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實力強勁,為何沒有隱身戰機?真有,但被美國攪黃了

2022-06-21     烽火俊赫

原標題:德國工業實力強勁,為何沒有隱身戰機?真有,但被美國攪黃了

【話說軍世】就工業水平和軍事裝備研發而言,德國一直保有很強的實力,二戰時代,德國的坦克、飛機等技術水平都很優異,還有許多「黑科技」諸如飛翼設計的Go-229戰鬥轟炸機、V1和V2飛彈這都是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成熟的技術,這本身也是德國工業研發和製造實力的一個縮影,不過,工業實力強勁的德國,為何現在單獨研發戰鬥機都很難,尤其是在重要的隱身戰機領域,似乎「沒有建樹」呢?

好奇:工業實力強勁的德國,為何沒有隱身戰機?這要怪美國

雖然經歷過一戰和二戰,但是德國在戰後的恢復和發展都很快,工業水平一直很高,二戰剛結束時,美國「搶了」大量德國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回去,也就是「回形針計劃」,這也讓美國的軍事技術發展得到了極大的助力,為此也讓當時的蘇聯因為「沒撈到」而非常生氣,在當前,在英國「退群」後,德國和法國成為了歐洲國家中綜合實力的兩強,在工業領域,以汽車和精密工具機為代表的德國高端製造業,是德國工業水平的重要象徵,德國的豹2系列坦克,在現代坦克領域長期霸榜「前三」。

但是在現代戰鬥機、轟炸機領域,德國似乎「沒有建樹」,上世紀90年代研發,於2003年服役的「颱風」戰鬥機,是英、德、意和西班牙4國聯合研發的,未來歐洲準備研發的新一代隱身戰機(5代改進型,宣稱是6代戰鬥機),也是法、德、西班牙牽頭準備聯合研發的SCAF,還有英國和義大利聯合研發的「暴風」。

德國工業實力強大,卻為何沒有自己去研發一型隱身戰鬥機呢?其實德國還真研發過隱身戰鬥機,但是最終項目夭折,這其中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背後還是有美國的「小黑手」阻攔

其實,西德在1981年就已經開始了隱身戰機的研發項目(也就是Lampyridae「螢火蟲」計劃),該項目採用了單發、三角翼和三角形腹部進氣道的氣動布局設計,在1985年,梅塞施米特-伯爾科夫-布洛姆公司就已經進行了飛機模型的風洞試驗,實驗結果也很理想,雖然部分細節還有待修改,不過當時德國工程師們認為,該飛機如果成功製造出來,性能應該與當時美國剛服役的F-117不相上下。

到1987年時,「螢火蟲」製造出了長15米翼展6米的有人駕駛75%縮比驗證機,還進行了15次的風洞模擬飛行試驗,研發已經取得了相當的進展。

不過對於該項目的真正考驗確實美國,1987年,美國看到了「螢火蟲」的樣機,立刻引發警覺,隨後不斷向西德施壓,最終,「螢火蟲」項目在進展順利的情況下下馬

這也就是一方面原因,美國並不會允許一眾盟友中有比自己實力強的存在,這不僅僅是「面子」問題,更是實實在在的生意,如何理解呢?如果現在歐洲有自己的隱身戰機,那麼F-35系列還怎麼賣,怎麼保持技術壟斷,怎麼「割韭菜」呢,大概就是這個理。

實際上,在西德的「螢火蟲」項目被關閉後,參與該項目的技術人員全部被調去參與了美國的JSF先進戰機中,這個項目也就是後來的F-35系列戰機,曾經「螢火蟲」項目的技術儲備也被用於JSF項目中去,美國憑藉自己主導的該項目,利用F-35在各國大賣,而德國卻沒有了自己研發先進戰鬥機的可能。

相比較於韓國的KF-X隱身戰鬥機,回到了老老實實研發4.5代戰機的爐子上,日本研發的「心神」也早已經進入了驗證機階段,但是不管進度如何,最終日本還是買了147架F-35系列戰鬥機,而「心神」項目實際也已經消散了。

2、要說:「錢、錢、錢」

1990年代中期,冷戰已經結束,德國想要繼續研發隱身戰機,啟動了「強化和未來系統的技術驗證機」(TDEFS )隱身技術研究項目,氣動布局改為更加成熟的上單翼、兩側進氣道布局,不過最終因為資金的缺乏導致無果而終。

另一方面在於研發費用,相比上世紀,現代隱身戰鬥機的研發費用極高,雷達等電子技術裝備的增加,確實增加了研發和製造成本,雖然歐洲國家很富有,但是單獨研發一型量產型的隱身戰機,還是要面臨費用不足的問題,每年幾百億美元的軍費看似很充裕,但是投入到研發隱身戰鬥機這一項目中,這些錢還真不見得夠用,畢竟F-35那可是「3萬億美元」,而且,實際各國的軍費中,能用於裝備研發的費用一般為20%左右,這其中再分到隱身戰機項目實際就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了。

其實德國在飛機領域的研發能力還是很強的,技術儲備也很充足,二戰後的冷戰時期,就曾研發過幾款垂直起降飛機,如1960年代的EWR VJ 101垂直起降噴氣戰機,該機可以可兩倍音速飛行。

另外,德國還有一型多尼爾Do-31運輸機,該機曾是世界上唯一的垂直起降的運輸機,與現在美國的「魚鷹」V-22傾轉旋翼機不同,多尼爾Do-31搭載的是噴氣式發動機,而是不是利用螺旋槳提供升力。

同時,作為歐洲國家,大型軍事裝備的研發和出口,總會少不了「干擾」的存在,畢竟此前法國的潛艇就剛剛被「折了面子」,雖然很生氣,也得到了6億美元的賠償,但失去的卻是數百億美元的大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1d838f1a5edf2b8fb00d6ee97a50e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