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3種行為,可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2022-07-07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這13種行為,可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溫暖朗讀音頻

音樂:Herbie Hancock-Alone and I

歌曲:問題總部&金其禾-Song about Soul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 牛媽彭小蹦(ID:pengxiaobeng)

「信號解讀」——當孩子樣樣都要和你對著干,那說明他想要有更多的權力,這種權力往往是指他自己對生活的一種掌控感。

比如,自己決定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而現實生活中,可能受到了桎梏,讓他感到很不舒服。

其本質是由於孩子長大了,父母還沒有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還停留在原地,孩子沒有得到更多應有的權力。

孩子不會立馬就釋放這些信號,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壓制」之後,孩子才會去反抗。

「應對方法」——出現這樣的情況,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退出戰鬥,不要和孩子對著干,多聽聽孩子的想法,比如我曾經讓一位媽媽試著這樣對青春期兒子說:

「媽媽之前一直讓你待人有禮貌,熱情打招呼,本意是希望你能有好的人際關係,但後來媽媽發現,你和老師相處很熱情很有禮貌,這說明是媽媽多慮了,媽媽為自己的不信任道歉,今後不管你怎麼做,我不會再做任何要求了,因為我相信,不管你怎麼做,你肯定有自己的考量。」

孩子一開始會觀望,望著望著就好了。

「信號解讀」——當孩子行為倒退,他在向父母爭取更多的愛和關注。

出現這樣的信號,往往是因為孩子受到「愛的威脅」,比如媽媽和孩子有了短暫的分離,媽媽離開後,孩子可能不哭不鬧,一直忍著直到媽媽回來,各種作各種矯情各種無理取鬧,是因為孩子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彌補一下媽媽離開後的感受,用索取更多的愛來填補媽媽離開後的失落感受。

類似的情況,還有家裡出現老二後,老大發現,那個什麼也不會的老二得到了父母更多的照顧,所以就會模仿,示弱,以此獲得更多關注。

「應對方法」——試著和孩子共情,並引導孩子試著用正確的方式和父母連接。

比如:「媽媽知道你想讓媽媽多陪你,媽媽也想多陪你呢!你慢慢吃,我就在這陪你,不著急。吃完了媽媽還陪你一起玩跳高高的遊戲。但是明天媽媽得上班哦,下班後還是這樣陪著你!」

「信號解讀」——孩子呈現出這樣的語氣,不要只當童言童語,或許,真的因為哪一次事情,讓孩子「傷心」了,要趁機解開那個心結。

「應對方法」——聽孩子說,比如「寶貝剛才說大人說話不算話,媽媽想聽你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呢」孩子很可能就會說出內心的「不愉快」,如果真的是說到沒做到,道歉就好了。

「信號解讀」——這是青春期非常常見的一幕,父母認為孩子不溝通,孩子認為父母不懂自己,「說了也沒用」。孩子在求「理解」和「認可」。

當孩子呈現出這樣的狀態,說明孩子感到溝通受阻,父母應該少說多聽,讓孩子重新有表達自己的想法。

青春期期間,作為父母多聽少說,才能對孩子有影響力,如果動不動就提一堆建議,那麼孩子會覺得自己說的話,父母根本沒聽進去,沒有尊重自己。

「應對方法」——少說,多聽,保持積極傾聽不是不說話,而是表達我們的信任和興趣。

比如:「你說的這個,我很有興趣」「你再多說一點,我想多聽你說說」「很有意思的樣子,你繼續」……

都不知道孩子怎麼想的,就開講道理,是很無用的。孩子說不定比你懂的還多,可你一講道理,就算你的功勞了,那孩子肯定不幹了,沒價值感了呀。

「信號解讀」——上圖的孩子還願意表達「說了也沒用」,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不再想說任何話了。因為上圖的孩子,可能得到的回應是:「怎麼沒用了,叫你說又不說,我們還要怎麼對你?看,說了不但沒用,還得挨批。

「應對方法」——沉默、拒絕溝通,說明親子之間的信任關係已經透支嚴重。要完全換一個思路,重新和孩子連接。

這個時候,對父母的挑戰比較大,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肯定不是一下就能調整自己的,最好是可以找到專業的人員支持,解開親子之間的隔閡。

「信號解讀」——孩子做不好事情頻繁發脾氣,急躁,不要只怪孩子脾氣隨了誰,這其實是「自卑感」累積的一個徵兆。

「自卑感」是一種人人都有的感受,當自信心比較充足時,我們是可以忍受暫時的不夠好,但是自卑累積到一定程度,復原能力就會低,就容易陷入在自卑情緒中出不來,所以情緒就會波動起伏大、暴躁。

「應對方法」——第一步還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不要因為害怕孩子生氣就輕易放棄,隨他去。父母一定不能不管不顧,而是積極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幫助孩子一點一滴,通過戰勝困難的方式,走出困境,從「做成了某件事」中獲得能量感。

「信號解讀」——當孩子吹牛、撒謊、找藉口頻繁,那多是孩子的無奈之舉。孩子通過自己的經驗審時度勢,才決定撒謊。一般來說,是孩子無法應對父母的過度懲罰。

「應對方法」——允許孩子犯錯,更要給孩子去試錯、承擔責任、承擔後果的機會。

「信號解讀」——這或許是普遍的痛,但大多數孩子的行為是很難達到父母的節奏,尤其是現代社會城市父母的快節奏生活。

孩子出現這樣的信號,是指明顯比平時更磨蹭、拖拉,比如寫作業拖延半小時以上才開始寫,那大機率是不願意去做這件事。

「應對方法」——多去聽孩子的困難,對一半小學生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學不會」「太難了」「作業太多了」,還有一個很重要,「在學校不開心」。所以,要去找到拖延的原因,然後再去幫助孩子。

「信號解讀」——夢境是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反應,當孩子出現睡眠問題,頻繁夢到妖魔鬼怪,說明孩子白天的心理壓力大、精神緊張。

「應對方法」——旁敲側擊,看看孩子在學校、家裡的壓力,必要時可以求助專業的人員,可以更快速找到方向。根據經驗,通常孩子的壓力來自老師和同學,老師的批評和否定,同學的孤立等。

「信號解讀」——說明孩子出現了社交困難(注意,我說的是頻繁送東西給別人)。可能孩子在討好,或者被迫。

「應對方法」——不要帶著急切和責備的口吻,聽孩子說說,送給了誰,有什麼感覺和收穫,找到孩子的原因和動機,再決定是否需要引導孩子。

「信號解讀」——所謂沉迷,不是說接觸網絡就叫沉迷,多數孩子都喜歡電游,判斷沉迷的重要標準是,孩子會因此而躲避、逃避現實的生活,比如現實中的學習和社交、現實生活中的娛樂生活。

出現這樣的問題,通常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了信心,找不到成就感,所以才會轉移到虛擬世界,用輕鬆的方式獲得成就感。

「應對方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幫助孩子在現實中獲得滿足感。

如果孩子真的沉迷網絡,逃避現實,父母會非常難,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一些放棄自己的趨勢,如果親子關係良好,會比較容易,但這個很少見,多數孩子走到這個階段,親子關係也陷入冰點。如果親子關係也不好,建議求助專業人員的協助。

「信號解讀」——社交挫折。社交上的困難,比學業還重要。孩子或許被孤立,或者被欺凌。

千萬不要認為「為什麼不孤立別人,一定是孩子自己的錯」。不要忽視了孩子的求助信號!

「應對方法」——社交挫折,不一定是因為交朋友的方法,或者朋友不友好,最根本的還是要關注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

在群體中,孩子對自我的判斷很大程度影響他的社交能力,當然,總是讓孩子受挫折的環境也是不利的。

「信號解讀」——自卑感累積的信號。

應對方法」——當孩子總是選擇放棄,不要著急上火暴躁指責,這樣只會加重孩子的自卑感。

和孩子的能力、態度都沒太多關係,孩子也急切想做好,越是著急越是做不好。所以,最重要的是幫孩子搭建腳手架,讓孩子能感受到自己一點點向上爬的能量。

千萬不要把「求救」信號

當成是無理取鬧

那是一個寶貴的修正機會

歡迎您來7天好媽媽成長營

只需19.9元

給您一套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輕鬆應對各種育兒場景

成就孩子,幸福自己

作者介紹

牛媽彭小蹦,兩個孩子的媽媽,阿德勒學派心理諮詢師,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家校社共育專業理事,出版育兒漫畫集《成長,不慌張》入選全國家庭類親子閱讀書目。微信公眾號:牛媽彭小蹦,ID:pengxiaobeng

主播介紹

溫暖,尹建莉父母學堂主播,願用溫暖的聲音來傳遞愛的能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6595199b03114542fb7f2e78b6d2c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