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是培育孩子健全的人格,傾聽孩子的心聲

2019-12-19     家美會


如果把父母也看成是一種職業的話,那和其他職業相比,養育一個孩子真的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困難的工作了。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健康、優秀的成長,當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時,當看見孩子在苦苦掙扎時,我們的內心常常會覺得很受傷。

作為父母的我們驚慌失措,不知道怎樣去做才能更好的去幫助孩子,同時讓自己的心裡也變得踏實輕鬆。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本《傾聽,成就孩子健全人格》給出了答案。

本書的作者克勞迪婭·M·戈爾德博士指出,一次短暫的傾聽可以讓情感關係發生巨大的轉變。當父母學會真正的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就有機會幫助孩子和自己渡過難關,從療愈中得到成長,並培養出具有心理彈性、擁有真實自我的下一代。

作者戈爾德博士從事普通兒科和行為兒科學二十多年,一直致力研究問題行為孩子。

讓我們一起進入這本書,共同解決育兒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礙。

01

父母為什麼要學會傾聽

身為父母很多時候我們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必須現在要做些什麼,不然等孩子長大就會來不及。當我們帶著這些想法去管教孩子時,卻發現遇到了種種問題。

作者在書中告誡所有的家長,正是因為父母們沒有試著去理解孩子,才造成了很多養育問題,所以每個父母應該學會傾聽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成長需求,這樣才能養育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

因為傾聽是一種帶著愛意說話的能力,當我們學會了傾聽,就能挖掘出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含義。

我們也會明白孩子那種種看似叛逆的表現,其實只是一種表達方式,傾聽可以重新建立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連接。

一位母親問她5歲的兒子說:「如果媽媽和你一起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有帶水,而你的小書包里,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呢?」

兒子歪著腦袋想了一會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親聽到孩子這句話會有多麼的失望,但她沒有訓斥兒子,而是摸摸兒子的小臉,溫柔的問:「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嗎?」

兒子眨眨眼睛說:「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瞬時母親的心裡充滿深深的感動。

如果媽媽沒有接著傾聽孩子的話,是不是就會誤會孩子呢?所以學會傾聽孩子真的很重要。

那麼具體應該怎樣去做呢?

首先傾聽需要足夠的耐心和細心,需要保持冷靜的能力。

其次要做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感受,正確面對孩子稚嫩的情感,不要隨意給他們貼標籤。

最後要意識到孩子的衝動叛逆都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溝通方式,父母要學會正確對待。

父母要從心中明白年幼的孩子會哭鬧,青春期的孩子會叛逆都是成長中正常的一部分。

得到關心和傾聽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獨立自強;對世界勇於探索,善於與他人合作,即使遭遇挫折也仍然能夠給予別人同情和幫助。

02

孩子叛逆失控行為背後的真相

孩子有一些叛逆或者失控的行為,作為家長不能老是覺得自己受到了孩子的迫害,而是要端正心態,去積極的面對孩子身上出現的所有問題。

當我們有機會用心的去傾聽孩子時,我們會發現叛逆的行為其實是孩子試圖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交流方式。

這種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孩子不被理解的感受。

六歲的麥琪以前是一個乖巧的小女孩,最近卻拒絕自己上床睡覺。媽媽覺得她有點叛逆。她帶女兒在情感諮詢師的幫助下知道了真相。

麥琪有一個經常酗酒的父親,在她剛學會走路時拋棄了麥琪和她的媽媽。他也時常來看望女兒,但他每次出現時總是喝得醉醺醺的,而且說話聲音很大。

諮詢師分析出麥琪拒絕自己上床睡覺,是因為父親帶給她了壓力。於是媽媽在麥琪睡覺前陪伴她,不允許她的父親醉酒的情況來看她,過了一段時間,麥琪可以自己上床睡覺了。

由此可見,孩子其實對於父母之間的情感連接有著強烈的需求。所以當孩子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叛逆行為時,父母應該這樣去做:

對待孩子要進行面對面的管教。

不要把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單獨關進屋子,這樣並不能達到讓孩子好好反思的效果,相反會讓他們的內心產生自己被父母拋棄的感覺。

父母要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在自己怒火攻心的時刻,要想辦法讓自己保持冷靜,比如看看窗外轉移下注意力或者進行深呼吸。

當孩子身上出現叛逆行為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要做到自查,查看一下家庭環境是否對孩子造成了影響。

03

陪伴孩子要做到有效傾聽

親子互動的最佳方式就是傾聽,教養孩子的最佳方法也是要求父母要做到有效傾聽。可見傾聽的重要性。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傾聽呢,作者建議大家用以下方法可以遵循。

首先要做到反覆傾聽。

孩子在成長中遇到挫折時,壓力可能會讓他們曾經發生的問題再次出現。這就要求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反覆傾聽。

傾聽的辦法很簡單,不去和他講道理,努力的表示關愛和安慰,等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再去跟孩子討論一些事情。

新的問題總會不可避免的出現,父母所走的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敏銳的傾聽。

其次是要做到認真傾聽。

書中提到老師傾聽的例子,教師夏洛特陪著四歲的小男孩在一起畫畫。她不時會問小男孩畫的是什麼,用的是什麼顏色的畫筆,會一直和小男孩交流。

就這樣在畫畫的過程中,她和孩子說著話。她用心觀察著孩子的表現,認真傾聽著孩子的談話,同時也提供了全心全意的陪伴。

家長應該像老師傾聽學生一樣,去認真傾聽孩子,因為認真傾聽就是要做到用心觀察,並且與孩子進行互動。

最後要做到合理安排時間傾聽。

現在的生活都是快節奏,大家工作很忙,壓力很大,常常會感到時間緊缺。但即使是這樣,作為父母也應該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

04

父母傾聽孩子的正確姿勢

想要正確的做到傾聽孩子,父母應該具備的正確姿勢是:疏解出自己的悲傷,滿懷希望的去傾聽孩子。

有一位年輕的母親卡羅,找到作者向她傾訴,自己五歲的女兒因為不好好吃飯,導致在他們每天的生活中都充滿了鬥爭。

當作者安慰卡羅:我知道你真的很愛女兒,為女兒操了很多心。聽到這句話的卡羅情緒有點失控,聲音變得沙啞,突然間淚水就洶湧而下。

很多父母因為擔憂害怕,總是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屬品,生怕因為自己做的不好而影響孩子,心情每天都處在自責和擔憂中,無限循環。

作者卻告誡我們,雖然擔心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只有把自己的擔憂、自己的悲傷表達出來,才能夠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個體,才能認識到真我。

其實教養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一個自我療愈的過程。想要更好的傾聽孩子,我們應該讓自己的情緒得到安放,才能更好的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

那麼怎樣才能疏解自己的悲傷呢?

正確的做法是首先要明白缺憾是為人父母的一部分。

其次意識到孩子挑起了自己的情緒時,要找一個安全包容的環境,讓自己的悲傷宣洩出來。

最後要正確面對曾經那些痛苦的記憶。

對於父母和孩子來說,苦苦掙扎是成長中難以避免的一部分。當我們學會了真正的去傾聽,就有機會幫助孩子和自己渡過難關,傾聽孩子也傾聽了自己,在一次次的自我療愈中得到成長,才能培養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當我們成為父母的那一天,我們的肩上就被賦予了教養孩子的職責。學會傾聽,我們才能成就孩子的健全人格。

在摸爬滾打的經驗教訓中,我們終於懂得了只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專注投入的去管教孩子。

讓我們一起努力,做到傾聽孩子也傾聽自己,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有愛、輕鬆快樂的生活環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L7oIG8BMH2_cNUgtS3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