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老師不喜歡我」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自信還是自卑

2019-10-17     家美會

有個周末,女兒很反常的沒睡懶覺,早早跑到我們屋,怯怯地說:

「媽媽,我不想學舞蹈了」。

我猜孩子有心事,果真,詢問之下,女兒神情低落地說:

「舞蹈老師偏心,她總叫依依到前邊做示範,不叫我,我覺得,她不喜歡我!」

孩子的世界,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的多,他們喜歡老師,也更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

捕捉到一絲「風吹草動」,就能上升到「老師不喜歡我了」的高度。

女兒的話,讓我很警覺。

我自己也是從孩子過來的,度過了漫長的學生時期,畢業之初,又做過幾年老師。

老師和孩子之間,伴隨著教與學,一定在無形中建立起評價與被評價的特殊關係。

我很清楚師生雙方良性的評價,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孩子對老師印象如何,老師又怎麼看待孩子,可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精神狀態。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認為,人人都需要歸屬一定的社會團體,需要得到他人的愛與尊重,這種精神需求,和吃飽穿暖一樣重要,它非得被滿足不可,否則,會使我們喪失安全感並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關於老師對孩子看法的問題,真的有必要好好跟孩子談談。

01

老師,真的會偏心嗎?

前段時間,網絡上有一段老師採訪的視頻,培訓機構、初高中等各級各類從教年限不等的10多位老師接受了採訪。

當被問到「對學生你會『偏心』嗎?」,面對這「靈魂的拷問」,老師們的回答也都很真誠。

有的老師表示:「不會偏心,因為偏心學生是能感受到的,這樣會影響課堂氛圍。」

有的老師表示:「也有過偏心,但必須要克服這種心理,因為對孩子最起碼的準則是一視同仁。」

還有老師說:「每個人都有優點,每個人都有缺點。

我可能喜歡某個學生的積極活躍,喜歡某個學生的認真努力,喜歡某個孩子的孝敬懂事,但沒有完全地特別疼愛某個學生。」

……

絕大多數老師,都是因為熱愛教育事業、喜愛孩子或有教育情懷才選擇當老師的。

在「偏心」這件事上,沒有老師會刻意而為之。

但因為教與學的課堂模式的特殊性,很多老師,雖然本意不會去偏心某個孩子,卻會在「無意」中造成「偏心現象」,正如一位男老師所說:

「作為老師,在課堂上最怕冷場,有些學生回答問題在點子上,特別喜歡跟老師互動,老師也更願意跟這些積極的孩子互動。

這在無形中,就會忽略一些其他同學。」

坦誠又扎心。

但總結起來,只有一點,那就是——絕大多數老師都是抱著一視同仁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

而無形中造成老師「偏心」的,不是孩子的某種特質,而是孩子們的表現。

當我們明白這一點,也把老師內心的想法傳達給孩子,「老師不會不喜歡我吧」,這種擔憂,就會成為一種可操作的、能激勵孩子好好表現的動力。

02

鼓勵孩子,搞好和老師的關係

我曾看過一項研究: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因素中,85%取決於人際關係,而知識、技術、經驗等因素僅占了15%。

良好順暢的師生關係,不僅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的資源,更是能幫孩子緩解心理上的壓力,帶給他們信心和勇氣,對孩子以後進入職場和社會,也有幫助。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孩子每天大多數時間都是和老師共度的,聰明的父母,都會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並鼓勵孩子維護師生關係的和諧。

那麼,怎麼樣讓老師「喜歡」上自己呢?

美國教授布吉林等人,提出了一條在人際交往中成為受歡迎的人的「三A」法則,這條法則,對孩子社交一樣適用。

第一個A (Accept):接受對方。


老師雖然代表著權威,但和孩子並不是對立的。

家長和孩子,能放下對老師的戒備心理,坦誠的看待老師這一身份,是對老師最好的接受。

比如,孩子能意識到老師也是個平常人,他們也有正常人都有的喜怒哀樂和個性喜好,當老師不能周全到每個孩子的需求時,孩子能做到不戴著有色眼鏡去衡量老師,必要時,還能心平氣和地跟老師溝通。

第二個A(Appreciate):重視對方。

作為師長,老師每天傳道受業解惑,教孩子們知識,滋養孩子的心靈。

老師們教書育人的付出,是一份無法量化的勞動,飽含著感情和奉獻。

孩子真心尊重並重視老師的勞動和付出,這是一種雙向的愛和感情的流通。

也是教孩子學會感恩,更是孩子求學時代,最珍貴的一段回憶。

第三個A(Admire):讚美對方。

人和人之間的氣場,很微妙,當孩子真心感激並讚美老師時,老師會從內心感覺到,也會把尊重和讚美反饋給孩子。

這是師生關係中最好的潤滑劑。

人際關係,總是動態發展的。

當一個孩子一心向上,善良禮貌,做事得體時,即使開始不被老師重視,在慢慢相處中,也會改變老師的看法。


03

人際交往,貴在贏得尊重

很多孩子在衡量自己和老師的關係時,判斷都難免不準確。

當老師的行為「突破」孩子的期待時,孩子內心會失落,會認為老師不好或老師不喜歡自己。

更極端一點的孩子,會處處按老師的喜好標準,去「塑造」自己。

就像開頭的舞蹈班事件,女兒在懷疑老師對她不喜歡後,十分沉淪,她還認真地跟我探討過:

「媽媽,世界上有沒有十全十美的人?

我真想做個十全十美的人,讓許多人都喜歡我。」

孩子虔誠地想和老師、想和全世界交好的願望,讓人覺得可愛又可憐。

可很多時候,錯不在老師,而在於孩子太過「敏感」。

這時,我們除了及時找老師了解情況,幫助孩子做好心理疏導,還有必要告訴孩子:

「對待老師一時看似『 不友好』的態度,不要太敏感,有時候,老師只是提出問題,希望你能改正,並不會否定你這個人。」

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無論是老師,還是孩子。

如果一時不能贏得老師的喜歡,就教孩子低下頭走正確的路。

一個不驕不躁,不亢不卑的孩子,即使一時被偏見禁錮,也總能在時間的幫助下,走出偏見,贏得尊重。

04

孩子的社交質量,來源於父母的愛

相信除了成績,恐怕沒有比孩子在學校的狀態更讓父母們擔心的了。

怎麼預見一個孩子未來跟老師或同學的關係呢?


美國心理學家Mitch Prinstein曾有個5分鐘預測法。

他們請媽媽用5分鐘時間介紹自己的孩子。

當媽媽們評價自己的孩子,使用的詞彙大部分是溫暖、喜悅或充滿自豪時,可以預測,這個孩子的人際交往不會差。

當媽媽談論自己孩子時,充滿抱怨貶低和負能量時,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受歡迎的程度就較低。

看上去,這種預測法很「玄」,可它的依據卻是:

當一個孩子從父母那裡,學會了如何表達愛,接收愛,感知愛,孩子就能學會讓「愛」傳遞和流動,社交也會更好。

一個人,被接納,才能接納更多。

被擁抱,才能敞開胸懷,去擁抱世界。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缺愛的孩子,也難以建立較好的人際關係。

人生起步之初,想要孩子自信、樂觀、大方地去贏得老師、同伴的好感,父母就一定要在情感上,多接納孩子,多給予孩子關心和愛。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一個能接納不同,尊重老師,團結同伴,創造自己獨特的社交網和關係網的孩子,是很了不起的,而這種能力和性格,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當一個孩子,懷疑老師不喜歡自己時,千萬不要忽略這個問題,父母們一定要抓住機會,提前給孩子上上一節社交課。

因為,這是培養孩子社交能力,最好的切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K4a3m0BMH2_cNUgdJT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