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客家經濟諺語

2019-07-25     陸河熱線網

客家地區有關經濟生活的諺語,直接來自民間,前人是把它當作經濟生活的指導思想來奉行的,因而它就可以使我們從中看到前人在經濟生活方面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說,這些諺語有其史料價值,可為我們在對前人進行歷史的回顧時提供一些片斷

自力更生諺語:靠天不如靠人,靠人先要靠己;好子不貪爺田地,好女不貪嫁時衣;靠人糧滿倉,靠天空米缸。

重農輕商思想諺語:生意錢眼前錢,耕田錢萬萬年(意思是做生意賺來的錢是不長久的)。在舊社會春節期間,常有乞丐們手擎一枝綠葉濃蔭的榕樹枝,用紅繩串好一串串的銅錢,分散縛在榕樹枝上,穿村過戶,每到一戶門口,就一面用手一上一下地搖著名為「搖錢樹」的榕樹枝,一面有節奏地和著「搖錢樹」上啷啷作響的碰撞聲唱著:「錢樹到你家,買田又買馬;錢樹到你屋,買田做大屋」。

上舉民謠中的買馬買田做大屋都與重視農耕有關,通過農耕才能過上安穩大平的日子,當然,重農是對的,但不應輕商和抑商。文革期間,鼓吹「以糧為綱」是非常錯誤的,把農民害得很苦,應引為教訓。應該指出的是,在封建制度下的重農,和我們今天所說的「以農業為基礎」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前者重農的目的,是在鞏固封建統治下的小農經濟為其統治的社會基礎,以防止商品經濟衝散它的統治權;後者的「以農業為基礎」,是為發展社會主義工商業和其它各項建設事業提供保證和市場。在封建統治時期,官僚地主和富商,也確定是按照乞丐所唱《搖錢樹歌》中的「買田又買馬,買田做大屋」的「祝詞」去做的。他們有了錢,就先買田,把農民捆縛在自己的土地上進行敲骨吸髓;剝削來的錢就用來做屋,以滿足其在住的方面的享受。總之他們從不願把錢轉化為產業資本,這正是我國封建社會竟能存在那麼長久的重大原因之一。

抨擊貪官污吏諺語:「衙門錢,一陣煙,一世做官三世冤。官清馬瘦,官貪民窮;死人不知扛棺苦,貪官不知百姓窮;閻王不嫌鬼瘦,貪官不顧民窮。」

譏諷拜金主義諺語:「無錢三斤狗,有錢三叔公。這裡有個傳說,說很久很久以前,某村有個年老輩份高的人,按傳統的尊老規矩,全村絕大部分人都應該稱他為三叔公。但由於窮,身瘦如柴,人們不僅不稱他為三叔公,反稱他為『三斤狗』。不久,他早年遠出海外謀生的兒子,突然攜帶珠光寶氣的妻子和兒女回到家中,用洋皮箱裝運的行李,至少有20擔,其子媳各提已經包裝好的貴重禮物和紅包,去一一拜見全村父老,以謝多年來照顧其父之恩。『三斤狗』就是在這樣的一夜之間,村中人皆改稱其為『三叔公』」。同類型的諺語還有,如:「有錢30為尊長,無錢80也閒情;貧居鬧市無人知,富在深山有遠親。」

勤勞致富思想諺語:「早起三朝當一工,早起三年當一冬;若要光景好,天天起得早,不怕事難,只怕手懶;學懶三日,學勤三年。」

提倡節儉諺語:「不同人家賽過年,只同人家賽種田;寧將有日當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近河莫要枉使水,近山莫要枉燒柴。」

實行積蓄和計劃開支諺語:「要富足,先積蓄;吃唔窮,著唔窮,麼劃麼算一生窮;會划算,錢糧不斷;細水流,吃穿不愁;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客家人是有節儉的傳統的,這裡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上京考試的書生,途中每餐吃飯,都不買菜,只用家中帶來的鹹蛋來下飯,鹹蛋的蛋白蛋黃吃完了,剩餘的蛋殼還捨不得丟,還是用它下飯,即每下一口飯就先用舌頭舔一下蛋殼裡面的鹹味來刺激食慾,而且還吃得津津有味,而不為其所苦。但有一天,因在船上用膳時,河面起風,他賴以下飯的鹹蛋殼被一陣大風刮到河裡去了,他還很很惋惜地即景呤詩云:『風吹雞蛋殼,財去人安樂。』」

重視學手藝諺語:「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男人百藝好隨身; 男人無一藝,出門無處去。」

貧富對比諺語:「富人有錢能買命,窮人無藥可醫貧;富人過年,窮人過難。」 上舉資料充分說明,人們求富思想的層次,是等次分明的,窮人想的是日求三餐,夜求一宿;中等人家想的是要求富,蒸酒磨豆腐;富人所想的是要更富,開行開當鋪。

(來源: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9SjMWwB8g2yegNDqym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