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帝國的農業大殺器--梯田

2022-01-28   人間閒話

原標題:印加帝國的農業大殺器--梯田

在15世紀和16世紀早期,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的一個小島太陽島(Isla del Sol)被尊為太陽、月亮和印加王朝的誕生地。

在安第斯山脈山脈,梯田隨處可見,一般都是沿著山坡一路蜿蜒。

這些梯田被當地人稱為「andenes」(西班牙語的意思是「平台」),散布在安第斯山脈中部。大約4500年前,古文明就開始修建梯田,開始這項浩大的農業工程,12世紀出現的印加人將其完善。印加人很好的借鑑並改造其他社會的技術、策略和信仰體系。

它們使安第斯社區能夠克服艱難的環境,包括陡峭的山坡、稀薄的土壤、極端和急劇變化的溫度,以及稀少或季節性的降雨。通過人工水池和複雜的灌溉系統,梯田顯著擴大了可耕地的面積。它們還能保持水分,減少土壤侵蝕。並且,多虧石牆能夠白天吸收熱量,晚上釋放熱量,植物才能免受嚴重霜凍。

這使農民能夠種植幾十種不同的作物,包括玉米、土豆、藜麥和古柯。沒有梯田,這些作物可能無法在該地區生存。結果是,糧食總產量大幅度增加。

在印加帝國的鼎盛時期,印加帝國的疆域包括現在的秘魯、玻利維亞西部、厄瓜多西南部、哥倫比亞西南部、阿根廷西北部和智利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在印加帝國的擴張過程中,梯田等尖端農業技術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印加人在占領新領土後,會派熟練的技術人員來擴大耕種用地。

梯田分布在安第斯山脈中部陡峭的山坡上,凡是土力肥沃的好地,都被改造成了梯田,這樣,整個山丘逐漸被開墾出來,平台被剷平,就像樓梯中的樓梯,所有可耕種和灌溉的土地都得到了利用。

新擴張的土地隨後被分割成三部分:一部分屬於印加皇帝;一個出於宗教目的;還有一份給社區。這種農業的組織方法,使印加人能夠獲得巨量的剩餘糧食,在乾旱、洪水、衝突和其他貧瘠時期心裡不慌。

有了梯田灌溉,手裡有了糧食,印加帝國才可以開疆闢土,最終統治了南美洲的大片土地,擁有1200萬人口,並建造了像馬丘比丘(Machu Picchu)這樣宏偉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