的辯論準備時間,可能相對不夠充分。作為現任總統,他得處理俄烏白熱化局勢,得應對國內通貨膨脹和能源價格飛漲,還恰逢輪值歐盟主席。馬克龍沒有參加第一輪多位候選人的電視辯論,各地的競選宣傳也跑得少了——這些點加在一起,導致他當時民調支持率降低,還加深了他的「傲慢形象」。而勒龐的競選戰役和辯論訓練,據媒體報道,從去年九月份就開始了。

意想不到的失分點

誰也沒想到的是,辯論一開始,在購買力這一問題上,勒龐居然落了下風。

辯論現場 / 網絡

勒龐首先發言,攻擊了通貨膨脹和汽油價格飆升的現狀,又介紹了自己的措施,但馬克龍很快反唇相譏,指出作為議員,勒龐投了對於「電費燃氣費鎖定案」的否決票,還曾在2017年旗幟鮮明地要求退出歐盟單一市場,如今則對這個問題態度模糊。與此同時,他還指出勒龐「減免必要品消費稅」的措施並不能真正有針對性地惠及低收入群體,反倒相當於給所有人無差別地發錢。

可能由於這幾個問題都不太容易回答,勒龐只是語焉不詳地回應了幾句,就開始反過來就通貨膨脹問題攻擊馬克龍,提出是政府的錯誤應對策略導致通貨膨脹、購買力下降。

馬克龍承認了通貨膨脹的數據和「人民的憤怒」,但他也回應說通貨膨脹與俄烏戰爭與疫情相關。他說,在相似的不利情況下,法國的通貨膨脹只有鄰國西班牙的50%。「我不希望法國人民誤以為,總統有權力在他們的工資單上直接加上一個數目。」

無論是從氣勢還是內容來講,一般都認為,馬克龍在「購買力」這一話題的辯論上,基本完勝勒龐。法國第二電視台——也是這次辯論的主辦方之一——在兩邊的競選大本營里分別安排了一名記者。據兩位記者後來的描述,在最初的十分鐘過後,也就是「購買力」話題即將結束的時候,馬克龍競選大本營里鼓掌聲和歡呼聲不斷。而勒龐的競選大本營則以「位置不夠」為理由將記者請了出去。

不難推測,勒龐的競選團隊對「購買力「主題的辯論結果,大機率也是比較失望的。

接下來是辯論的國際政治部分,也即俄烏戰爭和歐盟的去留兩個題目,勒龐的「失血」變得更為嚴重。

近日法國巴黎支持烏克蘭的集會 / 網絡

和歐洲其他大部分國家一樣,整個法國從上到下,從民間到官方到媒體,從口號到行動,都是絕對支持烏克蘭的。馬克龍和勒龐都宣稱,如果自己當選總統,會繼續幫助烏克蘭,提供包括經濟和軍事(武器)在內的各種援助。對於流離失所的烏克蘭人民,也會盡力提供人道援助。

但儘管如此表態,勒龐此前與俄羅斯普京政府的曖昧關係人所共知,她與普京曾有私人會見,另外,2015年,勒龐領導的國民陣線從「第一捷克俄羅斯銀行」(First Czech Russian Bank)借款800萬歐元,至今仍在償還,馬克龍乘勝追擊,還強調欠俄羅斯銀行的欠款,會影響勒龐在俄羅斯問題上的獨立性。他同時也指出,勒龐對於「烏克蘭的經濟援助方案」同樣在議會投下了反對票。

勒龐對此極力辯駁,甚至拿出一張她2014年時發的「支持烏克蘭抨擊俄羅斯」的推特,想證明自己明確公開的站在烏克蘭一邊——這一行為後來引起了法國網友的群嘲。

至於歐盟問題,2017年勒龐是明確支持法國退出歐盟的。2022年,她對這一話題態度模糊。在馬克龍的追問下,勒龐也只是說希望暫時保持現狀,然後讓人民來公投決定。在整個大的國際政治話題上,馬克龍氣勢上又一次占了上風。

在此後退休和醫療系統、環境保護、國家發展和教育問題上,馬克龍和勒龐來來回回,各談自己的施政重點,只能算是平分秋色,而當移民、國家安全和政教分離問題終於到來,勒龐在這一預設中的「主場」雖然滔滔不絕,但似乎又走得有些太遠了——與政教分離的世俗化原則相關的法國政治改革話題,堪稱這次選舉中除購買力之外法國人最關心的題目,與購買力一樣,這也被認為是勒龐的優勢項目,然而她在辯論當中公開主張,要禁止女性在公共場合佩戴伊斯蘭頭巾。

法國於1905年12月9日正式通過頒布「政教分離世俗法」。一百多年以來,在政教分離原則下,法國堅持國家對宗教保持嚴格的中立態度,並嚴格執行政教分離世俗法,從不向任何宗教人員發放工資津貼,也不向任何宗教機構提供預算補貼。近幾十年來,也有一些世俗化政教分離條款被細化、被明確。比如法國政府機構,安全機構,幼兒園、公立中小學等地方, 不允許有任何「公然引人注目」的宗教符號出現,包括穆斯林頭巾、猶太人小帽、大十字架等等。

而根據反歧視法,如果勒龐的這條禁令能夠實現,那麼禁止頭巾,也就相當於規定法國所有宗教符號都不能在公共場合出現,包括伊斯蘭頭巾、天主教十字架和猶太小氈帽。這是連土耳其凱末爾世俗化改革都沒有觸達的內容,馬克龍嘲諷說,如果這個能實現,法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街上禁止戴頭巾的國家。

「傲慢」與「無能」

4月10日的首輪選舉,結果三足鼎立,儘管馬克龍與勒龐進入了第二輪,但位居第三的左派候選人梅朗雄票數高達21.95%,距離馬克龍也僅有不足6%的差距。這讓梅朗雄成了本屆二輪選舉中不在場的造王者:馬克龍與勒龐兩人參加辯論的最終目的,都是說服那些立場還在搖擺的法國人去給自己投票,特別是來自梅朗雄的那22%選民。

2022年法國大選首輪投票結果 / Wikipedia

梅朗雄的支持者主要來自收入較低的選民和年輕選民,一些經濟政策,包括對低收入家庭的福利補貼、和比較低的退休年齡等等,和勒龐比較相近,但與此同時,其環保主義和提振現代科技發展等傾向,又屬於馬克龍可能爭取到的票倉,梅朗雄本人又在承認敗選的集會上公開號召支持者抵制勒龐,將這22%的選民的去向推入了更大的懸念,而這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兩位候選人在競選中的策略選擇。

可以看到,勒龐希望通過辯論說服法國民眾,她不是只會批評,她也想告訴法國人,她的政綱是可實現的,並不是「空中樓閣」與「畫大餅」。而馬克龍則希望說服法國人,他並不是許多人眼中那個「傲慢自大而不管窮人死活」的「富人總統」。

比起五年前,勒龐的確嘗試減少對馬克龍的攻擊,更多聚焦於她自己的計劃和綱領。但她的努力還不夠,大多數時間,勒龐依舊處在「批評者「和」挑戰者「的位置。另外,勒龐對自己的綱領細節仍然不夠了解。一旦馬克龍針對具體問題發難,勒龐就會被問倒乃至尷尬地轉移話題。如果勒龐把「向法國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並證明執政綱領完整可行」當作辯論的首要目的,那麼它是絕對沒有實現的。

再說馬克龍,在這次辯論的開始時,他表現得尤其注重禮貌,多次說「我在這一點上同意您的看法」,「您說的也有道理」,語速較慢,也不太打斷勒龐說話。但從國際政治環節開始,馬克龍開始回歸原形,不斷打斷勒龐說話,並在主持人提醒超時後仍然繼續發言,在某些他比較了解但勒龐沒那麼了解的話題上,馬克龍跟勒龐說話的態度,甚至感覺像是在給學生講課的老師。

儘管這次辯論兩人在表達上都試圖表現出溫和謙遜的態度。但現實中,當晚推特法語區刷出了兩個熱門話題,並一直持續到了第二天熱榜:「傲慢」(Arrogant)與「無能」(Nulle)。

和諸位想的一樣,這兩個詞,就是指馬克龍與勒龐的辯論中的表現。

推特熱點話題:依次為 #馬克龍勒龐辯論 #無能 #傲慢。需要指出的是,帶有#傲慢 一詞的推特,不全是評論馬克龍的。/ 網頁截圖

當晚,有1550萬人觀看了這場總統辯論。根據電視台BFMTV的抽樣調查,59%的觀眾認為馬克龍的表現更有說服力,投給勒龐的只有39%。

很多媒體預測,這次總統電視辯論對於投票意向的影響,不會很大。4月22日,也就是總統辯論的次日,民調結果是55.5%和44.5%。馬克龍的投票意向漲了大概一個點。

總統電視辯論,一個傳統

1974年5月,一場法國總統第二輪選舉前的電視辯論,給法文「辯論」一詞增添了新的含義。

這場史無前例的電視辯論在密特朗和吉斯卡爾-德斯坦之間展開。德斯坦說過的一句話,至今仍在每次總統電視辯論前循環播放:「您並沒有定義心(良知)好壞的壟斷權。」

這句話的上下文是,社會黨人密特朗批評蓬皮杜當政期間(吉斯卡爾-德斯坦是經濟部長),財富分配不公的問題。密特朗說:「這不僅僅是執政者能力才智的問題,這是心(良知)好壞的問題。」吉斯卡爾-德斯坦回答:「您對心(良知)好壞的專斷定義,太令人震驚了。密特朗先生,您並不擁有這個定義心(良知)的壟斷權啊!我也有我的一顆心,它以它的節奏跳動,而我擁有它。您沒有對心的壟斷權。」

密特朗和吉斯卡爾-德斯坦1974年的歷史性電視辯論 / 網絡

法國人重視思辨,認為「真理越辯越明」。吉斯卡爾-德斯坦這個回復直到幾十年後,仍被法國人認為精彩極了。在做出這個回復後,吉斯卡爾-德斯坦也從辯論前些許落後,到以極其微弱的優勢勝出,以48歲的年紀當選當時最年輕的法國總統。

而這場1974年的一個半小時的辯論,也從此掀開了法國總統選舉電視辯論的序幕,它往往成為決定最終大選走向的關鍵。

2012年,社會黨人奧朗德,挑戰時任總統薩科齊。在辯論的後半段,在被問到,「您會是什麼樣的總統?」時,奧朗德用了一個特別長的排比,每句話以「我,共和國的總統」開頭,回答了這個問題。

這個持續了三分多鐘的排比段發言,被認為具有文學與戲劇氣質,切題,並且犀利——因為還同時攻擊到了當任總統薩科齊。許多媒體認為,它能和1972年的德斯坦的那句「沒有對心的壟斷權」相提並論。這整場辯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奧朗德在法國人心中,誠懇親民的社會黨人形象。辯論前,奧朗德民調微弱落後。幾天後,奧朗德以51.64 %的得票取得了勝利,成為法國總統。

而總統電視辯論,也在幾十年的不斷印象強化中,在這個強調思辨的國家,逐漸成了一個標誌性文化事件,甚至於一個文化符號。即使在2022年的現在,電視早已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可是法國人,依舊盡力熱衷於維持他們總統電視辯論的這一傳統。

根據法國選舉法,巴黎時間22日周五子夜到周日20點投票結束期間,法國媒體進入「靜默期」,不得刊登、播報有關大選的任何新聞、分析與評論。

法國本土將於法國時間4月24日周日(今天)開始投票,法國海外省提前一天投票。而正式選舉結果將於法國時間周日晚上揭曉。(責編 / 張希蓓)

點擊 圖片直達往期精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be49c990baaee32b0fe45f9518bfc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