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二戰初期,德軍的強勢與歐洲另一大陸軍強國的迅速失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法國在開戰後僅僅1個月的時間就被擊敗了,這也導致二戰的大部分時間中,法軍都是缺席的,二戰後,「法國投降」也成為了他國網友的一個「梗」,而讓二戰後法國仍在強國中擁有一席之地的戴高樂,此時,也並不是一呼百應的知名將軍。
二戰「自由法國」軍力1:僅有7000多人,戴高樂名氣不足
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時,英法軍隊「靜坐」圍觀,就得德軍繼續向東與蘇軍「死磕」,其實在當時,不論是軍隊的帳面實力還是經濟實力,英法軍力都要優於德軍的,不過坦克、飛機和通訊等技術的捅破,改變了戰場的形勢,30多萬英法軍隊在敦刻爾克倉皇逃命,法軍被直接打蒙了,法軍退出巴黎宣布投降,隨後僅剩下「自由法國」還在為法國而戰鬥。
1、法國經濟實力並非二戰後才崛起
法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軍事和經濟強國,並非是二戰後才崛起的歐洲大國,二戰前的法國,在經濟和工業上雖然落後於英美等國,但是本土(55萬平方公里)和殖民地(1234.7萬平方公里)的人口加起來超過2億,工業產值占世界的5%。經濟總量為390億美元(比日本+義大利的還要多一些),事實上德軍二戰後的相當部分經濟來源都是從法國獲得的(法國向德軍投降時,規定許許每天向德國占領軍支付3億法郎占領費),也是在這些基礎上,二戰後法國才能做到迅速復甦,重新成為強國。
不過由於二戰前法國軍事理論的落後,還在堅持雙方力量擺開架勢對壘的陣地戰,試圖以堅固的防線消耗德軍的進攻力量,其實當時戴高樂等部分軍隊人員已經提出新的軍事理念,如該和馬奇諾防線的防禦策略和組建裝甲部隊等,不過法軍高層並沒有採納或動作太慢且還在嘗試階段,也沒有進行足夠的戰爭動員和準備,直接就被「成手」的德軍「一悶棍」打趴下了。
2、1940的「自由法國」軍力,僅有7000多人
「自由法國」軍事力量是1940年7月1日戴高樂在英國成立的,旗幟為三色旗加上了紅色洛林十字(1943年後不再普遍採用),戴高樂也留下了一句名言:「法國輸掉了一個戰役,但是,法國並沒有輸掉這場戰爭。」
不過對比盟軍中的其他軍事力量,「自由法國」的正規軍力(不含法國本土的抵抗運動等)實在是太弱了,成立時只有1300名陸軍,和僅擁有3艘小艇的海軍。
這些人主要是從敦刻爾克撤退到英國的法軍步兵和炮兵,而且這些法軍並沒有什麼武器,實際是手無寸鐵的。
其實當時在英國的法軍人數非常多,僅從敦刻爾克撤離到法國的就有10萬左右,從挪威撤退到英國的法國遠征軍也有1萬左右,還有駐紮在英國港口避難的9000多名海軍等,不過這些法軍絕大多數都回到了法國,只有少數人留下來加入「自由法國」。
經過不斷號召,到1940年末時,「自由法國」的正規軍力也不過才只有7000人左右,陸軍已經有足夠組建一個旅的兵力和全部武器裝備,海軍方面已經有了28艘艦船,不過除了補給艦外都是小型艦船,空軍方面隨著飛行員的慢慢聚集,也已經有了一個轟炸機小隊和一個戰鬥機小隊。
3、調門很高,但此時的戴高樂名氣不足
此時「自由法國」軍力不足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點便是戴高樂和「自由法國」的號召力還不夠,雖然二戰後戴高樂名聲大噪,被尊稱為「戴高樂將軍」,不過二戰初和二戰過程中的戴高樂名聲並不算高,尤其是對於當時的法國人而言,並不是誰的「調門」高,就跟誰的。
身高1.98米的戴高樂曾參加過一戰,在二戰開始前的1937年才晉升為少校擔任坦克團長,二戰開始後,1940年6月1日,戴高樂才成為臨時准將,成為陸軍次長、國防部副國務秘書等職位,到6月17日,貝當主導法國軍政,直接將戴高樂排擠出了Z府,而戴高樂也是在邱吉爾的支持下才建立了「自由法國」,承認他的也只有英國。
就在軍隊軍銜、資歷和影響力而言,二戰初期,戴高樂的號召力和個人影響力都不足,這一點,即便是隨後加入「自由法國」的埃米爾·亨利·米塞利埃海軍中將,軍銜也要高於他,「自由法國」中也只有他兩人是將軍,其他人軍銜都比較低,而在法國本土的貝當在一戰結束時已經是法軍元帥,是一戰的「法蘭西英雄」,也是投降後「維希法國」的元首,對於當時的法國人和殖民地而言,即便不認同,但依舊還在遵守他的命令。
4、面對英美和貝當「眉來眼去」,戴高樂在夾縫中壯大
另外,戴高樂雖然組建了「自由法國」,但是因為實力和號召力有限,美國和英國其實還在寄希望於「維希法國」,因為當時「維希法國」的實力仍然強大,尤其是法國艦隊仍在其控制之下,這對於當時海軍水面艦隊比較弱小的德國而言,可能是用於進攻南美等地的重要力量,因此英美一直都想要拉攏貝當,美國甚至一直到1944年都沒有放棄這一想法。
同時,雖然邱吉爾在支持戴高樂,但是美國和英國其實都一直有「換掉」戴高樂的想法,因為英國的構想中,戰後的法國應該「聽」英國的話,美國更是想要直接控制法國,但是戴高樂的戰略構想卻並非如此,他想要維持法國作為一個自主大國的地位,在二戰初,由於「自由法國」的實力不夠,戴高樂在夾縫中處於很艱難的地位,直到1941年後法國的殖民地和法國本土都逐漸開始支持戴高樂,英美想要換掉他也變得不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