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被那個14歲女孩的一桌飯菜刷了屏,但今天想和大家聊的,不是打擊式教育這件事……
「我是要表揚你嗎?」
14歲的女孩給媽媽做了四菜一湯,葷素搭配,有涼有熱,連餐後水果都安排好了。自己面前擺了個小空碗,但特意給媽媽準備了蛋炒飯。
任誰回家看到這一桌子熱騰騰的飯菜,都會開心的吧?但媽媽的第一反應卻是:
「我是要表揚你嗎?」
「你跟我整這麼多菜?大中午的!」
「怎麼吃啊就我們倆!」
本應該是愛和被愛的一瞬間,卻輸給「浪費」二字。
視頻發出來以後,網友們都罵這個媽媽「掃興」「窒息」。
我翻了翻這位媽媽的視頻帳號,沒看到更多證明她一直踐行「打壓式教育」的蛛絲馬跡,所以我們暫且先不給她扣這頂帽子。
其實細品品視頻文案,我會覺得也有一點點媽媽炫耀女兒的意思在裡面,只是沒掌握好分寸罷了。
就像我們給父母長輩買了什麼東西,他們嘴上罵你亂花錢,結果轉身就拿出去和鄰居炫耀:「這是我孩子給我買的,哎呀說了不要買,就不聽話!」
臉上的表情或嗔怪,或刻意不笑,往小了說是不能表露出自己對孩子行為的滿意和欣慰,往大了說是不能對自己被愛被照顧這件事欣然接受。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還看到一條帖子,女孩點了杯奶茶外賣,恰好送外賣的人就是自己媽媽。但媽媽覺得奶茶不健康,直接給換成了礦泉水。
媽媽嘮叨了兩句繼續工作,女兒覺得離譜又好笑,於是上網分享此事。
沒想到網友劈頭蓋臉幾句話給她問蒙了:
「媽媽在外辛苦工作,身為女兒的你竟然在家裡享受!」
粗看這個邏輯真是無懈可擊,指責的話不用多想就能涌到嘴邊:「太不孝了!」「父母多心寒!」
等一等,所以女兒應該和媽媽一起去送外賣嗎?這樣就能抵消掉媽媽的辛苦嗎?
顯然不能,那我們又為什麼會形成「父母辛苦,孩子就不能快樂」的道德觀念呢?我們上班辛苦賺錢,不也是為了能多給孩子一些選擇權嗎?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從「被評判」到「自我評判」
前同事大林是個從農村考上來的孩子,為人踏實肯干,大家都很喜歡她,只除了一點……
有次加班到很晚,領導大手一揮說請大家吃比薩,本來氣氛活潑輕鬆,大林卻愣在位子上。
我捅捅她問她怎麼不吃,她說:「我突然想起,我爸媽好像還沒吃過比薩呢,不知道他倆今晚是不是又隨便應付吃點兒饅頭鹹菜……」
辦公室熱熱鬧鬧,大林沮喪又自責的聲音斷斷續續傳進我耳朵里,好像給我也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啊?老公和孩子不會在家裡吃泡麵吧?」
我們倆坐在工位上相對無言,像兩個背叛了父母家人的「白眼狼」。
這不是唯一一次,之前大林和別的朋友逛街時也有過類似的念頭,要麼是「我爸媽可沒穿過這麼好的衣服」,要麼是「他們是不是這輩子都不會知道『巨幕』和『IMAX』是什麼了」……
其實並不難猜,這應該和大林的父母有意無意地反覆強調自己的付出有很大關係。
「砸鍋賣鐵也要供你讀書!」
「以後賺錢了別忘了爹媽就行!」
「只要我姑娘開心就好!爹媽苦點沒關係!」
父母確實「慷慨」付出,以求孩子能有更好的發展或生活體驗,但同時,父母又會向孩子訴苦、抱怨,希望孩子能夠懂得感恩。
我曾經在快餐店裡看見隔壁桌的父子倆,只有兒子面前放了個餐盤,看著像點了一份兒童套餐,爸爸說:「這是我大半天的工錢,好吃嗎?」孩子低著頭不說話。
怎麼可能會覺得好吃呢?每一口伴隨著味蕾歡愉的,是精神上的自責與內疚。
在這種教育行為下,孩子會被對父母的虧欠感裹挾,變得不敢快樂,懼怕享受:
我的快樂,建立在父母的痛苦之上。
如果父母過得很辛苦,即便我有能力,也依然得過苦日子,不然就是不孝。
這些充滿了「不允許」和「評判」的聲音,從父母那裡來,時間一長又被內化成我們評價自己的道德標準,潛意識裡慢慢覺得快樂和享受是羞恥的,而受苦卻是高尚的、值得歌頌的。
希望我們能真正的快樂
沒有負擔地擁抱快樂,首先需要我們覺察到自己有「快樂羞恥」這件事。
允許這種情緒存在,勇敢地和它多待一會兒,在不會引發自己抗拒心理的前提下,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我會感到羞恥」:
是童年裡的哪件事嗎?是爸媽或者爺爺奶奶不經意的一句話嗎?還是我們心底里有個一直未能得到滿足的願望?
追溯完我們過去的經歷,再回到我們和孩子的關係里——下次再想給孩子「潑冷水」、進行「感恩教育」時,或許就會有個小警報在腦袋裡響起:
我們真的覺得孩子做得不好嗎?
還是怕表揚孩子之後,TA驕傲自滿?
這種擔心背後,是否還藏著我們的其他需求?
我們付出這麼多,是孩子需要的嗎?
我們到底想要孩子快樂還是愧疚?
可能找得到一個源頭,也可能找不到;警報可能來得及在我們發火之前響起,也可能在事後響起,都沒關係,往前走的另一個關鍵是,試著反駁頭腦里那些認為「快樂可恥」的聲音:
「輕鬆一次也沒什麼關係嘛!」
「下次帶父母家人一起來玩就好了呀!」
「我值得!我配得上!」
成年人理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是推卸給孩子或家人,寄希望於讓他們來買單,從而減輕自己的痛苦。「和親人的苦難進行心理分離」,這也有助於我們打破這個痛苦的死循環。
這句話同時也在告訴我們,為人父母要守好邊界。
不以講述自己的苦難和付出來要求孩子聽話,不把孩子當成自己做決定的擋箭牌或藉口;無論完美與否、自私與否,都誠實地面對自己,積極地接納自己;允許孩子有TA自己的路要走,以及最重要的是,允許我們自己快樂。
參考資料:
1、武志紅:《我40歲了,快樂一下還要偷偷摸摸》
2、minimi白:《我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同情模式》
人是很難突破自己原生家庭固有模式的,在長大甚至變老後的各種人際關係里也會自動將身邊人套入到早年家庭成員的角色中。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
好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什麼樣?
如何治癒自己的童年創傷?
如何與父母建立邊界,從共生到分離?
如何避免將原生家庭的創傷傳遞給孩子?
推薦:
尹建莉對話李雪《覺醒·從原生家庭回歸當下》
課程大綱
限時69元
點擊下方小程序,購買課程
(廣告)
作者介紹
汪洞洞,筆名,偶爾也叫汪坑坑,因為育兒路上不是在掉洞就是在踩坑,自戀(頻繁)受損於是決定以此為名,激勵自己多動腦,少嗶嗶。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