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櫻花:閱讀,讓我一次次將自己歸零

2023-05-08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吳櫻花:閱讀,讓我一次次將自己歸零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詩 音樂: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詩

看東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小王子

閱讀,讓我一次次將自己歸零

原創|吳櫻花 謝琰

來源|新課程評論

訪談者:謝琰

《新課程評論》雜誌編輯部主任。

受訪者 | 吳櫻花

蘇州工業園區星港學校教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江蘇省師德先進個人,蘇州市中小學學科帶頭人。

吳櫻花:我的「青葵」我的夢

《新課程評論》:吳老師,您好!您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班主任、語文教師,但我們知道,您曾是體育系的高才生,聽說您創造的100米和200米短跑紀錄在縣誌上保留了35年,至今無人打破。請問:您是如何從一名體育教師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吳櫻花:這問題說來話長。在我參加工作的年代,全國還沒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體育也不是中考學科。作為副科,對老師的要求就是代代課,或者其他主科老師兼課。體育課在很多領導眼裡,就是帶學生出去放鬆放鬆,最多給他們幾個球,自己玩也行,不要出事就好。

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狀態,我也無法改變工作環境,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專業。

工作一年之後,我參加了在職函授學習。由於我的體育專業屬於理科,不能報考中文專業。因為當時函授報名文理不能跨科,我只能報文理都可兼報的教育管理專業。

函授畢業那年,乘著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東風,學校語文教師緊缺,在我自己主動請纓、軟磨硬泡之下,校長勉強答應我教一個班級試一試。我的運氣比較好,靠啃讀教參勉強勝任語文教學。一年之後,就正式以語文老師身份教兩個班語文,並擔任班主任,我作為運動員的專業能力從此歸零。

非科班出身讓我明顯覺得自己底氣不足,唯有讀書才能讓自己站穩語文教學的講台。

於是我惡補了《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等專業書,還有語文教學方面以及班主任工作等著作。功底薄弱的我讀這些書其實還是很辛苦,不過因為有需求,自己也樂在其中。

尤其是做班主任時,我發現了解孩子、親近孩子,讓孩子願意跟著我一起學習,可以彌補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就這樣,我在語文教學的路上越走越遠,還評上了語文一級教師。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又幸運地被招聘到崑山玉峰實驗學校工作。正值新教育實驗在學校里啟動,朱永新老師倡導師生共寫隨筆,戲說他的「成功保險」:一位老師如果每天堅持寫1000字教育隨筆,十年之後準保成功。

我就屬於第一批的投保人:為一個青春叛逆個性鮮明的孩子連續三年跟蹤記錄了15萬字的教育隨筆,這個孩子中考時還奇蹟般地成為中考狀元,我一下子陷入了媒體關注的旋渦。

雖然已經評上了語文高級教師,但我知道自己的能量和底氣不足以承受媒體和輿論的喧囂,每當被樹為榜樣楷模就倍感恐慌,那些晃眼的榮譽表彰不是我最想要的,我只想安安靜靜地教書。所以一年之後,我就選擇了離開,再一次讓自己一切歸零。

在新的工作單位,我遇到了一群心性相投的愛讀書的好夥伴,組建了「青葵園」教師共讀團隊,我們一起讀教育經典,一起堅持共讀接力,一起做課題研究。

既然很多教育現狀是我們個體不能改變的,那就讓閱讀來改變自己,努力做到內心有光芒,行走有方向。

《新課程評論》:每一次角色的變化都意味著將自己歸零,站到新的起點,迎接新的挑戰。您的勇氣和力量源自哪裡?是否跟閱讀有關?

吳櫻花:也許不單是勇氣和力量,我覺得自己更像是掙扎和逃避。不過確實是因為閱讀,讓自己堅持走了下來。

學生時代就喜歡讀書,少兒童書類、偵探武俠類、言情科幻類……曾被開玩笑說,是學校運動隊里最愛讀書的運動員。可能不善於人際交往,讀大學時我也喜歡一個人躲到圖書館裡讀書,讀港台作品 ,讀世界名著……

第一次跨學科歸零,也是我第一次站回原點,不得不逼迫自己更努力地去讀專業著作。這種對讀書的渴求應該源自心虛,在科班出身的同事面前,我的知識儲備明顯短缺,只有讀書才能讓自己掙扎出來。

第二次榮譽資本歸零,是覺得自己有一種被掏空的危機感,想逃避這種令人飄浮的感覺。當再一次站回原點時,讀書是明確要做的事,並且帶著同伴一起讀,一起做課題。

十多年來,我們接力共讀十多部教育經典,累計撰寫讀書感悟數百萬字。我們的省「十二五」規劃課題成果《遭遇青春期學生——應對青春期症候群的教育智慧》也正式出版,我們又申報了省「十四五」規劃課題「學科育人視域下中小學教師跨學科學業述評行動研究」剛剛獲得立項。

通過團隊共讀和課題研究,讓我們真正明白:教育需要慢下來,靜水流深。

《新課程評論》:您曾堅持10年每天寫1000字教育隨筆,又長達10年和老師們進行教育經典接力閱讀。在您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優秀運動員的品質:自律和堅韌。您是否認為這也是一名教師需要具備的品質?

吳櫻花: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如果想把這項工作做好,都需要具備自律和堅韌的品質。作為一名教師,堅持寫教育隨筆,堅持閱讀教育經典,應該是實現專業二次成長的最佳路徑。

《新課程評論》:您剛剛談到專業的二次成長。很多老師應該也意識到這一點,卻很難長期堅持。

記得之前聽李海林校長也談到過,「一個教師要走向成功,僅有第一次成長是不夠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長」,而其中的關鍵點必然包括閱讀。

這些年,您的案頭書有哪些?每一次轉變身份時,有哪些書給您提供過專業上的幫助?

吳櫻花:由體育改教語文時,作為新手上路,我讀過於漪老師的《語文教苑耕耘錄》、魏書生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兩位前輩是引導我走上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的領路人。

我還讀過林崇德老師的《教育的智慧》和黃全愈老師的《素質教育在美國》,這兩本書拓寬了我教育教學的視野,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促使我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離開老家剛到崑山時,作為新教育實驗學校的一名教師,我讀過朱永新老師的《我的教育理想》,還讀過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等一系列著作。我的教育熱情被激發,三年為一個孩子寫15萬字的成長記錄《孩子,我看著你長大》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完成的,其實這本書也記錄了我自己一路蹣跚的行走足跡。

四年以後,我離開崑山來到現在的學校。

十多年來,我和我的「青葵園」夥伴一起接力共讀近十多部教育經典:《教學勇氣》《教學機智》《教育的目的》《每個孩子都愛學》《靜悄悄的革命》《自卑與超越》《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語文課程論基礎》《〈論語〉譯註》《思考的藝術》《心流》《正面管教》《吾國教育病理》《學校會傷人》《讓天賦自由》……

十多年堅持閱讀名家經典,並堅持寫讀書感悟,可以重塑我們的教育價值觀,讓我們成為善於思考和人格獨立的教師。

《新課程評論》:和「青葵園」團隊共讀的十幾年間,有沒有您特別難忘的故事?有沒有您特別想推薦的書?

吳櫻花:難忘的故事很多,我們的研討隨時都可以進行:辦公室、圖書館、兄弟學校、蘇州園林,甚至晚上聚餐後在餐館裡談論書稿提綱。

就分享一句話吧,我們「青葵園」共讀夥伴郭萍老師說:

「通過這些教育理論的共讀,可以讓我們清楚——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和制度的時候,要清醒地辨別各種甚囂塵上的新潮和司空見慣的常規之真偽;通過與大師們的對話,也能夠讓我們認清自己乃芸芸塔基中的一分子,就少了許多焦躁,多了一份淡定——仰望山頂,無力攀登;俯視腳下,依然有風景。」

每個人讀書喜好不同,如果一定要推一本,就推薦匈牙利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

人類不滿的根源是宇宙不以人類安逸為念。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人類自以為是地認為宇宙是為滿足我們的需求而存在的,然而事實卻大相逕庭——生命中其實深埋著沮喪的種子。」

這枚種子就是慾望,慾望有多大,沮喪就會有多重。我們生下來只求活著,生存是第一需要。活下來以後就開始有各種需要,一直到生命的盡頭,雖然又回到了原點——只求活著,但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奢望啊!

「如果一個人不靠信仰支持,試圖僅憑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幸福,很可能會從極致的生理快樂,或社會公認的最具吸引力的事物著手。」

在金錢和權勢面前,多少人的道德底線和人性良知一文不值,其實,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當然作者也告訴我們:超越慾念,控制心靈,做自己的主人。

「剝削我們的精力以逞其私慾,使我們淪為社會制度的附庸。」龐大而複雜的社會如一張巨網,把我們罩在其中,讓我們無處遁逃。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力擺脫外界的威脅利誘。正如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所言:「人害怕的其實是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

「控制意識才能控制體驗的品質,任何在這方面最起碼的進步都足以提升生活的品質,使生活更快樂,更有意義。」我由此想到了莊子的這句話:「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這是一條漫長的培養獨立意識的修煉之路,很慶幸有這麼多的夥伴一路同行!

《新課程評論》:您最近在讀什麼書?有沒有什麼感觸?

吳櫻花:我們新的課題組正在共讀的是美國作家科爾斯滕·奧爾森的著作《學校會傷人》。這本書用大量案例告訴我們:如何做療傷的家長,如何做非傷害性的老師。

「每個孩子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大學裡甦醒了,做出了冷靜的決定,要作為一名學習者,成為他自己想要做的人……家長要成為孩子的堅強後盾,要等待孩子的自我意識、自己作為學習者的意識甦醒。做後盾是個很不容易的選擇。」

《充滿熱情的學習者》的作者羅伯特·弗里德,對他兒子在學校的問題進行了反思,奧爾森引用了他的反思,也是我喜歡的一段話,摘錄一句共享。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慢的藝術。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教育等不起了。

從胎教開始,「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觀念綁架了父母:幼兒園很重要,那就提前學小學的內容;小學很關鍵,那就上各種興趣班;初中是分水嶺,門門功課不能落;高中更如地獄般黑暗,孩子們肩負著沉重的期待和壓力。

作為老師或父母,我們要明白孩子天生就是一個渴望學習的使者,我們要保護這粒火種。

然不幸的現實是,學校、老師和家長往往一起合謀澆熄了它。只要內心渴望學習的熱情不滅,人生任何時候努力都不遲。當然,社會要給年輕人提供這種可能的環境和土壤。

這本書也讓我重新梳理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我理解的教育目的是什麼?學校應該怎樣去實現這樣的目的?

我理解的教育目的應該是讓孩子獲得不斷實現自我成長的動力和能力,學校應該更多關注學生對學習的愉悅體驗,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人的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的常識,不要急於求成,不要急功近利。

學校需要杜絕把學生當工具的做法,管理者需要彎下腰,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在身心成長的路上找到相同的頻道,然後和他們同頻共振,引領他們一起奔跑。

讀書可以讓我們努力掙脫一切外在強加給我們的評判標籤,做真實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唯有讀書思考,才能站到高處,我們一直在路上!

註:本文刊發於《新課程評論》2022/7-8「弦歌」欄目。

朱永新談吳櫻花

摘自《未來因你而來——我與新教育人的故事》

2006年的一天,《姑蘇晚報》發表了《15 萬字日記改變一個學生的命運》的一篇報道,講的正是 吳櫻花老師的學生蘇岱在她的耐心教育下,從一個調皮的後進生轉變為一個優秀的中考狀元的故事。

我才知道,吳櫻花老師與蘇岱的故事一直在繼續,她一直在關注和幫助這個特殊的孩子,一直在記錄著他的成長與煩惱。

其實,吳櫻花老師的故事只是我們新教育實驗學校中許多教師的縮影。我們一直鼓勵教師與學生一起記錄自己的生活,我們主張,為了寫得精彩,必須活得精彩、做得精彩;只有活得精彩、做得精彩,才能寫得精彩。

一位有著教育情懷的普通教師,就足以為教室里的孩子點亮一片樸素而美麗的星空,就像一位勤懇的農夫足以改變自家農田的生態。只要一塊塊農田如此改變,大地必將隨之緩緩改變。

姜欣怡談吳櫻花

聽張碩果老師講吳老師的故事有感(文摘)

當聽到吳櫻花老師的故事後,我好像得到了一些啟發。《孩子,我看著你長大》是一本關於另類男孩,宋小迪的成長故事。三年時間,十五萬字,創造了一個當初看似不可能的生命奇蹟。這就是一種成功的生命教育吧,吳老師的不放棄與愛心喚醒了一個孩子的真善美,讓他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義,拓展自己生命的長寬高,成為更好的自己。

聽完這個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因為在我的班上,也有一個「另類小孩」。還是一年級的他,就會與老師叫板,甚至說出一些令人瞠目的話,搗蛋甚至成為他的名片,我從溫柔到暴躁,從耐心到無奈,也曾經向其他老師請教的法子,也向家長反映情況,可是每每都失敗告終。在這個過程中,我很少有對他的教育形成一個反思,到現在想來也只能寥寥數語概括,很多時候會認為這是孩子的問題,有種我已經盡力的感覺,有時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的心態,我真的適合做老師嗎?和吳老師三年的堅持相比,我顯得懦弱了,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如果我們不認同教師這個行業,處於糾結,焦慮的狀態,是會影響我們的狀態,能否從職業中獲得尊嚴和價值。

熊培雲在《自由在高處》提到,那些想收穫自由所帶來的美好的人,必須像真正的人那樣,承受支撐自由價值的艱辛。是啊,在人擠人的時候我們困惑,但是經歷種種,走向高處後我們會發現真正的自由。面對問題學生,我們必須要堅持,尋找最合適的教育方式,或許有一天我們也會遇到「宋小迪」。而教育寫作是需要給予經驗的體察和行為的反省,用智慧與真心進行的獨特的教育方式,是教師努力著將「對活著的珍愛」一點一滴轉化為有意義的生命軌跡。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中指出:「在意識中思考的東西應該讓它在潛意識中醞釀一些時候才會成熟。功夫沒有錯用的,你自己以為勞而不獲,但你在潛意識中實在仍然於無形中收效果。」燈火闌珊處的驚喜必定是在千百度地有意識地尋找中,才能有收穫的可能。

朱永新獲得2022年一丹獎——新教育之光,點燃教師以教育家情懷育人的聖火

朱永新:未來,我們應該學什麼?培養什麼樣的時代新人?

向美而行: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或加【守望新教育】編輯陳東強:qdc0828 微信。非常勿擾!加微信時需說明個人尊姓大名、單位和身份。)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fed0985316c5d08a0446bfd508669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