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人知的大唐南陽保衛戰,慘烈堪比睢陽,主將卻因羞愧而自殺

2023-03-15     尋根拜祖

原標題:不為人知的大唐南陽保衛戰,慘烈堪比睢陽,主將卻因羞愧而自殺

安史之亂中的「睢陽保衛戰」,堪稱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之一,其實與睢陽保衛戰同步進行的還有一場戰爭,其烈度也不遑多讓,時長甚至比睢陽保衛戰還多了三個月。

這場戰爭的地點距離睢陽並不遠,只有六七百里地,它就是江漢門戶南陽。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舉平盧、范陽、河東三鎮18萬大軍謀反,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攻克了東都洛陽。

此後,安祿山以洛陽為中心兵分三路,一路向西直逼關中,一路向東劍指睢陽,還有一路蜂擁南下,企圖奪取戰略要地南陽。

天寶十五載(756年)正月,唐玄宗任命雲麾將軍魯炅為鄧州刺史、南陽太守、山南節度使,以阻擊叛軍南下的腳步。

前哨戰,魯炅顏面掃地

從洛陽到南陽,有一個兵家必爭的要略要地,這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南葉縣。它位於首陽山下,身後就是通往南陽的唯一通道,當年光武帝劉秀的「昆陽大戰」就發生在這裡。

魯炅的目光很敏銳,他將南陽防線前置到了這裡,並在滍水南岸修築營寨,四周深溝壁壘,屯駐了五萬大軍。

五萬大軍,這個數量已經相當可觀。幾個月前封常清接手洛陽防務,唐玄宗僅給了他一紙空函,封常清臨時招募才湊了六萬人。

魯炅這五萬是正規軍,而且還有後續人馬在途,數量和質量都是有保證的,封常清要是有這個條件,洛陽何至於六天就淪陷?

但魯炅丟人了,丟大發了!

三月,叛軍抵達葉縣,將領是兩位降將武令珣、畢思琛。

武令珣是安祿山的心腹,名不見經傳。畢思琛是突厥人,曾經是高仙芝的部下,安史之亂爆發初期,他奉唐玄宗之命去洛陽募兵,結果卻投降了叛軍。

總之,叛軍這一方面人數遠不及唐軍,將領的武力值也堪憂。然而,失敗的居然是被譽為「哥舒翰接班人」的魯炅。

唐軍將士見叛軍人數很少,紛紛請求作戰,魯炅就倆字——不准。

武令珣、畢思琛不走尋常路,他們玩了個「燻烤戰」,跑到上風放火,濃濃的煙霧熏得唐軍被迫逃出營寨。

叛軍早有準備,他們祭出「箭雨陣」。唐軍上下亂成一鍋粥,紛紛頂著木板四處逃竄,魯炅的號令完全失效了。

就這樣,唐軍以令人瞠目的方式敗了,魯炅隻身逃脫,唐軍盡沒,身後留下物不清的金銀細軟,讓武令珣、畢思琛發了一筆橫財。

唐軍哪來這麼多的錢財?原來這五萬人都來自於嶺南、黔中和山南東道(南陽的本地人馬早就被抽調走了),這些士兵是府兵,需要自備武器、軍糧,因此攜帶了大量錢財。

這些軍隊互不統屬,而且他們的直接領導還沒到位,根本不聽魯炅的指揮,稍有風吹草動就成了散兵游勇。

前哨戰剛剛打響,唐軍就輸了個底兒掉,真是渣得讓人無語。

南陽保衛戰,雖敗猶榮

好在南陽距離葉縣還有二百里,也好在魯炅是個有責任心的人。

此時,連朝廷都對魯炅失望了,以為他跑了、掛了,或者降了,讓來瑱替代他的詔書都發出來了。但魯炅靠不屈的心,將打散的部隊重新收攏,固守於南陽。

這年五月,南陽保衛戰正式拉開帷幕。

咱首先得夸一夸魯炅的忠貞。雙方開戰剛一個月,叛軍就給魯炅送來一封信。這封信是哥舒翰寫給他的,內容是勸降。

原來,此時潼關已經失守,哥舒翰投降了,並自願充當起安祿山的說客。

魯炅早年從軍,在哥舒翰帳下效力,參加過石堡城之戰,深得哥舒翰的賞識。當年顏真卿出使隴右,曾經問哥舒翰:「您的部下中,有像您這樣的人才嗎?」

哥舒翰指著魯炅說:「他就是,將來一定可以勝任節度使。」

正因為當年的提攜之恩,哥舒翰向安祿山保證:我可以說服魯炅為您效勞。

魯炅卻輕蔑地將哥舒翰的信踩在腳下,用行動告訴他的老領導什麼叫忠貞。

叛軍攻打了好幾個月,武令珣都被耗死了,南陽城依然堅挺如故。但唐軍的代價也很大,除了傷亡外,糧草軍資出現嚴重的問題,城裡能吃的都吃光了。

當時城內窘迫到什麼程度?一斗米賣到5萬錢,一隻老鼠值400錢,戰士們將弓箭上的筋皮子都卸下來煮食了,大街小巷、城頭到處是餓死的人。

城外朝廷的增援來了,但進不去,也攻不破叛軍的防線。

全軍士氣低落,眼看就要守不住了。這時候,增援大軍里一個叫曹日昇的宦官挺身而出:我是皇帝派來的宣慰使,我必須進城,讓他們知道皇帝沒有放棄他們。

在十名騎兵的護衛下,曹日昇冒險闖關,竟然真的闖了進去。

曹日昇的到來重新將部隊的士氣拉滿,同時他又向魯炅保證,一定會給城內解決糧食問題。

曹日昇真不是放大話,出城後他跑到襄陽,在一千名騎兵的護衛下,通過「音聲道」,真的給城內送進去了一批糧食。

這批糧食又幫魯炅堅持了三個月。幾個月後城中人相食,實在無法堅持了,魯炅決定棄城突圍。

至德二載(757年)五月,唐軍數千人成功突圍,並向襄陽方向撤退。

叛軍緊追不捨,企圖將唐軍消滅乾淨。魯炅邊撤邊打,靠頑強的意志戰鬥了兩天兩夜,居然打退了追兵。

守住南大門,魯炅立下天功

十三個月的南陽保衛戰雖然失敗了,但這是一場雖敗猶榮,甚至可以算作是勝利的戰爭。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南陽保衛戰的意義不在於南陽城,而是它對整個戰局的影響力。

南陽的北面被秦嶺余脈阻隔,其東面經由潁川連接洛陽,西面經由商洛連接長安,它的南面就是豐饒的江漢平原。再向南,那裡有一座城隘叫「襄陽」。

襄陽的重要性還需要說嗎?但凡想進入南中國,這地方是必須要攻克的戰略要地,自古以來這裡發生了無數次重大戰役。

南陽的意義就在於,第一它保護了江漢平原的安全,第二它阻擋了安祿山叛軍奪取襄陽的通道。

南中國正是大唐的經濟命脈,大唐能最終平定安史之亂,江南充足的後勤保障才是命根子。這就是安祿山後來增兵南陽,試圖迅速拿下這個據點的原因。

魯炅雖然最終丟掉了南陽,但一年多的時間,已經為朝廷贏得了戰略轉機。叛軍在河東、河南、河北接連遭遇挫折,南進的步伐又無法推進,事實上已經陷於不能自拔的泥淖中。

因此兩唐書評價魯炅的貢獻時說:「時賊志欲南侵江、漢,賴炅奮命扼其衝要,南夏所以保全。」

只是南陽百姓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南陽遭大亂之後,距鄧州二百里,人煙斷絕,遺骸委積於牆塹間。」

從這些字眼裡,我們依稀可見魯炅守城的艱難,若非至誠至忠,誰能經得起這份煎熬?魯炅和他的戰友們,以及南陽百姓,為江漢、江南的安寧所做出的貢獻和犧牲值得後人尊敬。

羞愧自殺,英雄身後任人說

乾元元年(758年)十元,魯炅以淮西、襄陽節度使身份,率一萬步兵,三百騎兵,參加了相州之戰。

這場對安史叛軍的大決戰,彙集了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可是說是集大唐精銳、畢其功於一役的命運之戰。

然而,由於唐肅宗的猜忌,聯軍竟然不設主帥,九位大佬靠宦官魚朝恩居中協調,導致眾將領各自為戰,甚至相互拆台。結果唐軍在占盡優勢的情況下,卻突然莫名其妙地慘敗了。

魯炅率先開戰,郭子儀緊隨其後:「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先與之戰,殺傷相半;魯炅中流矢。」

受了箭傷的魯炅竟然不打招呼,率先逃離了戰場。有人打樣就有人學樣,將領們一個接一個全都撤離,沿途還順便將老百姓劫掠了一遍,魯炅的軍士表現得最突出。

「王師不利,炅中流矢,輒奔,諸節度武潰去,所過剽奪,而炅軍尤甚。」

輸給了敵人,就在老百姓上找勝利的感覺,魯炅帶頭行匪兵之舉,九位節度使敗光了德行。

史書對這段記載有點含糊不清,我個人認為,這場戰爭已經演變為內鬥,李光弼聯合魚朝恩排擠郭子儀,魯炅撤出戰鬥其實就是對內鬥不滿的表達。

魯炅帶頭散夥,九節度使聯盟自動瓦解了。

意外的事發生了,大軍行進到新鄭時,魯炅自殺了。

關於魯炅的死因,《舊唐書》說:「聞郭子儀已整眾屯谷水,李光弼還太原,炅憂懼,仰藥而卒。」

而《新唐書》則說:「聞郭子儀整軍屯谷水,李光弼還太原,炅羞惴,仰藥死。」

一個說魯炅是「嚇死」的,一個說魯炅是「羞死的」,究竟哪一個是真的呢?

我認為《舊唐書》的說法更符合邏輯,在河北戰場,各派之間雖有爭鬥,但面子還維持著,魯炅率先撤離,就等於公開撕破了大家的遮羞布。

要知道,在九大節度使中,魯炅的資歷和地位實在算不上「大佬級」,這種事他搶先摔盤子,實在是喧賓奪主了。

大伙兒為何強撐著面子?很簡單,誰不敢為失敗承擔責任,誰也不願意當出頭鳥。

魯炅為他的衝動付出了代價,事後他越想越害怕:你看看人家,軍隊整齊,那叫撤退,再看看自己,一路剽奪,跟土匪似的。朝廷拿這個做藉口辦自己,連個解釋的機會都沒有。

與其被法辦,還不如自殺,留一點面子。

總的來說,魯炅此人軍事才能一般,前哨戰的失控就是明證。但他的氣節是值得後人尊敬的,《舊唐書》評價他「不失為忠臣」,很中肯。

相州之戰他的行為確實魯莽,但也可見這是一個性情中人,率真、眼裡揉不進沙子,是一位可親近的人。

相對於其他中興名將的身後哀榮,魯炅死得太不值得了。對他的結局,我個人深感惋惜,您覺得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f27a3e448492950cb84e974280c98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