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巨頭們忙著互掐,氫能車也要來「分蛋糕」了?

2023-12-14     VISTA看天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鋅財經(ID:xincaijing)

原標題 | 電車們還在掐架,氫能車就要來了?

作者 | 路世明

編輯 | 大風

純電只是過渡,氫能才是未來!這兩天,一則消息的發布,又讓氫能汽車火了。

近日,據央視新聞報道,《共建中國氫能高速行動倡議》在12月1日中國燃料電池汽車大會上發布。該倡議旨在加快構建以京津冀、上海、廣東、鄭州和河北五城示範群為基礎的氫能高速網絡建設。這五個城市示範群共有41個城市,目標是建立一個聯通五大示範城市群的氫能高速網絡。

來源:中國燃料電池汽車大會

在汽車圈,關於氫能和純電的路線之爭由來已久。

理論上,相比純電,氫能的優勢極為明顯,無論是對環境的污染,還是效率等各方面,都遠勝於純電。可在成本、運輸、補給以及最重要的安全等問題面前,似乎純電又是最佳的選擇。

這些困難並沒有阻攔住車企們對氫能車的追求腳步,能夠看到,氫能在商用車領域已經得到了落地應用,具備良好的經濟性。此外國內的長城、長安、吉利等一眾車企,也在加速氫能乘用車的研發,並且已經推出了一些產品。

當然,相比入局氫能賽道更早的日本、韓國車企,現代和豐田的氫能技術顯然更加發達,這也意味著我國氫能乘用車還有較大提升空間,自主車企仍需加快步伐、奮力追趕。

01

國內玩家不少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各國都制定了碳中和目標,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在交通方向上,近年來大力推動的純電車,其實並非實現碳中和的最佳方法。一個事實是,在電動車的生產過程中,其原材料所產生的污染並不亞於傳統燃油車。

除了純電,作為一種清潔、高效、可再生的能源利用方式,氫燃料電池汽車近兩年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如果單從理論上來看,氫能源汽車的確要比電動車更先進,其具有無污染、可再生、高效率三大優勢,更符合碳中和的目標。

也正是因為這一核心原因,近兩三年來,我國氫能產業發展能夠得以提速,不少車企也紛紛參與了進來。

或許在這些車企看來,誰突破了氫能源汽車的技術堡壘,誰就能主宰下一個時代。

據統計,截至今年11月底,全國累計生產燃料電池汽車5261輛,同比增長35%。而在產業生態方面,我國目前有62家企業具備燃料電池汽車整車的生產能力,公告的車型超過了700個。當然這一數據中所更多的是商用車領域,而非乘用車。

其實國內做氫能乘用車的車企並不少,其中長城汽車是國內最早布局氫能領域的整車企業之一。

早在2016年,長城汽車就已經開始布局氫能產業,在氫能領域已具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到兩年前,長城汽車曾在氫能戰略全球發布會上,宣布採取「商乘並舉」模式,通過場景探索帶動技術及產業發展,加速產品落地。

在乘用車領域,長城也宣布將在2021年推出全球首款C級氫燃料電池SUV。可惜的是,此後在商用車領域長城汽車不斷公布新動作,產品亦按規划進行,但在乘用車領域,那款C級氫燃料電池SUV遲遲未落地。

長城之外,長安於去年年末帶來了國內首款量產氫燃料電池轎車。據悉,深藍SL03氫電版,是國內首款量產氫燃料電池轎車,百公里氫能耗只需0.65kg,實現1kg氫氣發電20.5度,做到3分鐘超快補能。

不過亮眼的數據之外,深藍SL03氫電版高達69.99萬的價格也極為「驚人」。

圖:深藍SL03氫電版

氫能目前的利用方式主要有燃料電池和氫內燃機兩種,後者具有低成本的顯著優勢,是一個重要的技術方向。作為國內的老牌車企之一,吉利在這一方向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今年年中,吉利汽車動力研究院官方曾宣布,經過兩輪探索和開發,將自研的2.0L直噴增壓氫內燃機熱效率提升至46.11%,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事實上,除了長城、長安、吉利,包括東風、廣汽等車企,近兩年都在氫能乘用車領域,陸續都公布氫燃料電池車相關進展。這些車企的入局,使得我國在燃料電池核心技術、系統集成及關鍵部件、材料上取得了一定的產業化突破。

雖然值得鼓勵,但眾車企只是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國內車在氫能車方面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與日韓車企仍然存在差距。

02

豐田現代領先

進入21世紀後,全球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發展逐漸成熟,車企們也不斷推出相關產品,首當其衝的是日本車企。

2014年,豐田首款量產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上市,這款車以「快衝3分鐘、續航600公里、只排水不排碳、零下30攝氏度暢行無阻、避難野營時可作為移動應急發電站對外供電」等劃時代概念,被媒體稱為一款將「氫能社會」照進現實的車。

豐田在2014年推出Mirai時,燃料電池系統的成本非常高。在申請補貼後,Mirai在日本的市場價格約為500萬日元。為此,豐田近年來把降低成本當成研發的主要方向,目標是降低到現有成本的一半。

此外,到2025年,其設定的目標是將其減小到1/4,並將續航範圍從650km增加到850km。

圖:第二代豐田Mirai

其次是韓國的現代汽車,現代汽車在氫能源領域的動作始於1998年。這一年,基於對氫能產業前景的前瞻性研判,現代汽車設立了專業研發機構,致力於氫燃料電池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僅僅兩年後,也就是2000年,現代便開發出首款氫燃料電池車,再到2013年,現代汽車推出ix35 Fuel Cell,成為全球首款量產氫燃料電池車。

2018年,現代又推出了氫電動汽車模型「NEXO」「NEXO」的韓國銷量從2018年的727輛增加到2019年的4,194輛,數量一點也不多。但近年來,在韓國政府的支持下,增長卻非常顯著。

據全球新興能源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發布統計顯示,今年1-7月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登記量突破1萬輛,現代汽車銷量位居第一。

從市場份額來看,得益於今年1月推出的「NEXO」表現強勁,現代汽車以51.2%的份額位居第一,其次是豐田(40.1%)、本田(1.6%)。

圖:現代NEXO

起步早、技術積澱豐富,是豐田和現代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核心優勢,也造就了它們在氫燃料電池汽車乘用化領域,不可撼動的領先地位。與這兩家車企相比,我國車企在氫燃料電池汽車乘用化進程方面落後了不止一個級別。

當然,從大的層面來看,政策的細化、產業的完善、技術的提升,都是造成差距的原因。

滯後是事實,但也無需妄自菲薄。我國計劃在2030年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100萬輛的規模,如今還有六七年的時間,只要車企們不斷優化和進步,相信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必將迎來厚積薄發的那一天。

03

商用車成主角

優勢極大,且有人做,但從整個汽車市場來看,氫能汽車仍然極為「小眾」。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於氫能汽車難以實現規模成長。

氫能車的成本不僅包含整車的成本,更為重要的是能源補充的成本。無論是制氫成本、還是加氫站等補能產業鏈,目前都在發展的初期緩慢爬坡。

比如制氫方面,目前主要的來源是並不環保的化石燃料獲取。據中國氫能聯盟數據,氫氣的製備來源煤炭占據64%,工業副產來源為21%,最綠色的電解方式僅占1%。

其次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目前國內補能的加氫站數量極少。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國內累計建成加氫站剛超過110座,對於依賴氫能補充的車輛來說,補能端的規模化發展是氫能車快速發展的前提之一,相較於遍布國內各地的加油站和充電樁,加氫站的數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其實無論是制氫、儲氫、用氫,都不是什麼無法逾越的障礙,只要有大量的經濟和政策支持,這些都可以解決。

氫能真正的核心問題,實際上在於安全。

氫能源本身可以看做是一個個移動的炸彈,是極其危險的能源來源。試想一下,一個個散落在社會各個角落的氫能源車,比如在地下車庫,一旦發生泄漏,濃度達到4%-10%,整個車庫遇到明火就直接爆炸。

僅此一個原因,就註定了氫能乘用車在消費類領域,很難通過「大力出奇蹟」的思維得到大範圍應用。

雖然在乘用車領域難以施展,但氫能源在商用車領域卻大有可為,比如重卡、巴士等車型。

原因並不複雜,因為商用車車身尺寸較大,不用擔心車內空間的占用問題,而且加氫速度快、補能時間短,對於商用車來講能明顯提高運輸效率。

除此之外,由於商用車的運營路線較為固定,根據其路線相應設計加氫站,就能夠更好地實現及時補能。

就拿現代的氫能源車來說,也是以重卡為主。至於我國,氫能在交通車輛領域的重點也是重型商用車,尤其是重型卡車。

在上險量方面,根據中汽協的統計數據,2022年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廠上險量位居前三的分別是北汽福田、宇通客車和佛山飛馳。

從這些車企品牌可以看出,它們無一例外都是以商用車為主。從具體的商用車車型結構來看,也主要為重卡與客車。

由此來看,氫燃料電池車在未來一段時間將依然以商用車市場為主。至於乘用車領域,能做的似乎只有「等待」。等待技術的突破,等待市場東風的到來。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氫能社會」照進現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2ce26fe338deb80b5fc3561986c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