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資深心理諮詢師張宏濤:家長療愈好自己,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2023-09-08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對談資深心理諮詢師張宏濤:家長療愈好自己,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點上方音頻即可收聽主播雨晴朗讀音頻

音樂:Jóhann Jóhannsson-Epilogue+Fabrizio Paterlini-All My Joy, All My Pain

歌曲:Kafe.Hu-快忘記了你

寫在前面:

張宏濤,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河南省作協會員。

深耕家庭教育領域十多年,學員遍布全球,多篇育兒文章被家庭教育類報刊刊發。

年輕時的他曾參與編寫一本家庭教育類圖書,並為此海量閱讀了市面上的類似書籍,發現內容質量良莠不齊,很多甚至充斥著陳腐教育觀念。

於是開始系統學習心理學、家庭教育相關知識,並結合自己的過往經歷,育兒體驗,以及服務成千上萬學員的真實案例,寫出了這本《愛與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課》,被教育專家尹建莉、心理學家武志紅聯袂推薦。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如何給孩子真正的「愛與自由」,創造真正適合孩子的成長環境?

孩子的好習慣如何建立、培養?

如何幫助孩子不再沉迷手機、遊戲,不排斥學習?

……

本期學堂【破界對話】欄目,與張宏濤老師在這些問題上展開深度交流,案例豐富,方法實用,這就來一睹為快吧!

什麼是真正的「愛與自由」

學堂:

您的書名字叫《愛與自由》,關於這兩個詞,有很多家長看到會覺得害怕。

比如一聽「愛」,就覺得愛給多了就是溺愛,一聽「自由」就默認跟放縱、放任自流掛鉤。

這其中的區別,您可以先給大家澄清一下嗎?

張宏濤:

我覺得先要確定一下愛的定義,並非我對你好,就是愛。

比如孩子非常渴,你非要給他一個麵包,還說這個麵包是你加班加點賺錢買的,非讓孩子吃了,那這樣兩個人都很痛苦。

按照羅傑斯的說法:「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也就是先要理解孩子,看見並接受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獲獎繪本《安的種子》里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三個小和尚,每個人都有一個千年古蓮的種子。

其中一個小和尚,把種子放到黃金做的花盆裡,鑲上鑽石,看著很珍惜它,但千年古蓮根本就不需要。

另一個小和尚,把種子種在合適的環境里,但卻急於讓種子發芽開花,各種折騰,拔苗助長。

而第三個小和尚,一直等到春暖花開時,才把種子放在一個池塘里,靜待花開。

看起來第三個小和尚根本沒花什麼錢和精力,但卻給了千年古蓮最需要的東西。

這就是真愛:了解並滿足孩子的身心成長規律,而不是一廂情願地給孩子弄「黃金花盆」「催熟肥料」,反而帶來傷害和束縛。

學堂:

正如您所說,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的並不是「很多錢、好吃好穿、精緻生活」這些東西,而是需要一種高品質的愛,是父母的陪伴、看見。

張宏濤:

對,我見過有些媽媽學了很多營養學的東西,然後精細規定孩子吃飯,吃多也不行,吃少也不行,弄得孩子吃完以後還要問:「媽媽我吃飽了嗎?」

類似這樣越俎代庖的舉動,光想著要自己做一個好媽媽了,甚至半夜就起來為孩子熬雞湯什麼的……

看著是為孩子好,實際上是家長打著愛的名義滿足自己,把自己的需要當做孩子的需要,自我感動,根本就沒有看見那個真實的孩子,也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

這是對孩子主體性的剝奪,弊大於利。

還有比如某電視劇中也有個情節:

一個孩子本來是班裡倒數幾名,後來考試都考到全班中遊了,但他媽媽說:「你這也不行啊,你就是考第一也不行,你們這個班就是個差班……」

然後孩子就不想上學了,反正怎麼進步媽媽都看不上,這種「我是為你好」的教育方式反而會給孩子的主動性、內驅力造成一種抑制。

學堂:

好的,那基本上「愛」的這個部分,我們跟溺愛做了一個區分。

另外一個就是關於「自由」的部分了。

家長們想問得最多的是:所謂的「自由、放手」,有沒有度?該給孩子多少自由?

在您看來,「自由」該如何理解?

張宏濤:

我覺得給孩子自由,不能用「多與少」來衡量,不能用看得見的可以標榜的行為來衡量。

我認為自由並不是「毫無禁忌、為所欲為」,而是「除了少數不能碰的事情之外,都可以做」。

這「少數不能碰的事情」主要是指法律禁止的事情,和嚴重危害我們身心健康(包括一些不可逆的傷害)的事情。至於具體是哪些,就很考驗家長的功力了。

有的家長自身缺乏安全感,覺得很多東西都危險,於是給孩子規劃一條絕對安全的路,規定孩子只能按我這條路走,也只能幹我讓你乾的事兒,其他都不能碰。這就相當於給孩子「畫地為牢」了。孩子只能感受到父母的控制,而不是愛。

學堂:

尹建莉老師曾經的說法是:在道德和安全的基礎上,其他事情都可以讓孩子嘗試。

後來她又有一個反思,覺得「道德」也可以去掉。

比如之前有過這種事件:試衣間裡一個幾歲的小男孩兒趴在地上,看見了帘子里的女顧客換衣服……

如果用成人的眼光看,會覺得這是流氓行為,但其實孩子可能就是單純好奇裡邊什麼樣,並沒有想別的。

這樣看來,很多事不能只用所謂的道德來評判,還給孩子貼上標籤。

張宏濤:

確實,不能光從行為上判定一個孩子。

比如有個孩子把家裡電視砸了,看上去好像是欠揍的行為。

但其實他只是看到電視動畫片里壞人把好人給關起來了,他想去救那個好人,但因為年紀小,分不清現實和虛擬,孩子就砸電視了,以為是救人。

一般家長們可能會憑著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孩子是在幹壞事,不太會去了解孩子這個行為其實是出於善意。

學堂:

如果是這樣的話,接下來的問題我覺得比較難的是在於家長。

對於很多家長來講,很難控制自己想去管孩子的心。

比如像您剛才說的孩子把電視砸了,可能大多數父母第一反應就是火冒三丈,根本來不及想別的,懲罰措施就先出來了,很難在那個瞬間停下來,再去做一些細緻的觀察或了解。

這個問題應該怎樣去處理,您能給些建議嗎?

張宏濤:

這個尹建莉老師以前也說過:相信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如果認為孩子天性向善,那他的各種行為你都會先從善意的角度去理解;看到不可理解的行為,也會先去問問他怎麼回事,就會給他更多的尊重和自由。

如果認為孩子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你就會不可避免地對孩子各種控制,生怕一鬆手他就去幹壞事兒,孩子不論幹什麼,都容易勾出你的緊張、恐懼、怒火。

所以首先,要了解我們自己對孩子是哪種態度,怎麼看待孩子。

學堂:

很多人可能壓根沒有仔細思考過這種「底層的人性觀」的問題,好像天然就覺得孩子需要被控制。

您覺得家長為什麼會對孩子有這麼多的不信任,這些不信任更底層的東西是什麼?

張宏濤:

因為大家小時候也是接受這種教育觀念,又沒有反思,就不自覺地沿用;

從小被壓抑自由,然後慢慢把那種壓抑變成超我,也壓抑自己的自由,生怕給自己自由,自己就廢了。

昨天我們一個群里還在討論這個問題:

我說人要有鬆弛感,一位群友就反駁說:「那我要是一鬆弛,我會不會就變成爛泥了?」

他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從小他就被父母嚴格要求,從來沒鬆弛過。

然後他也會不自覺地嚴格要求孩子,他沒有得到過鬆弛,就很恐懼、排斥鬆弛。

學堂:

一個人如果從小一直處在一個緊繃的狀態,自己是很累的,也會失去自我調節的彈性。

所以才有很多人累了好多年,突然得到自由了,一下子徹底躺平。

張宏濤:

就像一隻鳥,它從小生活在森林中,就很自在,不會對外部世界感到害怕。

而一隻鳥如果從小被關在籠子裡,哪怕是黃金鑽石籠子,高級飼料喂養,突然放開給它自由,它就會特別迷茫恐慌。

學堂:

很多家長自己在長期控制下長大,而且可能對自己的孩子也已經控制了很多年,比如孩子已經幾歲、十幾歲了,才接觸到「愛與自由」的理念,就會遇上這樣一個難題:

因為之前一直管得嚴,突然放手,孩子會進入一個混亂期,突然「放羊」,瘋狂放縱自己,家長就會很害怕:我放手給自由是不是錯了?難道被這種教育方式給忽悠了?

張宏濤:

我認為「放手」有兩種方式,導致的結果各不相同。

一種就是你說的突然給自由,孩子處於一個迷茫期、反彈期,比如以前「一天只讓玩十分鐘」,突然自由了可能就會沒日沒夜地玩;

這樣家長就會很焦躁,不知道這到底對不對,孩子會不會一直玩下去,然後很可能家長承受不了,又突然回到過去的嚴管狀態;

這時孩子發現:哎呀,又上當了,根本就不想給我自由!

這樣的話,以後逮著機會,孩子就會玩得更瘋,因為他害怕現在不玩,過一會兒就再也沒機會玩了。

這種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不信任父母,也非常考驗、挑戰父母的心態。

所以另一種方式就是:總體方向是給孩子自由,但是循序漸進地來。

比如原本讓孩子玩十分鐘,那可以先試試讓他玩半小時,然後一小時、兩小時……慢慢地有一個過渡。

就像要放飛一隻籠中鳥,不是一下子徹底放飛,而是把門打開,讓它飛出去也可以飛回來;

在這期間可以提供一些幫助,比如小鳥剛出去不知道怎麼覓食,循序漸進地從提供幫助,到徹底由它自己把握命運。

這種方式對家長的心態考驗沒那麼大。

而第一種方式的話,因為反彈期沒人知道有多長,以前壓抑越久反彈期越長,如果家長心態非常強大或許可以嘗試,如果承受不了,放手後再拐回去,副作用更大,是對親子關係、信任的又一次嚴重破壞。

學堂:

這裡還有個很困難的點,很多家長可能不太願意承認自己控制孩子是由於「我對人性不信任」或「由於我的安全感不足」,而是一定會找一個似乎很合理、必須得管的理由,比如:

打遊戲會傷害孩子視力;

吃糖會傷害孩子牙齒;

孩子在公共場所喧譁打鬧,會影響到別人……

在很多這樣的問題上,家長會更傾向於要去管孩子,如果是按照「愛與自由」理念的話,您會怎麼處理?

張宏濤:

我覺得首先呢,孩子不管是偷偷抽煙,還是無節制吃糖什麼的,肯定是有危害的,但並不是說大人一管孩子就有用。

就好像很多成年人愛喝酒,大家都知道喝酒對身體不好,但還是有很多人喝。

現在控制孩子,等將來孩子長大,你管不了的時候,他的反彈可能會更激烈,可能會吃更多零食,會喝更多酒。

所以得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不要計較一時。

舉個我家女兒吃冰棍的例子吧,我家女兒每次出去都要買一根冰棍吃,我基本上都給買;

孩子媽媽就比較擔心吃多了不好嘛,有時給買有時不買,可正因為這種時有時無的不確定感,所以孩子就更想買。

後來我直接批發了一箱放家裡。然後女兒也就第一天炫了兩根,後來很多天她都沒吃,因為她覺得反正都在這兒,我想吃隨時可以吃,反而不著急吃。

而以前家裡沒有,她覺得吃一根很難,父母還不一定同意,所以有機會她就一定要吃。

我們家還有個特別典型的「匱乏感導致控制」的案例。

我女兒愛吃棒棒糖,但我觀察她總是舔一兩分鐘就不吃了,感覺她其實並不是因為餓或饞,可能就是滿足心理需要,覺得嘴裡舔個棒棒糖很開心。

這一根棒棒糖只舔了幾口,孩子媽媽不捨得扔,就放到碗里,想著等會兒讓女兒接著吃,結果女兒一天都不吃了,一根就這麼浪費了。

後來次數多了,孩子媽媽就覺得這太浪費了,就很生氣,說既然拆了就必須吃完,要麼就別拆,女兒就不得不把糖都咬碎吃了。

然後我就跟孩子媽媽說:

「你本來很擔心她糖吃多,對牙齒不好,然後你又逼她把糖都吃了,那這樣她吃的糖更多了,五毛錢的棒棒糖,就算浪費了也才浪費五毛;你讓她都吃了,那看牙什麼的,這不損失遠遠超過五毛錢嘛。」

後來孩子媽媽就想到,是因為她自己小時候吃糖的機會很少,看到孩子這樣,就容易陷入到小時候的狀態,於是心理不平衡:

憑什麼你可以這樣吃幾口扔了,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了!

然後就忘了自己的初心,因為這種匱乏感思維,反而把一件甜蜜的事變成了痛苦。

她由此改變了觀念,不再要求女兒必須把棒棒糖吃完了。於是,皆大歡喜。

還有孩子喧譁哭鬧影響別人這種,我家女兒有一次也在高鐵站地上打滾兒。

因為過安檢時她有一個小包,她媽媽替她放進去了,她就不樂意了,她本來想自己放,就這麼個在大人看來很小的事兒,她氣得在地上滾。

當時有很多人看,哄也哄不住,我們就沒管,到不妨礙別人的地方去,站在旁邊守著,讓她鬧,過了半小時終於鬧夠了,情緒釋放完了,也就沒事了。

幸好高鐵站我們提前一個小時到的,就是有時間就讓她鬧吧,鬧了就好了,不要因此再指責她就行了。

學堂:

您這個處理特別情緒穩定,很多家長是沒有辦法看到孩子發脾氣的,一看見孩子發脾氣就特別焦慮;

然後由於沒法忍受自己的焦慮,就忍不住去控制孩子。

可在您看來,孩子發脾氣時只是有一個正常的情緒要釋放,父母只是在旁邊守著他,並不會去干擾他情緒的釋放過程,也不會評判指責。

您是怎麼做到如此平和的?或者說底層有什麼樣的思維在支撐?

張宏濤:

不允許小孩兒在公共場合哭鬧,我覺得這是不太合理的。

假設一個孩子在公共場合不小心被夾到手了,受傷了,他肯定會哭。

這時他哭鬧的話,我覺得沒有任何人會指責孩子,可能還會關心孩子,允許他哭。

那如果孩子不是身體受傷,而是心靈受傷了,那么小的孩子也不會別的表達方式,只會哭,這個哭呢,我覺得也應該是允許的,就像他的手腳被砸傷了一樣。

我不覺得這是很恥辱很丟人的事情,會儘量讓孩子到一個角落裡哭,儘量不影響別人。

學堂:

有時真的心靈受傷比身體受傷還痛苦,這個思維可能很多人沒有。

大家確實都覺得別人身體受傷的話,是應該去關心,但心靈受傷的話,通常會覺得「至於嘛,太脆弱了」。

就像有些人也不能接受自己在別人面前表露脆弱、負面情緒,會覺得很羞恥、不體面,所以也不能接受孩子如此。

張宏濤:

我有個女性朋友就是,她很多年都沒哭過,每一次她的孩子哭,她就非常惱火,總罵孩子「哭有什麼用,哭能解決問題嗎」;

她問我怎麼才能讓孩子不哭。

然後我們就探討了一下:

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不能接受孩子哭反而是不正常的。

哭雖然不能解決問題,但是能釋放心理壓力,能讓負面情緒不積壓到心裡,為什麼會不能接受哭泣呢?

這位朋友就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只要哭了,父母也會這樣說她,不許她哭,覺得哭很磕磣。

她就這樣受影響頗深,也不允許自己孩子哭了。

孩子受的挫折要是類比到成年人的話,孩子受的挫折比成年人要多的多,如果能認識到哭的作用,允許孩子哭,能減少很多心理問題,哭是好事。

情緒不被允許自然流淌的話,其實對身體傷害是很大的,有可能會憋出別的毛病來。

養孩子,其實是重新養育自己

學堂:

很多父母感覺接觸到「愛與自由」的理念,對人生觀扭轉特別大,跟以前從小接觸的東西完全相反。

同時也會遇上一個難點:一方面知道愛與自由的理念是好的;另一方面面對孩子時又做不出來。

比如很多家長沒忍住把孩子給打了、吼了,過後又想到愛與自由理念,又覺得我做錯了,很自責。

因為內在有很多創傷,需要完成一個很漫長的自我成長過程。

這種情況下,有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案,既能夠不委屈自己,又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張宏濤: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的,孩子只要一不聽話,他就不由自主一巴掌打過去;

打過之後他很後悔,跟孩子道歉,說以後再也不打你了,但過幾天一生氣又打。

他自己也分析過,他小時候他爸爸就經常打他,甚至18歲了還打;

他從小被打習慣了,也就習慣用這種模式教育孩子,一到孩子「折磨」他的時候,他就像被他爸爸附體一樣。

對孩子傷害很大,他自己也很痛苦內疚,怎麼辦呢?

我的辦法是:

感覺自己快要打孩子的時候,如果能管住自己,就自己先離開一會兒;

如果管不住,就提醒孩子,或是平時約定好一個暗號,比如我沉默5秒,代表「我快要發火了,你趕緊離開這兒」。

這過程中重要的是讓孩子能清楚知道:媽媽或爸爸要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跟你沒關係,不是因為你做的不好。

學堂:

生活中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或者充滿負能量的情況,您可以給大家講一下您的處理方式嗎?

張宏濤:

我跟女兒說:「如果媽媽要發脾氣,你就來找我,如果我要是發脾氣,你趕緊去媽媽那邊。」

或者是讓孩子先去找朋友,等冷靜下來再說。

儘量避免直接的暴力,人在情緒上頭的時候,說什麼都不管用;不管是孩子有情緒還是家長有情緒,這個時候都根本不存在教育,只有發泄。

女兒就跟我講過,我們家長帶情緒跟她說話時,她覺得很害怕,不想面對,就會故意去想別的事,開小差、走神,壓根聽不進去大人說什麼。

學堂:

「育兒即育己」,養育一個小生命,就像自己重新長大一遍。

您是天生就是這麼溫柔的一個好爸爸,還是您也是在做了父親之後,慢慢通過跟孩子相處,才又重新自我成長一遍的呢?您療愈的過程、經驗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張宏濤:

我和愛人剛在一起時經常吵架,我們都有各自的創傷,因為小時候經歷過父母吵架的恐懼,都不想再重複這種悲劇,就想等到感情穩定,能夠和諧相處後再要孩子。

那會兒我們總是指望對方能夠改變,比如說我給愛人買了很多書,什麼《親愛的,我們可以不吵架》《非暴力溝通》這種,結果她都不看。

然後我就挺絕望的(笑),那誰痛苦誰改變嘛,後來我就自己開始學心理學、家庭教育,自己先做出改變。

然後很神奇地,當我自己開始改變,意識到自己的創傷、情結這些,對方也會慢慢跟著有所改變,慢慢變成能互相理解、看見。

後來對孩子也是一樣,我們不會要求孩子怎樣,她不想改變也沒關係,我們都能理解包容。

我以前有很深的選擇恐懼症,經常陷入遲遲做不出選擇的痛苦,最後時間憑白浪費,什麼也沒做成。

後來經過一些自我察覺吧,就發現是因為小時候我父母經常吵架,他們一吵架就讓我站隊;

不管選哪邊都會恐懼、內疚,里外沒有好下場,哪個都不選反而最安全,所以就這樣慢慢變得不敢選擇。

明白這個之後,我就會對自己說:現在不是小時候了,我可以再選,選什麼都行。

後來我們兩口子吵架的時候,就絕對不讓孩子來評理、站隊。

因為看到自己的這些傷痛,我就能夠給女兒一些更好的體驗,比如孩子想要什麼東西,就直接給她買。

現在流行什麼「延遲滿足」之類的,我小時候就體驗過,非常反感。

小時候外面有那種賣零食水果玩具的,可以用糧食換,但大人總是一邊恐嚇一邊畫大餅說:

「現在買這個,我們家錢就花光了,我們一家人都要去當要飯的,要是先不買呢,等將來我們家有錢了就能買很多。」

這種情況下,小孩要是哭鬧非得要,就會被貼上自私之類的標籤。

逐漸我就變得只敢吃苦,對「甜」過敏,後來長大遇到各種機會也不敢爭取,怕現在賺到錢了、成功了,後面就會有更大的失敗、災難。

後邊才發現這些都與事實無關,全部都是觀念作祟。

學堂:

當您看到那個小時候的自己,就願意「我吃過的苦不要再讓孩子吃了」;

但是有的家長是:我小時候吃過的苦,一定要讓孩子再吃一遍。

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態呢?

張宏濤:

也許是因為孝道觀念的洗腦,大家都覺得父母偉大,不能質疑父母,父母的教育方式哪怕不合適,我們也要去理解,合理化父母的行為。

其實當我們能夠去反思父母的不足之處,其實也不代表不孝,或者不愛父母。

就像敢於指出國王的錯誤的人才是忠臣,一味說國王好的反而是小人;

好的繼承,不好的改進,才能讓子孫後代過得越來越好,這才是真正的孝。

關於「自驅力」的底層邏輯

學堂:

問兩個父母們會比較關心的問題:

一個是孩子怎麼能夠自覺學習的問題。

還有一個是遊戲沉迷的問題。

孩子不愛學習或者沉迷遊戲,往往會有一個心理原因,比如像您剛才說的:父母發脾氣了,孩子很害怕,得去開個小差分神,就沒法專心學習;

但父母往往只能看見表面的行為,看不見孩子心理上的困難,於是直接指責孩子「沒在學習,在打遊戲」這個外在行為,造成親子衝突。

這種衝突怎麼去解決?

如果父母就是想要一個自覺自律愛學習、不沉迷電子遊戲的孩子,應該怎麼做才是真正有效的?

張宏濤:

打遊戲或者瘋狂刷小視頻,這種行為其實在很多成年人身上也有。

所以我們首先需要知道:這種行為不是說消除就能消除掉,不是我們想讓孩子不玩兒他就不玩兒了,很多成年人都管不了自己。

其次是:看起來好像都在玩遊戲,但原因可能不盡相同,我們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再對症下藥。

比如孩子可能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才去玩遊戲——

就像我一個朋友,他小時候特別愛看電視,哪怕父母在旁邊罵著他,他也照看不誤;

原因就是他父母天天吵架,他聽著特別難受,看電視的話他就好像鑽到電視里了,聽不見父母吵架,所以這其實是他在滿足安全感需要。

這種就是父母得至少在孩子面前和諧一點,孩子才敢於從遊戲、電視這些東西中出來。

亦或是,同學都玩這個遊戲,天天課餘時間討論,不玩的話交不到朋友,融入不了集體。

所以他通過一塊兒玩兒遊戲這種方式,才能滿足社交、歸屬感需求。

還有的情況可能是孩子沒有成就感,比如說成績差,被同學看不起,父母也經常把他說得一無是處。

這樣的話孩子要想活下去,只有比如說玩遊戲玩挺好,在這方面他才感覺到自己有尊嚴,有能力,如果把遊戲也剝奪了,讓他覺得自己啥也不是,這反而很危險,走一些極端都有可能。

所以要看背後具體是哪種原因,對症下藥。

否則就好像一個人腿受傷,拄著拐杖才能走路,你卻覺得拄拐不好看,把他拐給扔了,那他都沒法走路了。

學堂:

您的教育理念是「養魚重在養水,養花重在養土」,這好像跟剛才我們聊的也有點關係。

孩子不愛學習沉迷遊戲,比起沒收手機電腦這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監工式教育,如果能夠找到這些事情背後原因的話,就會發現:

父母更應該做的是塑造好的環境,這個環境讓孩子覺得在裡面是適宜學習、適宜成長的,是很滋養、沒有恐懼的,這樣自然會走向更積極的一面。

所以想請您更深入地闡釋一下您的「塑造好的生長環境」這個教育理念。

張宏濤: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把魚放在水特別少的盆裡面它就會拚命掙扎,因為他感覺到生存危機了;

這時候你跟魚說「你要勇敢啊,你要淡定啊」,它根本做不到。

只需要把水給它加足了,它自然就可以遊刃有餘地遊了。

對孩子也是,教育不是對孩子發火、耀武揚威,如果夫妻倆天天不務正業,卻教訓孩子得好好讀書、成龍成鳳,這是很難的……

很多父母其實很偷懶,不把心思用在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上,就喜歡當監工,這樣多省事啊,對著孩子念咒語就行了:你要勇敢,你要努力學習,你要……

孩子只是一個凡人,超脫不了環境,給他創造一個適合的環境,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學堂:

「適合」這個詞里,還暗含著另外一層意思:除了水土,還要看種子——是橘子,就別指望將來結出蘋果。

但現在很多家長經常掉入一個誤區:

因為總體的社會價值評判標準比較單一,在這種單一下,容易生出攀比之心——要求自己的孩子跟別人一樣達到某一個標準,不管是什麼種子,都要求最後長出一個樣兒。

您如何理解這種攀比心理?

如果家長要想避免的話,需要怎麼調整?

張宏濤:

這樣的攀比分兩種。

一種是比如:孩子學習比不過了,那就比比興趣愛好;興趣愛好比不過了,那就比比容貌身高……反正總是要比出個優勢來,找到心理平衡。

這種其實還好,不管怎樣都要給孩子找一個優點,對孩子還是滿意的。

最可怕的是那種又要孩子比學習,又要孩子比外貌身高,又要比興趣特長……各方面都要跟頂尖的比。

比如我小時候總是考班裡第一名,但我父母也不滿意,覺得我力氣沒有別人大,個子沒別人高,幹活不如別人強……總是嫌棄我。

人人都有向上心理,適當攀比也有正向意義;

但如果想各個方面都比別人強,那就等於沒有自我,完全是看別人的標準活著。

更可怕的是,父母放棄自己,然後拿孩子跟別人比,讓孩子要面面俱到,替父母爭光。

一個人不可能各方面都很優秀,就像我們不能要求一朵花又要很潔白,又要奼紫嫣紅;不能要求一個鴨子既能在水中游,又能在天上飛得跟老鷹一樣高。

大象力大無窮,但是缺乏靈活,每個優勢可能也是劣勢,每個劣勢也可能是優勢。

不能要求一個孩子又力氣大,還又苗條,又熱愛學習,又體育好,又涉獵廣泛,還能鑽研很深……時間跟天賦都是有限的,哪怕天才,也基本是只在某個方面是天才,不可能所有方面都很天才。

如果想讓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請先努力讓自己各方面優秀,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發現:很多事情不是靠有意志力、有決心就能傲視群雄。

如果你在某方面很努力,很優秀,真的變得很好了,其實不用跟孩子說,父母自己努力的過程,對孩子就是一種很大的鼓舞,孩子耳濡目染,在他愛好的事情上也就不會差。

學堂:

您剛才講的這點也很重要,就是想做什麼就自己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就會知道這有多難,並不是嘴上說的那麼簡單;

相當於之前是活在一個幻想里,好像腦子一想這事兒就能實現;

但當自己親身去經歷這個過程時,就會知道現實與幻想不同,也更能去同理孩子。

張宏濤:

對,我過去的同學就是:

小時候不愛學習的,才會特別嚴格要求孩子學習,覺得「我小時候就是沒好好學習,要是好好學習,肯定能考個好大學」,他們就會活在這種幻想中,對孩子要求特別嚴。

而那些小時候努力學習過的同學,不管成績好不好,他們一般不會要求孩子太嚴,因為他們知道並不是努力學習就一定能成績好,更能包容、接受孩子。

學堂:

對孩子特別嚴的家長,可能信奉一種觀念叫「嚴師出高徒」。

這種觀念和做法您怎麼看,它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張宏濤:

這種想法太簡單了,「師嚴」就一定能出「高徒」嗎?

我以前有幾個學生,都是初中生,愛好音樂,也有些天賦。

他們父母把他們送到一些嚴師、名師那裡,孩子很快就鋼琴過十級了,但過十級之後他們再也沒碰過鋼琴。

本來他們很有興趣,但在老師的嚴厲教導下,他們完全就為了考級而學鋼琴,失去了興趣,所以考級過後也就再也不碰了。

所以還不如不去考這個級,去一個寬鬆的老師那兒,孩子可能還一直保持著對鋼琴的興趣。

我爸年輕時學木匠,他們師傅也特別嚴厲,稍微有點兒做的不對,就直接又打又罵。

後來我爸確實學得不錯,老師也認可了,但他出師後做了幾天就再也不碰,因為他做的時候總能想到師傅對他又打又罵,那種感覺很屈辱、很挫敗。

人不是機器,是有情感的,如果通過這種打罵修理的方式,他即便有這個能力了,也沒有這個意願,這樣反而不好。

記得看過有個調查,是說嚴厲型父母的孩子未來階層上升的幾率,會比自由型父母的孩子高一點點。

很多人看了這個就覺得對,管總比不管好。

問題是這樣的話,就只看到小部分出人頭地的「產品」,沒看到更多人因為這種教育,破罐子破摔,階層更下降,甚至自殺。

嚴厲教育下,確實會有少部分人成材幾率高一些,但是成廢材的機率更大。

因此全面來看,這種嚴厲教育還是非常不合適的。

學堂:

也就是所謂的「倖存者偏差」,可能大家看到某些名人從小被揍大,然後成才出名,就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好,也這麼干。

張宏濤:

這種名人也是鳳毛麟角而已,大部分這種教育下出來的都是反例。

我曾在《你的潛能》這本書中看到過一個觀點:

嚴厲教育有什麼缺點呢?舉個例子:

搞一個火災演習,放鬆狀態下去演習的效率,肯定沒有嚴管狀態下高;

但是反過來,在放鬆狀態下演習的話,真正遇到火災時,逃生更容易。

這是因為:

在嚴管狀態下,人只能聽話照做,思維僵化;

而現實中的火災,跟演習不一樣,沒有人指揮、管理,情況瞬息萬變,那些演習時因為太緊張,機械地聽從命令的人,在現實的火災面前,會大腦一片空白:這跟我演習時記住的不一樣啊!就懵了。

所以這種嚴厲教育是看著高效,但後患無窮。

學堂:

的確,在嚴厲的狀態下,孩子會進入一種緊張防禦的狀態,可能當時出於恐懼會遵從,但其實並不能靈活地真正學會,換一個環境就不行了。

還有一種嚴厲是這樣的:

可能在一些大人眼裡,孩子就是天生愚蠢無知,成年人肯定比小孩聰明能幹。

基於這種思維認知,在某些行為上就會預設孩子是錯的:比如孩子手絹兒沒疊整齊,鞋脫了沒擺到原來的位置,見人沒有打招呼……總之就是看孩子身上都是毛病,有種給孩子糾錯的執念。

這種情況該怎麼理解,裡面有什麼樣的誤區呢?

張宏濤:

很多事情沒有對錯,但是有強迫症的父母,他們看上去是教育孩子,其實就是想把孩子完全變成自己的複製品,讓孩子什麼都照自己的做。

不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會導致孩子沒有主見,缺乏自立性。

我小時候我爸就覺得我怎麼做都不對,必須聽他的,弄得我什麼都不想做,做的越多,錯的越多。

以前我們家買了一輛摩托三輪車,他教我和我弟騎車,教一句,能罵三句:「你怎麼這麼笨?沒見過比你更笨的人……」

我和弟弟都只堅持了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後來,我們自己看說明書,很快就摸索著學會了。

其實非常簡單,只需要耐心地說一下,多練一下就行了,他就沒耐心,還沒開始教呢,就覺得你應該立刻會。

後來我分析為啥我爸那麼愛批評我,指責我,說我笨……

其實是因為他太欠缺別人的肯定和讚美了,我奶奶也從來沒誇過他聰明,反而誇過他幾個弟弟聰明,他就特別想讓別人肯定他,但是他又不好意思直接說,就通過貶低我們的方式,來襯托自己聰明。

如果那個時候我能看到這層,多誇誇他,他可能就不會指責我,但這對一個孩子來說要求太高了。

他用這種扭曲的方式,試圖得到我們的誇獎,自然難以得到。

學堂:

指責型的人看上去強勢,其實內在比較虛弱,就像紙老虎,表現出很唬人的樣子,讓別人都想躲著防著,反而沒有辦法平和地給他想要的愛。

這樣其實也很可憐,所以習慣指責孩子的父母,其實要去看一看自己是否內在有一個比較虛弱的小孩亟待療愈,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找優越感。

好習慣的培養,

應該是「水到渠成」

學堂:

家長們也比較關心關於孩子習慣培養的問題。

您家孩子目前有沒有涉及到一些比如閱讀習慣培養、學習習慣培養的問題?甚至包括一些比如衛生習慣、自理能力之類的培養。

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您家是怎麼做的嗎?或者是您怎麼看待「習慣培養」的問題?

張宏濤:

我覺得習慣應該是分兩個層次,一個是表層的比如早睡早起這樣的行為習慣,另一個是深層的思維習慣。

真正想培養孩子自律的話,就要做到在培養表層習慣時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破壞深層習慣。

我的書里有一章專門講了如何培養好習慣。

行為習慣有多種多樣,不用強制哪一種。

比方說我希望女兒鍛鍊身體,最初想讓她跑步,她不願意,那不願意咱就不跑,要鍛鍊身體還有很多種方式,不用非得較勁,跳繩、踢毽子、打羽毛球、打籃球……她喜歡什麼方式都可以。

再比如說我想讓她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我覺得寫日記每天總結自己的經歷有很多好處。但是她不想寫日記,覺得累,尤其她很多字還不會寫的時候。

那怎麼辦呢?我們就一起口述日記,因為目的只是想總結分享一下,只要達到目的就行,什麼方法都可以。

關於閱讀習慣,我是用我爸教我的方法,我小時候家裡沒有什麼課外書看,但爸爸會給我講很多故事,逐漸地我自己就對故事感興趣了,就自己去到處找課外書看,養成了閱讀習慣。

所以到我女兒這也是這樣,她小時候我們會給她講很多故事,後來她上一年級後能識字了,就會自己主動找感興趣的書看。

學堂:

您剛才舉的這些關於習慣培養的案例,都是沒有違背興趣原則的:

我們先清楚自己的目標,但至於用哪種方式,可以隨孩子喜好。

這裡面有一個很關鍵的東西是:不能把目標和手段混淆了。

有些父母可能做著做著就把手段變成目標了,這樣反而違背了最開始的目標。

比如讓孩子必須天天寫日記,而且必須按照我說的方式寫,這樣的話等於把孩子興趣給破壞了,忘了最開始想讓他寫日記是圖啥,費半天勁,南轅北轍。

張宏濤:

對,本來想讓孩子更有主見,結果因為控制、強迫孩子,最後孩子反而越沒主見。

還有比如說衛生習慣,有些孩子不愛洗澡,大人就覺得挺埋汰。

我看到有個故事是這樣講的:

有個人她的孩子不愛洗澡,每次強迫孩子洗澡她都很苦惱。

有一次她又要給孩子洗澡時,先接了個電話,她以為孩子肯定又在一邊磨磨唧唧不願意洗,結果等她回來的時候,孩子正在澡盆裡面玩得歡快。

這個家長覺得很奇怪,一摸澡盆原來水是涼的,她忘了放熱水。

這才發現孩子不是不愛洗澡,是接受不了太熱的水。

學堂:

的確,孩子是一個很嬌嫩的小生命,很多時候我們成人已經粗糙了,感受不到那麼細膩的程度,我們就覺得這不很正常嘛,但對孩子來說就是災難。

通過您剛才的講述,我們了解到如果想持續地保持一個好習慣,必須要靠內在的能量、感受去支撐。

如果為了培養表層的行為習慣,而把內在的感受破壞掉的話,是得不償失的。

教育的真正目的

學堂:

很多人覺得教育孩子就是:孩子能夠考上一個好大學,將來能找到一個好工作,大家會覺得這個就是教育的目的,好像教育就是為了讓人成才、功成名就。

所以想請教一下:您認為教育真正的目標是什麼?

張宏濤:

這種想法,我覺得只是在考慮孩子的利用價值,而沒有想過要給孩子什麼,更沒有想過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就像前面說的,如果孩子是一條魚,那他就應該在水裡游;

如果孩子是一棵樹,卻非要讓他活在一個盆景里,就算他得到很多讚美,對他來說也還是一種痛苦。

所以我覺得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幫助孩子成為他想成為的人。

這裡面包含兩個層次。

一個是先成為自己,就是讓孩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成為他想成為的人。

更高的層次,就是馬斯洛說的自我實現。即在孩子成為他想成為的人之後,在這個基礎上發展他的潛能,做得更好。

真正的教育就是人盡其才,孩子是什麼樣的人,他就做什麼樣的人。

學堂:

沒錯,大家還會以為童年是要為未來做準備的,然後規訓孩子:童年時間很寶貴,不能浪費,你要每一分鐘都在學習、努力,將來你才能如何如何……

這也是一個很常見的思維方式。

但尹建莉老師覺得童年的目的就是童年本身,做孩子就是為了做孩子,做孩子不是為了準備好了明天去上學或者上班兒。

這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觀:您認為其中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張宏濤:

一種是活在當下,一種是活在未來。

100年前魯迅先生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中就說過,以前西方人對孩子的誤解是「認為孩子的童年就是為未來做準備的」,我們中國人對孩子的誤解是「孩子就是縮小的成人」。

魯迅先生說這都不對,孩子就是孩子,人活著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的任務,每一個時刻都活在當下,這樣自然就會更好地活在未來。

如果光考慮未來,不考慮當下,或者說為了未來犧牲當下,那麼就會一直犧牲下去。

最後可能有些孩子就覺得:我每一刻都不能自由,都不能活在當下,都是為了後面的目標,一直到死,那我現在死了是不是就走捷徑了……

學堂:

這可能也是當下人們普遍都不快樂的一大原因。

剛才我們講習慣培養,其實培養半天養出一個最壞的習慣——不活在當下的習慣。

永遠都在為未來做準備,沒有幸福的能力。

張宏濤:

作家克里斯多福·孟在演講中也講過:幸福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而在當下。

比如吃西瓜,要是一直想著我先吃這些次甜的,最後吃那口最甜的。可能還沒等吃到最甜的就已經吃飽吃撐了。就算勉強再吃那口最甜的,也不覺得很美味很幸福了。

學堂:

所以所謂真正的快樂就是:接受當下的樣子,並且樂在其中,時刻活在當下。

張宏濤:

是的,所以最後我想強調的這點也很重要。

一些人接觸到「愛與自由」之後,會覺得自己給不了孩子,很愧疚。

我覺得,不能光給孩子愛與自由,要先給自己愛與自由,要允許自己做不到那麼好。

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要允許孩子不完美,就得先允許自己不完美。

在當下的能力範圍內給孩子就可以,不用自我攻擊。

就像魯迅先生說的:窮人給孩子的豆漿,跟有錢人給孩子的奶酪,價值上是等同的。

自己沒有的時候就給不出去,強迫自己給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還不如在自己目前的狀態下,先去重新養育自己,把自己養好了,才能更自然地給到孩子,無需自我攻擊和內耗。

張宏濤圖

《愛與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課》

尹建莉、武志紅聯袂推薦

# 購買方式 #

(廣告)

作者介紹

採訪:小豬豬,傾聽者,感受者,記錄者。

撰稿:阿怪,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育兒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傳播育兒知識。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主播介紹

雨晴,兩個孩子的媽媽,坐標杭州,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在育兒路上享受並幸福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b7ba3d4c9b9985de24adbe9f3e9ab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