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愛凌被嘲「超努力」上熱搜:她的千字回應,值得每位父母細讀
因為一封信,谷愛凌又上了熱搜。
起因是谷愛凌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日常動態:她要在周末擠出時間,從美國乘飛機到瑞士,參加賽季前的滑雪訓練營。這一趟可謂是非常「折騰」,但她還是很開心自己能滑「U槽」了。
沒想到卻收到網友陰陽怪氣的評論:超努力喲#尬到了。
其實谷愛凌的社交帳號評論區下,這樣「陰陽怪氣」的評論並不罕見。
隨後谷愛凌發布長文《致超努力的人的一封信》作為回應,原文翻譯如下:
看完真的蠻感慨的。
首先我們要承認,谷愛凌能取得如今的成就,的確跟她的天賦密不可分。但想要在某個專業領域裡做到頂尖,僅僅靠天賦是不夠的,背後必然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和持之以恆的努力。就像她在回應中寫的那樣:
人們常常會面對一些正在人生巔峰的成功人士,比如說商人、名人、科學家。他們的生活花團錦簇,但沒有人告訴你他們成功的代價到底是什麼。
沒錯,會有一些一筆帶過的模糊說法,比如說「刻苦」和「犧牲」。但這種說辭已經爛大街了,以至於對我們已經毫無觸動。
這就是我為什麼一直在更新我的日常生活點滴——在飛機上寫作業、在車上吃飯、艱苦的長跑或訓練。
我並不是為了要訴苦,或者求表揚、刷流量。而是因為,在過去的很多年間,我就是這樣默默被這種天降紫微星式的成功學謬論圍繞著的,就好像那些能夠實現夢想的人只是因為他們生來就天賦異稟完美無瑕。
夸孩子的時候只考慮是不是「有天分」是種非常華而不實的做法。相信我:我這麼多年來,一天天的都快累死了,對自己要多狠有多狠。
你看,僅有天賦而不努力的話,她也不會成為今天的谷愛凌。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支撐著她持續不斷地努力呢?
「我能做到!」
在參加2022北京奧運會時,谷愛凌共參加了三個項目。其中,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是谷愛凌練習時長最短的項目。
大跳台比賽一共三跳,取兩個最佳成績合計為總分。第一輪,谷愛凌獲得了93.75的高分,但被後來的對手超越;第二跳,谷愛凌採取了比較保守的策略,獲得了88.5分。
到了第三跳,隨著前面的對手分數一一出爐,很多人預測谷愛凌能拿到銅牌就不錯了,畢竟她的分數離拿到金牌還有不小的差距。在第三跳之前,谷愛凌跟媽媽打了電話,媽媽想讓她上1440(滑雪動作),發揮好的話可以拿到銀牌。然而谷愛凌堅定地拒絕了,她要做更難的動作。
對此,媽媽只說了一句:選擇是你自己的,希望你能享受比賽。
到了第三跳時,谷愛凌成功做出了「偏軸轉體兩周1620度」的動作,獲得了94.5的高分!
而這個動作,是她在比賽前一周才想出來、還未在實踐中嘗試過的動作。
賽後有不少觀眾佩服她的勇氣和自信,但也感到後怕,覺得「萬一她失誤了怎麼辦呢?那可是奧運會啊!」
其實對於谷愛凌來說,她在賽場上敢於嘗試從未做過的新動作,就已經是一種成功了。因為她不是在對金牌發起挑戰,而是在對自我發起挑戰,金牌更像是一個挑戰自我成功後附帶的「獎勵」。
一個孩子對一件事產生內驅力的基本條件是:相信自己能做到。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一定程度上就是孩子行為的方向。
谷愛凌媽媽長久以來對她的信任和支持,讓她打心底里相信「我通過努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可以勇敢面對那未知的挑戰」。
當然,谷愛凌的堅持不懈,還有一個原因:她打心底里喜歡滑雪。
「我喜歡做!」
谷愛凌曾經說過:「我不是為了比奧運會而滑雪,也不是為了上史丹福而學習,做這些,是因為我自己有對它的熱愛,因為我喜歡做,然後順便開始比賽,順便開始贏,那我就更喜歡它。」
而谷愛凌對滑雪的熱情,從一開始就是自發的。
谷愛凌3歲時,媽媽因為喜歡滑雪,在度假村裡兼職滑雪教練。她忙著的時候,就把小谷愛凌放在學校里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谷愛凌回憶說:「當其他孩子在哭鬧、抱怨的時候,我正在小坡道上忙著呢。」
就這樣,谷愛凌發現了自己對滑雪的興趣,天賦也在練習滑雪的過程中逐漸展現。
三歲時,谷愛凌就能跟五歲的孩子一起滑;五歲時,她已經能跟八歲的孩子滑得一樣好;八歲時,滑雪學校不再收她,而是建議谷媽媽把孩子送去專業的滑雪隊。
谷愛凌說:「柔軟且顆粒狀的雪在我的雪板下流過的時候,讓我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她愛滑雪,也愛在滑雪中興奮的感覺。
可能正是這種對滑雪發自內心的喜歡,谷愛凌在滑雪這件事上才能保持著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和始終如一的熱愛。
為了滑雪,她願意擠出周末的時間、花八個小時往返滑雪場、在車上吃喝、換衣服、看書、寫作業;
為了滑雪,她能忍受所有的傷和痛,縱然被摔到骨折、腦震盪,也不會讓她心生退意,養好傷後依然會繼續訓練;
為了滑雪,她願意不斷地挑戰自我,去練習沒有做過的動作,只為把喜歡的事情做到自己心中「最好」的樣子。
試想,如果一開始谷愛凌被媽媽逼著去滑雪,被督促著一定要拿名次、得冠軍,那份最初的熱愛可能早就被消磨殆盡了。
沒有人喜歡被逼迫、督促著做事。再喜歡的事情,一旦個人的自主感被奪走,就像汽車被拆掉了發動機,旁人再怎麼努力推、使勁喊,這輛車也無法向目標高速行駛。
來自愛沙尼亞的自由式滑雪運動員凱莉·西爾達魯,10歲時就達到了參賽水平,14歲後參賽更是一路斬獲多個冠軍。這位跟谷愛凌同樣是「滑雪天才」的女孩,滑雪之路卻沒有谷愛凌那般順暢。
凱莉的父親在發現女兒的滑雪天賦後,就把「培養女兒成為世界冠軍」作為唯一的目標,每年有200多天都在讓凱莉進行滑雪訓練,就算受傷了也不允許休息。這種訓練方式不僅傷害了凱莉的身體和精神,還消磨了她對滑雪的熱愛。
2018年,還不滿18歲的凱莉爆發了嚴重的十字韌帶傷病,無法參加任何比賽,錯過了平昌冬奧會。之後,凱莉向法院提起訴訟,控告父親虐待、家暴。在她看來,爸爸強迫她訓練只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她為滑雪所做的一切,早已從「我想要」變成了「為實現爸爸的心愿」。
所幸,凱莉後來擺脫了父親的控制。
沒有了父親的監督,她重獲「自主感」。2022年北京冬奧會之前,凱莉在採訪中說道:自己又開始找回滑雪的樂趣,覺得是在「為自己而滑」了。
世上不會有第二個谷愛凌
我們再說回谷愛凌寫的那封信。
她的回應得到很多人的贊同,但同時也有一些其他的聲音,比較有代表性的是:
谷愛凌努力優秀沒問題,但沒有她家那樣的經濟條件,是不可能培養出第二個谷愛凌的。
這話沒錯。
每個人的天賦、性格、機緣、經歷都不盡相同,就算比她家經濟條件好,擁有更優渥的教育,誰又能保證培養出第二個谷愛凌呢?
而且,我們不妨往深了想想:為什麼一定要培養出第二個谷愛凌啊?
在我看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成為別人意味著澆滅自己的自由意志,任何事情只有得到別人的認可才安心。這樣「不自由」的孩子,又怎麼會成為「自由」的谷愛凌呢?
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才是我們父母應該做的事。
與谷愛凌一同在2022北京冬奧會上大放異彩的另一位滑雪運動員——蘇翊鳴,他能為國出戰並站上領獎台,除了他付出的努力,還有他父母堅定的支持和鼓勵。
蘇翊鳴在專注於滑雪項目之前,已經在影視圈嶄露頭角。2015年,當11歲的蘇翊鳴決定退出娛樂圈、做一名專業滑雪運動員時,他的父母並沒有多加阻攔或責怪他放棄在影視界的大好前程,也沒有去否定嘲笑他「參加奧運」的目標,而是尊重他的決定。
有了父母的支持,蘇翊鳴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他可以傾力投入到高強度的滑雪訓練中,一年中有300多天他都在滑雪場訓練。
蘇翊鳴進入國家隊集訓時,在訓練中意外受傷。因為傷勢嚴重,他不得不停止訓練,坐在輪椅上慢慢養傷。這對一個備戰的運動員來說,幾乎是「提前宣告了失敗」。蘇翊鳴一度對自己當初的選擇產生了懷疑,陷入了低谷。
父母這時沒有給他潑冷水,甚至沒有說一句抱怨或責怪的話。
陪伴他養傷期間,媽媽給他拿來了同學們留言的冊子,給他看同學們寫給他的鼓勵的話,還陪他看了偶像肖恩·懷特的比賽視頻。
父母的鼓勵和堅定的支持讓蘇翊鳴扛過了低谷期,傷勢漸好後他重回訓練場,很快找回狀態。
父母的看見和尊重是孩子勇往直前的底氣,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是孩子奮勇拼搏時身上的鎧甲。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時,這些都是支撐他重新站起來的動力來源。
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可能不會成為家喻戶曉、功成名就的人,但他可以成為他自己,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不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亦不是灌輸價值觀,而是給孩子自由舒展的空間,成為托舉他的力量。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