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預告
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宏子朗讀音頻
音樂:Shigeo Genda-Xerxes, HWV 40-Largo (''Ombra mai fu'')
歌曲:Juliette Gréco-Sur les quais du vieux Paris
前不久,一位博主分享的「機場一家人」的故事上了熱搜。
故事很簡單:
一家人開開心心出門旅行,結果到登機時才發現孩子證件過期了無法上飛機,孩子媽只好帶著孩子回家;
由於全家人的行李都掛在這個媽媽名下託運,這就導致所有行李都被拉下飛機退回去了,其他人只能孑然一身出遠門,除了身份證,身上啥都沒有。
讓身為旁觀者的博主感到震驚的是,這一家人面對突如其來影響心情的意外,竟沒一個人表現出任何急眼、焦慮、不滿,大家就跟沒事一樣,該回家的回家,該上飛機的上飛機,絲毫不受影響。
這樣一件再普通不過的日常小事,為啥能衝上熱搜,獲得幾十萬點贊?
因為——稀缺。
評論區也出現一條類似這樣的日常小事,同樣獲得了高贊:
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把媽媽專門帶給他的漢堡掉到了地上,本以為會迎來媽媽一通責備,沒想到媽媽只是哈哈一笑,就過去了。
很多人紛紛表示太羨慕了,足見這種「遇事冷靜從容、寬鬆自在」的家庭氛圍是多麼稀罕。
對此,我也是深有體會……
那些「一碰就碎」的父母
我觀察過我十分愛吵架的父母,發現能讓他們吵起來的,都是一些無足輕重的日常小事:
做飯忘記關火;
囤了太多吃的沒吃完壞了;
著急出門辦事,一個要打車,一個偏要坐公交;
……
做飯忘記關火;
囤了太多吃的沒吃完壞了;
著急出門辦事,一個要打車,一個偏要坐公交;
……
可一旦他們吵起來,那感覺就像發生了什麼天大的事、再也過不去的坎兒,互相指責甩鍋,不再去關注事情怎麼解決,只是肆意發泄情緒。
不僅他們之間的相處是這樣,身為孩子的我但凡稍微有些不順從、不配合,他們也會失控、不耐煩。
再遇上「無法登機」「漢堡掉了」這樣的意外,那肯定是當場崩掉,大發脾氣。
喜怒無常,一句正常的話、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都有可能觸到他們的逆鱗,點燃熊熊怒火……
這樣外表強悍的父母,給孩子的直觀感受其實是:他們弱不禁風,擔不住一點事,涵容不下任何人。
一點就炸的背後是一碰就碎,暴怒、無常的背後是恐懼、匱乏。
而且,情緒不穩定不僅只有明晃晃的暴躁易怒,還有暗戳戳的情緒轉嫁。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
一個孩子抄作業,老師直接告訴了孩子的媽媽。為了懲戒兒子,這位媽媽就趁兒子洗澡時拍了兒子的背面裸照,發布到微信朋友圈裡,並寫上:「這次發背面,如果再犯,就發正面裸照。」
既沒跟孩子求證,也沒去了解原因,直接把孩子釘在「恥辱柱」上。
雖然沒有直接跟孩子發脾氣,但這種消極的情緒、刻薄的處理方式,已化為利刃狠狠地扎在孩子身上。
生活中這樣的情緒轉嫁可不少見。
尹建莉老師曾說:「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父母不穩定的情緒,會給孩子的成長之路帶來一連串的負面影響,甚至會造成一生都難以彌合的傷害——
孩子會缺乏安全感,不斷迎合他人;
孩子會做事優柔寡斷,缺乏自信心與決斷能力;
孩子會情緒波動較大且敏感易怒……
孩子會缺乏安全感,不斷迎合他人;
孩子會做事優柔寡斷,缺乏自信心與決斷能力;
孩子會情緒波動較大且敏感易怒……
有情緒很正常
但情緒化不正常
那要是一時間脾氣上來了,還不能發泄了嗎?
當然不是。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喜怒哀樂都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
一個內心健康的成年人,可以發泄情緒,也可以控制情緒,傾訴自身感受,但不會要求別人為自己的情緒買單。
但情緒化的時候,卻是進入到一個被情緒控制的狀態,下意識想要壓抑情緒、逃避責任,表達出來的就會是攻擊責怪他人,要他人擔責。
就拿一家人登機前突發意外,無法出行這件事來舉例。
如果其他上了飛機的家人對那位媽媽橫加指責:
「早幹嘛去了,現在才發現?」
「這當媽的也是,自己孩子的事都照顧不好,連累我們……」
「早幹嘛去了,現在才發現?」
「這當媽的也是,自己孩子的事都照顧不好,連累我們……」
那位媽媽會作何反應?
估計只有兩種,要麼反擊,要麼自責,總之不會有什麼好情緒。
要是那位媽媽被指責後,再去呵斥孩子,更是會造成一系列的親子矛盾。
當然,作為旁觀者時候我們總能看清其中利弊,有時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也難免控制不住情緒,習慣性發泄。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我們小時候,大部分人沒有被教過如何識別情緒。
現在的我們,了解了正常情緒和情緒化的差別,就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去察覺自己的情緒,想辦法把自己從情緒化的泥沼中一點點拉出來,努力減少內耗。
幸福感與什麼有關?
在文章開頭「機場一家人」的故事下面,也有很多高贊評論是:這家人應該挺有錢的。
言外之意:不差錢才能做到這麼隨和無所謂,這事要放到經濟壓力大的家庭肯定炸鍋了。
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類似這種說法:「以前家裡那麼窮,父母忙著搞錢還來不及,哪有功夫照顧兒女的心理、情緒,能把他們養活大都不錯了……」
果真只是因為錢嗎?
《俗女養成記》里,主角陳嘉玲小的時候,她的爸爸經常花時間陪她一起玩,家裡買不起玩具小汽車,爸爸就帶嘉玲玩開汽車的遊戲,滿足她的願望。
圖源:電視劇《俗女養成記》
不僅如此,性格樂觀的陳嘉玲爸爸還幫女兒扛下許多來自其他家庭成員的壓力,給了女兒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童年。
嘉玲一開始也會羨慕有錢的同學家有大大的房子、精美的下午茶,但她得知同學的爸爸經常不著家後,才知道自己的爸爸有多好。
她說:「我只要想到自己的爸爸不再回來了,房間再怎麼大,再怎麼美,也感覺不到一點幸福。」
心理學上,這叫做「安全型依戀」人格,即能從父母那裡獲得充足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是金錢買不來的。
同樣擁有安全型依戀人格的,還有曾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清華男孩龐眾望——2017年744分考上清華,4年後還獲得了直接攻讀清華博士的資格。
雖然龐眾望的父母雙雙患病,家徒四壁,但他卻擁有一個樂觀堅毅的母親。
龐眾望的母親身體殘疾,卻還要承擔起賺錢養家的責任,刺繡刺得滿手都是傷口。
即便如此艱辛,母親也儘量不把生活的壓力傳遞給孩子。
在龐眾望印象里,母親總是笑意盈盈,從未哭過窮,也沒有向孩子抱怨過「你看我付出了多少,你可要好好努力別辜負我」。
母親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也在塑造著龐眾望的人格——
面對任何人,這個大男孩臉上始終掛著和善的微笑,他說自己其實並不算聰明,有時候一道數學題能從白天做到晚上。
但每當遇到困難,他總會想起媽媽說的話來:「你面對什麼,你就要去解決什麼,因為你總是要走下去的。」
記者問他:「你會不會羨慕那些,被父母照顧得生活安逸的同學?」
龐眾望搖了搖頭:「媽媽對我特別好,其實我感覺我比有的孩子還要幸運。」
能給家人、孩子帶來幸福感的東西,金錢僅占很小一部分;
真正影響孩子人生的,是父母的心態。
家人情緒穩定,遇事從容淡定,能欣然面對生活中的苦與樂,才是給孩子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
父母給孩子高品質的愛
絕不是金錢和物質的堆砌
而是精神世界的自由和富足
情緒穩定的父母
是孩子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來源
保持情緒穩定
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
如何做情緒穩定、有鬆弛感的父母?
歡迎加入【28天為愛戒吼】活動
堅持戒吼28天,返還全部報名費
延伸閱讀
作者介紹
阿怪: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育兒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傳播育兒知識。養娃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主播介紹
宏子,「尹建莉父母學堂」特約作者&主播,美國私立高中教師,家庭教育和蒙氏教育愛好者和研習者,家有男娃一枚。堅信育兒即育己,堅持學習最優秀最先進的育兒理念,願意將自己的育兒心得與更多人分享。個人公眾號:「宏子育兒手記(hongziyuershou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