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溶咖啡逆襲:瑞幸之後,這個咖啡品牌也火了

2019-12-20     字母榜


導語:只有速溶咖啡,才能滿足消費者「隨時隨地、隨心所欲」的消費。

文 | 王雪琦

編輯 | 林文龍

最近,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靖捷喝咖啡的量比以前多了至少一半。今年雙十一,他搶購了咖啡機,這是第五台。出開了家,他喝的更多,上班路上用小程序在公司樓下咖啡館下單,直接拿到會議室喝。在外開會,時常掏出餓了麼點一杯。出差去偏遠的地方,沒有咖啡館,就帶著冷萃速溶咖啡,隨時沖一杯。


靖捷

「我突然意識到,不是因為我對咖啡越來越上癮,而是咖啡消費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可以做到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在第二屆阿里巴巴ONE商業大會現場,靖捷如是說。

而「隨時隨地、隨心所欲」消費咖啡背後,是一場速溶咖啡的逆襲。

2018年以來,中國咖啡消費市場開始廣受關注。星巴克執行長凱文·詹森曾在2018年5月宣布,星巴克要在2022年之前,在中國大陸開6000家門店。

世界咖啡組織曾經列出過全球傳統咖啡消費市場,包括美國、加拿大、歐盟和日本等地區,中國並不在列。但與此同時,中國咖啡市場的增速卻跑贏了全球大盤,2017年,中國咖啡消費市場增速15%,同一年,全球咖啡市場增速僅2%。

增長數據令人驚喜的同時,也不乏明星案例。2019年5月,咖啡品牌瑞幸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此時,距離瑞幸開第一家線下咖啡店開業還不到18個月,這也刷新了中國公司美國上市的最快紀錄。

在這一輪的咖啡風口中,現磨咖啡是關注的焦點。更早進入中國市場的速溶咖啡,表現反而有些低迷。2015年2月,雀巢在東莞銷毀了近400噸的未過期咖啡,官方表示此舉是為了保持產品新鮮度,銷毀庫存。在當時,這被解讀為速溶咖啡行業增速放緩的標誌。

2019年初,上海咖越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王振東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也表示,過去幾年,中國咖啡行業保持著15%-17%的增速,但速溶咖啡的增速已經陷入停滯,只有1%-3%。

回顧歷史,世界範圍內出現過兩次咖啡消費熱潮,一次是20世紀60年代,速溶咖啡在商店貨架的廣泛出售帶動了第一波消費熱潮。到了70年代,以星巴克為代表的連鎖咖啡店興起,帶動了第二次消費熱潮。

而在中國,咖啡消費的發展滯後了一個時代。

1989年,雀巢在中國推出速溶咖啡。十年後,星巴克才在北京的國貿商場開了第一家門店。

中國既不是咖啡生產大國,也不是咖啡出口大國。對中國市場來說,咖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舶來品。這也意味著,咖啡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始終和西式生活方式的發展緊密相連。

進入中國後,雀巢一度被稱為改變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外國品牌。雀巢在中國的第一次大規模數字營銷,也以「活出敢性」為主題,並邀請韓寒出演廣告片。

每一種生活方式內部必然有鄙視鏈,速溶咖啡正處於咖啡鄙視鏈的最低端。

知名主持人陳魯豫曾經在其自傳《心相約》中記述過一個關於咖啡的細節。1994年,魯豫還在央視工作,一天,跟一個咖啡愛好者交流,也熱愛咖啡的魯豫說,「咖啡嘛,我只喝麥氏或雀巢」,卻遭來對方的「白眼」,「你竟然喝速溶咖啡。告訴你,要想喝真正的咖啡,就得買咖啡豆,現磨,現泡。我最喜歡的品牌是Starbucks」,這位咖啡愛好者說道。

《心相約》出版於2003年,在這本書里,田菲第一次知道星巴克,當時她還在讀初中,可是家鄉的小城並沒有星巴克的門店。直到外出讀大學,田菲才喝了自己的第一杯星巴克,30多元的摩卡星冰樂。

星巴克把現磨咖啡帶入中國的同時,也帶來其創始人舒爾茨一直主張的「第三空間」,一個以咖啡為媒介,為人們提供聚會場所,具備公共性的空間。

峰瑞資本執行董事黃海曾撰文表示,中國消費者光顧咖啡館有較強的社交成分。

創業大潮高漲時,北京的一些咖啡店中,常常能見到侃侃而談的創業者們。如今的網際網路大佬也曾在此駐足,翠宮飯店一樓的豹王咖啡廳就曾是幾位大佬的據點。雷軍做天使投資人時,就經常在此會客,也是在這裡,雷軍說服黃江吉加入小米創始團隊。

黃海還在文章中表示,此前中國市場咖啡館數量的增長不代表咖啡日常消費的爆發,瑞幸的外賣形態,才是咖啡日常消費崛起的證明。

不同於星巴克打造第三空間的「大店模式」,瑞幸更多採取「小店模式」,很多門店並不設桌椅,消費者線上下單後,取完貨即走。與此同時,瑞幸早期提供了大量的補貼,補貼後一杯咖啡的價格常常在10元左右。

但就算已經開了3000多家門店,瑞幸依然無法覆蓋全部的咖啡消費場景,這也是現磨咖啡的天然局限。

事實上,市場真正的份額大頭仍然屬於速溶咖啡。峰瑞資本總結多家研究機構的數據發現,現磨咖啡在中國咖啡市場只占15%-20%的份額,速溶咖啡市場則占到65%-70%。

速溶咖啡的市場潛力在2019年的雙十一也得到了驗證。咖啡品牌三頓半在天貓單店的銷售額超過千萬,超越雀巢,成為天貓咖啡品類全球品牌第一名。而三頓半銷量最好的一款產品,正是速溶咖啡。

三頓半創始人吳駿曾經在傳媒和廣告領域深耕多年,2008年,他離開北京,回到長沙跟朋友們開了一家「92號咖啡館」。2015年,吳駿推出新的咖啡品牌「三頓半」,三頓半推出了三代產品,第一代的掛耳咖啡,第二代的冷萃濾泡咖啡,第三代的小罐速溶咖啡,也就是後來的明星產品。

接受字母榜等媒體採訪時,吳駿表示三頓半跟傳統速溶咖啡的不同之處在於,通過無損風味萃煉系統,讓速溶咖啡的味道更接近現磨咖啡。他還透露,三頓半每年都處於盈利狀態。

三頓半的價格也比傳統速溶咖啡略貴,傳統速溶一袋的價錢在1元左右,三頓半一罐的價格則在5元左右,但價格仍然大幅低於現磨咖啡。

吳駿認為,咖啡館的咖啡價位較高,通常需要30元左右,而傳統速溶咖啡的品質又難以滿足年輕人的要求,三頓半的核心策略是為消費者提供大眾化、日常化的解決方案。

瑞幸的招股說明書中曾指出,中國人每年人均咖啡消費量只有6-7杯。由此可見,喝咖啡還遠沒有成為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現磨咖啡的發展再迅速,消費者教育的漫長工程,還是離不開更容易下沉滲透的速溶咖啡。某種程度來說,速溶咖啡的發展壁壘更低。吳駿坦言,三頓半在冷萃還原咖啡粉的技術上擁有領先優勢,但大的食品行業沒有絕對壁壘的技術。

可以想見,三頓半的成功一定會吸引更多的人力和資本湧入精品速溶咖啡市場,給速溶咖啡市場帶來新的增長點。

而曾經屬於現磨咖啡的某種優越感,也早已湮滅在大街小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各色咖啡館中。

工作後,田菲可以輕鬆負擔一杯星巴克的價錢,但她卻很少再買星巴克,因為她發現,自己遲鈍的味覺,根本分辨不出星巴克、瑞幸、三頓半們的差別。當咖啡重新變為提神工具,性價比成了唯一的選擇標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cVZJW8BMH2_cNUgcaX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