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征討乃顏:2萬「漢軍」充當主力,擊敗6萬蒙古騎兵

2024-01-20     掌柜講歷史

原標題:忽必烈征討乃顏:2萬「漢軍」充當主力,擊敗6萬蒙古騎兵

1287年,地點撒兒都魯,72歲的忽必烈御駕親征,以「漢軍」為主力,與6萬蒙古騎兵進行對決。「漢軍」以步兵當中路,騎兵兩翼夾擊的戰術,擊退了蒙古兵。夜晚,李庭率兵突襲蒙古營帳,乃顏潰逃,不久被活捉並處死。

1259年,四川傳來急報,大汗蒙哥陣亡沙場。起初,忽必烈還繼續南下攻打武昌,試圖奪取城池後再北上。得知弟弟阿里不哥在漠北草原匯聚各路諸侯時,忽必烈與賈似道簽署「協定」,然後回到駐地開平,與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的位置。

1260年,忽必烈、阿里不哥相繼自稱大汗,然後開始長達五年的廝殺。忽必烈搞定阿里不哥後,再次集中兵力南下,攻打襄陽。1268年,漠北、西域方面再次傳來急報,窩闊台家族的海都起兵,攻入漠北。1276年,元軍攻克臨安,暫時放鬆對南宋朝廷的追擊,主力調去跟海都交戰。

海都是個狠人,忽必烈短期內無法搞定,漠北、西域的局勢很糟糕。此時,鎮守遼東的乃顏召集6萬兵馬,號稱10萬,響應海都。如此,元朝的西面、北面、東北面相繼告急,忽必烈面臨的壓力很大。

乃顏,成吉思汗幼弟鐵木格斡赤斤的後裔,是「東道諸王」之首。1217年,成吉思汗準備西征,讓鐵木格斡赤斤管理漠北事務,看守祖宗的家業,這是「幼子守灶」的一種規定。後來,蒙哥大汗南下攻打宋朝,也是讓年小的同袍弟弟阿里不哥鎮守漠北。

成吉思汗分封時,鐵木格斡赤斤得到數千戶民眾,後不斷擴充勢力,成為「東道諸王」之首,麾下兵馬眾多。1246年,鐵木格斡赤斤率兵東進,與貴由爭奪大汗的位置。貴由繼位後,處死鐵木格斡赤斤,但其家族絲毫不受影響。

鐵木格斡赤斤一脈傳到乃顏的時候,其家族力量相當強大,跟忽必烈之間的矛盾也相當尖銳。原因很簡單,忽必烈推行「漢法」,遼東一度由東京行省管理,這就跟奉行「草原政策」的乃顏有了矛盾。後來,忽必烈撤掉東京行省,但乃顏還是不安心。

為了維持元朝的穩定,忽必烈只能推行「漢法」,強化朝廷對地方的管理,否則元朝將很快陷入「分封制」所帶來的混亂中。忽必烈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熟讀史書,對西周、西漢、西晉的歷史頗有了解,一旦讓諸侯王勢力壯大,一場混戰不可避免。

1287年,乃顏在遼東起兵,麾下兵馬6萬,號稱10萬。《元史》記載:「宗王乃顏叛,塔不台、金家奴來拒戰,眾號十萬,帝親麾諸軍圍之。」忽必烈此時已經72歲了,但還是要御駕親征,否則一旦前方戰敗,海都又再次東征,元朝很可能就此崩潰。為行文方便,乃顏部稱蒙古兵,忽必烈部稱元軍,或「漢軍」。

此次出征,忽必烈本想率蒙古騎兵出戰,但麾下大將伯顏勸他不要這麼做,因為蒙古騎兵之間都是「熟人」,不好打仗。忽必烈麾下的蒙古籍將領,跟乃顏比較熟,且還很嚮往「草原政策」,確實不宜出征。

伯顏推薦「漢軍」名將李庭,讓他率領「漢軍」追隨皇帝親征,並充當此次作戰的主力,忽必烈採納了他的建議。元朝的「漢軍」並不一定是漢族,主要成員是北方的漢族、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戰鬥力很強。此次出征,「漢軍」人數約2萬,漢化的女真人李庭是主帥。

1287年,忽必烈離開燕京(大都),征討乃顏,3000「探馬赤軍」為先鋒。忽必烈、伯顏、李庭則率「漢軍」主力跟上。元軍抵達撒兒都魯時,與蒙古主力發生遭遇戰。此時,蒙古騎兵約6萬人,以「漢軍」為主力的元軍才2萬出頭,兵力對比懸殊。

忽必烈乘坐「象輿」指揮戰鬥,親臨一線。忽必烈此舉,除了鼓舞元軍士氣,還想以大汗的氣場震懾蒙古軍,讓他們知難而退,不要跟乃顏一意孤行。蒙古兵絲毫不給面子,他們集中攻打「象輿」,以密集箭雨射擊,忽必烈只能下輿乘馬。

蒙古騎兵衝殺而來,忽必烈讓「漢軍」步兵列陣迎戰,以密集箭雨還擊,不讓蒙古兵靠近陣前。接下來,李庭率騎兵從兩翼發起進攻,襲擾蒙古軍陣,塔不台、金家奴認為元軍可能會有埋伏,便下令撤軍。史載:「俟敵列陣,百弩齊發,乃不復出」,蒙古兵回到大營。

夜晚,李庭率十幾人手持火器,突襲蒙古大營,蒙古兵以為是元軍主力殺來,頓時亂成一團,紛紛潰散。史載:「乃引壯士十人,持火器,夜入其陣,一發,果自相殺,潰散。」10人就可以擊敗6萬兵馬?只能說蒙古兵無心作戰,乃顏不得人心,遲早會戰敗。

接著,李庭上奏忽必烈,說只要2萬「漢軍」,就可以生擒乃顏。史載:「若得漢軍二萬,從臣便宜用之,乃顏可擒也。」忽必烈沒有答應,而是讓李庭與玉昔帖木兒一起行動。玉昔帖木兒,蒙古名將,所部長期在西北作戰,跟遼東的蒙古兵不是很熟,故而調來作戰。

李庭、玉昔帖木兒一起追擊,在呼倫貝爾草原與乃顏決戰。「漢軍」以步兵排列方陣迎戰,元軍騎兵兩側夾擊。一番廝殺後,乃顏戰敗被俘虜,忽必烈用氈毯將乃顏包裹起來,反覆拖曳拋甩而死。

乃顏死後,餘部繼續抵抗,直到1292年。為了強化對遼東的管理,忽必烈設立遼陽行省,東北與中原的聯繫越來越密切。

參考書目:《元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95d8e7e70abc6c18084c8f79f8ae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