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4日,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中將主任、蔣軍第十四兵團中將司令宋希濂獲得特赦,與杜聿明、王耀武、楊伯濤等人都當了政協文史專員辦公室專員,每月一兩百元工資(最初定的是一百元,沒過多久就漲到二百元),在當時也絕對算得上高薪——不算稿費,每月工資也能買一兩千斤大米,夠四五個人吃一年。
特赦後的宋希濂在1960年能拿到一兩百元工資,讀者可能認為太高了,但這卻是事實,原軍統局總務處少將處長、雲南「游擊總司令部」中將司令沈醉在回憶錄中有詳細記載:「杜聿明宋希濂等回到北京不久,工資由過去的每月一百元提到二百元。他們接到這一通知書時,無不心情激動萬分。」
分到了樓房(第二批特赦的沈醉也分到了),每月拿著二百元工資,宋希濂仍然還有一點遺憾,他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我想把我那十多萬人拉到滇西,萬不得已之時,亦可退到緬甸去,緬甸沒有多大軍事力量,是擋不住我們的。當我向胡宗南說明這個方案的概要後,胡宗南從座位上跳起來拍著我的胳膊,興奮地說:『老宋,這個計劃好極了!好極了!』(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三輯,宋希濂回憶文章)」
宋希濂向胡宗南提出向緬甸進軍計劃的時間是1949年8月11日,從晚八時到第二天凌晨,宋希濂足足跟胡宗南密談了六個小時。
宋希濂當時是川湘鄂黔邊區「最高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兼第十四兵團司令官、第十四編練司令部司令官,手下恰好有十四萬人馬,雖然有些部隊被打殘,還有些空額,但十萬戰鬥部隊還是有的。
十萬美械和半美械有戰爭經驗的部隊,出滇西入緬甸,別說緬甸無力抗拒,就是在當年的整個東南亞,也可以橫著走。
為了保險起見,宋希濂還想把胡宗南拉入伙——當時胡宗南至少有三個兵團的十二個滿編軍。宋希還濂知道,胡宗南還瞞著老蔣,又偷偷搞了幾個軍的部隊,但究竟是幾個軍,宋希濂也不知道。
胡宗南原本是有野心要接老蔣的班,但是小蔣回來後,老胡接班顯然已經沒有可能,於是聽了宋希濂的計劃,也十分興奮地滿口答應:「我出一個軍,你出一個軍,咱們分進合擊,先打通入緬通道,一旦北面戰事不利,咱們就往南攻擊前進——咱們要戰車有戰車,要重炮有重炮,誰要敢攔著,轟開就是了(原文是罵人的)!」
1949年8月24日,宋希濂和胡宗南興沖沖地向老蔣彙報,結果當頭被潑了一盆冷水:「兩廣守不住了,西南不能丟!」
老蔣很不客氣地怒罵胡宗南和宋希濂屬於未戰先怯臨陣脫逃:「守土有責的高級將領,擁有比敵人優勢的兵力,在還沒有和敵人接觸的時候,他心中早就有了一個腹案,就是怎麼樣脫離戰場,從哪一條路逃到那一個偏僻安全的地點,苟全生命……這一次川黔兩地作戰的大多數將領,差不多都是這種心理。」
老蔣專門把宋希濂拎出來訓斥:「以你六個軍至少十萬人的兵力,雖不說完全殲滅來犯的敵人,至少也可以禦敵於四川以外,何至令敵人又長驅直入,抵達重慶的外圍呢?這一次西南軍事的失敗,你應該負最大的責任。」
老蔣劈頭蓋臉一頓訓斥,宋希濂直接懵圈,胡宗南慣會見風使舵,一看宋希濂挨罵,他再也不提向緬甸進軍的事情了。
胡宗南當時有三十萬可戰部隊,宋希濂也有十萬之眾,二人聯手,自然可以碾壓緬泰軍隊,胡宗南拉松套,宋希濂只能自行其是,但是老蔣卻派了一幫特務緊緊盯住,不讓他擅自行動,一旦發現宋希濂有南撤意圖,馬上發電報甚至派兒子小蔣趕到軍中施壓。
據當時的第十四兵團副參謀長陳康黎回憶,1949年10月中旬,正在宋希濂要離開恩施的頭一天,「國防部」新派到邊區綏署任參謀長的陳以忠由重慶飛來恩施傳達老蔣的命令,要宋守住恩施,萬一不行也要在黔、彭一帶依險設防,不能再退。
宋希濂知道自己不是黃埔一期兄長陳賡的對手,所以還是一路狂奔,1949年11月從彭水撤到江口鎮,老蔣乾脆派其長子小蔣直接追到江口,兩人關起門來,密談了好久。事後「綏署」第一處處長夏泉源告訴陳康黎:「大太子奉命不准宋再往後退,一定要在綦江、南川以東地區阻住敵軍的西進。」
陳康黎苦笑:「小蔣給宋希濂的題目難度太大,根本無法辦到!」
宋希濂在回憶錄中也是大倒苦水:「1949年這一年,是我最不幸的一年,也是老蔣完蛋的一年。雖然我那年才42歲,不但兩鬢開始花白,頭髮也脫掉不少,幾乎一切事皆不如意,弄得心力交瘁,意趣索然,所以我在當年石達開被活捉的大渡河被活捉時,是決心一死的。」
宋希濂在《我在西南的掙扎和被殲滅經過》(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輯)中回憶,他南下的腳步,被老蔣父子死死拖住,簡直是如陷泥沼寸步難行:「小蔣之來,不僅沒有使我們產生新的希望,而且更使我們感到失望,老蔣拿不出挽救危機的行動有效辦法,作風仍是老一套,不過是叫我們拚死抵抗,坐以待斃而已!」
雖然蔣家父子處處設絆,但宋希濂南下的決心已定,而且他知道留下來抵抗只有死路一條,於是他在1949年11月23日離開白馬場抵達南川召開緊急會議,那時候他的十萬大軍,已經只剩下了司令部直屬的警衛團、通訊營、工兵營約兩千人,一二二軍丁樹中殘部約三千人,一二四軍顧葆裕殘部一千八百餘人,再加上川湘鄂邊區軍政幹部學校的學生教導總隊三千人,總計還有一萬多可戰之兵。
看著這一萬多人,宋希濂下定了最後的決心:「不管一切,不顧一切,快點走!第一步——西昌,第二步——滇緬邊境騰衝一帶,有家室顧慮的,身體不適長途行軍的,以及不願再往西行的,一律發薪三個月,就地遣散!」
接下來發生的老蔣派特務監聽宋希濂通訊,更是讓宋希濂傷透了心:「這件事成為我對蔣在思想上的一個疙瘩,從此我決心和蔣斷絕關係。」
宋希濂已經決心跟老蔣斷絕關係,但又不想起義,更不肯投誠,那麼他就只有一條路可走了——由滇西入緬甸,自成體系,自立為王。
宋希濂在前面跑,陳賡在後面追,老蔣這時候很搞笑地不幫宋希濂而幫陳賡——他派郭汝瑰來撤宋希濂的後腿了。
您沒看錯,我也沒寫錯,老蔣派來牽制宋希濂的,就是那位我們熟悉的潛伏特工郭汝瑰,此時他已辭去「國防部三廳」廳長職務,被老蔣任命為二十二兵團中將司令兼七十二軍軍長——老蔣不知道郭汝瑰幾天後就要起義,居然派他來收拾宋希濂,實在是昏了大頭。
1949年12月6日,郭汝瑰的先頭團即將追到宋希濂司令部駐紮的牛喜場,嚇得宋希濂爬起來就跑:「郭汝瑰深夜派隊伍來,很可能是奉蔣密令,趁我不備來解決我的,好漢不吃眼前虧,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宋希濂特意看了一下手錶,他從牛喜場往外跑的時間是凌晨三點,這一跑,就撒了鴨子放了羊——全軍在黑夜中一鬨而散,宋希濂由滇西入緬的計劃,也徹底化為了泡影,他本人也在自戕不成(被警衛排長袁定侯阻止)後當了俘虜。
蔣家父子拖住了宋希濂進軍西南由滇入緬的腳步,郭汝瑰驚散了宋希濂最後的殘部,這就在歷史上留下了這樣的懸疑:1949年12月,宋希濂要帶兵由滇西攻入緬甸,而當時緬甸沒有多大軍事力量,是擋不住他們的,如果胡宗南不拉松套,蔣家父子和郭汝瑰不阻撓,結果又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