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高校一校門每到飯點就關閉,「食品安全」的理由難讓人信服

2024-10-13     紅星新聞

學校食堂只是給學生提供餐飲的選項之一,應該在開放的競爭中去贏得學生的青睞

近日,有網友發布視頻稱,安陽職業技術學院醫藥衛生學院在吃飯休息時間關閉臨近校外小吃街的北門,網友質疑學校此舉是為了強制學生吃學校食堂的飯。記者聯繫到安陽職業技術學院保衛處,工作人員表示吃飯時間關閉北門是出於食品安全的考慮,目前學校領導正在討論這件事情,正式結果出來之前,學校北門除了晚上9點關門之外,其他時間可以正常進出。

從學校發布的通知看,這個北門的關閉時間恰好卡在了「飯點」:11點、17點,正好攔住了學生外出覓食。學校方面也不避諱自己的目的,所謂「出於食品安全的考慮」,意思也很明確,就是把學生留在校內吃飯。

其實這種「套路並不少見,很多學校都試圖把學生留在自己的食堂,想出的旗號、變出的法子也可謂各有千秋。就在今年9月,深圳龍崗的宏揚學校不允許家長給孩子送飯,原因竟是必須要訂學校的餐食才可以入校吃,後來家長好不容易把飯送進去了,學生卻只能在教室外面坐地就餐;去年12月,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白雲校區也被曝出學生點外賣需前往校門口拿取,學校開發的點餐小程序只能點學校內部食堂的外賣,引發眾多學生不滿,等等。

嚴格來講,學校的一些說辭不能說沒有道理,「食品安全」也確實很重要,但這不是剝奪學生選擇權利的藉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規定的「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作為學生,當然有權利選擇自己吃什麼。

事實上,對於校外的食品安全,學校也沒必要緊張到這般如臨大敵的程度。社會並非沒有食品安全的監管機制,學校找的藉口,豈不是變相認為校外就是危險環伺的空間?這把社會的食品衛生管理置於何地?食品安全當然值得重視,但也沒必要強化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何不把學生的衣食住行全管起來,這裡面哪個環節不會出現一些所謂的「風險」?所以「食品安全」的理由恐怕很難讓人信服,免不了被質疑背後是否有利益考量

而且從現狀看,校園餐飲也未必是絕對安全無虞的。相反,由於校園食堂相對隔絕市場環境,很容易滋生從安全、價格、口味甚至到腐敗等種種問題,這些案例也並不鮮見。

比如今年9月,崑山多所校園就出現了「給學生髮放的麵包中有過期發霉情況」,麵包生產商也被發現曾受過多次處罰;2023年11月,濰坊一學校百餘名學生疑食物中毒,事發後部分學生已不敢在食堂就餐,全靠家長送飯到學校;另據媒體報道,西部某省紀檢監察部門在督查中發現校園餐中腐敗問題仍禁而不絕,並梳理出虛增數量「數字餐」、監管缺失「劣質餐」、以次充好「營利餐」、巧立名目「福利餐」、瞞天過海「接待餐」等5種典型違紀手段。

只怕看到這些案例,人們很難得出校園餐飲就一定比社會飲食更加安全的結論。尤其是一些學校擺出了一副封閉的、拒絕市場的、靠壟斷支撐的態度,這就更讓人憂慮了。這和基本的市場原理是一樣的:一個不會面臨任何競爭的市場主體,它的表現會是什麼樣,大概也能想得到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學校食堂也不妨擺正自己的定位:自己只是給學生提供餐飲的選項之一,應該在開放的競爭中去贏得學生的青睞,而不是利用學校的部分管理權限,試圖去塑造一個壟斷市場。這侵犯了學生的權利,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彈,而且只怕也會坑了自己:一旦不思進取、弄巧成拙,釀成了更大的問題,這個代價恐怕也是學校難以承受的。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清波

編輯 汪垠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df93131ae00e19cf24119bbf1c09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