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烏衝突一周年的到來,不少學者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有媒體人表示,俄烏衝突打出「後西方」時代。
此話怎講?
一戰後直到冷戰結束,以及「後冷戰」時代,美西方都在主導世界事務。但俄烏衝突改變了這樣的情況。
在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遭遇能源危機與通貨膨脹,而美國卻趁火打劫,向歐洲出售高價能源並通過各類法案,以釜底抽薪方式損害歐洲利益,引發歐洲廣泛不滿。
隨著戰事的深入,時間線的拉長,很多西方國家也開始「轉向」,就連法國總統馬克龍承認,全球南方國家正在迅速對西方失去信心。
另外,對於俄烏衝突,世界上130多個國家保持著中立姿態,不願摻和到其中,現在則呼籲停戰和談。
這一切都在說明,多元化世界格局來了。
作為頗有實力的新生力量,中國倡導合作共贏,也發布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
文件共有12個要點,包括:尊重各國主權、摒棄冷戰思維、停火止戰、啟動和談、解決人道危機、保護平民和戰俘、維護核電站安全、減少戰略風險、保障糧食外運、停止單邊制裁、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動戰後重建。
總體來看,該文件除了闡述中方在俄烏衝突中的一貫立場,還對推動雙方握手言和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文件中提到了「摒棄冷戰思維以及停止單邊制裁」,毋庸置疑,這明顯是說給美西方聽的。畢竟哪怕是俄烏都有意和談,美國及其盟友仍對俄羅斯實施單邊制裁,即使俄烏停火止戰,衝突的隱患仍在。
同時,俄烏戰事的持續對西方國家來說並非益事。
歐洲社會深受影響,不同國家基於本國利益和地緣政治因素,一方面對待俄烏兩國的態度不同,另一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顯露出厭戰情緒。
進入新的一年,英國基層行業罷工示威不斷。有示威者認為,面對經濟頹勢,政府應該將財政開支多用於公共服務部門的需求。和英國人相比,丹麥人對於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所產生的厭煩情緒更加強烈。
法國前總統奧朗德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如果歐洲大陸的厭戰情緒上升,會影響歐洲領導人對烏克蘭的支持態度。
而另一邊,看看白俄羅斯總統的對華國事訪問議題,交流的重點包括政治、經濟、農業、人文、科技、投資、環境保護、人道主義合作等等,深化各領域合作。
其中也包括討論如何解決烏克蘭危機,但只是一小部分。要是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你們去糾纏吧,我們要向前走了。」
並且,隨著今年慕安會的開展,來自全球南方國家的代表們提出了無意捲入衝突、希望尋求自身和平發展的訴求。而眼下也就剩西方在原地踏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