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源出河洛的客家文脈

2019-07-22     陸河熱線網

中原人往南遷徙的時候,臉朝南方,心向北方。

一路走,一路哭,身後有許多不忍撇下的東西。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南宋詩人陸遊雖然是紹興人,但他的這句詩卻代表了當時南遷者的心態。

在戰亂中向南走,是無奈的;到了南方,連擺放的祖宗牌位都朝著北方,是執著的。所以客家文化始終固守著傳統的中原文化。客家人向南走,既是人口大遷徙,也是文化大遷徙,是負荷沉重的文化之旅。

2003年10月,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在鄭州召開,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客家人歡聚一堂。河南衛視進行了實況轉播。洛陽人看到那些暢敘親情、聯誼招商、載歌載舞的鏡頭,難免有些羨慕。當時就有人說:「這等好事,咋就讓鄭州給包攬了呢?咱洛陽咋不承辦懇親大會呢?」

原來,承辦這樣的盛會,需要提前進行準備,得履行一定的手續,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申辦方必須與客家文化有淵源,或是客家人的祖居地,或是客家人的聚居地。第二就是得有承辦盛會的經濟實力。不用說,鄭州具備這樣的條件,洛陽也具備。

1971年9月28日,世界各地的49個客屬社團的250名代表,在香港聚會並決定:將這次聚會定為「世界客屬第一屆懇親大會」,並決定此後每隔兩年,在世界各地有關城市輪流召開一次這樣的大會。至2002年,亞、美、非三大洲的10個國家和地區共有13個城市先後舉辦了十七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鄭州也想舉辦這樣的盛會,並擬好了辦會宗旨「聯誼、尋根、合作、發展」,旨在聯絡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敘親情,搞合作,共同發展。2001年11月,河南省僑聯帶著鄭州市申辦團,奔赴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參加了正在那裡舉行的世界客屬第十七屆懇親大會。

申報成功了。次年鄭州舉辦了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吸引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名客家人參與。與會的多是官員和企業家,還有來自國內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地的客家人,對宣傳鄭州、招商引資和文化交流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如果撇開狹隘的地方觀念來看這件事情,在鄭州舉行這樣的懇親大會也挺合適,因為歷史上洛陽人向南遷徙的固然很多,但畢竟是整個中原人南遷的數目更大,客家人心繫中原,懷念故土,並不分是洛陽還是鄭州,他們是我們共同的親人。洛陽這幾年舉辦的「關林國際朝聖大典」以及周口市承辦的「中華姓氏文化節」,都是聯誼客家人的最佳方式——親戚來往走動,中原處處有根!

心繫中原,文脈不斷,這是客家人的心路歷程。

這裡有一個鏡頭,說來有趣:客家人在「卡拉OK」的時候,總愛唱《故鄉的雲》,這首歌的原唱是費翔,他的嗓音配上歌詞所營造的漂泊蒼涼的意境,很能代表客家遊子的心情;而中原人回贈的是一首《把根留住》,不管歌詞內容妥帖與否,表達的是與客家人親近的願望。

中原人和客家人,就這樣心靈相通,手牽手沿著時光隧道走來,不舍不棄。最可貴的是,客家人無論怎樣顛沛流離,無論走到哪裡、身在何方,都會把中原文化隨身攜帶,這是他們的必備行囊。

客家人保留著中原文化「尊師重教」的傳統。現僅以廣東梅州為例。1925年,周恩來來到此地後,看到學堂比比皆是,密度竟然大於天津、上海等大城市,而且都是新式學堂,就連連讚嘆梅州教育先進,稱其為「文化之鄉」。

梅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居住著很多客家人。其周邊十幾個縣都是客家人的地盤。清代的王之正概括梅州風俗時說:「士喜讀書,多舌耕,雖窮困不肯輟業。」這裡的私塾和書院遍地都是,在歷代的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者眾多。

今日梅州依然書香襲人,一村一校,全境有六七百個村落,就有六七百所學校,這真是令人驚嘆!其學校的數量不但在全國絕無僅有,就是與歐美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

梅州教育發達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環境使然。這裡山多田少,糧食不夠吃,男子必須出外謀生。而學習謀生技能,必先知書識字。第二個原因是文化傳統使然。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多為門戶清高之士,讀書為貴的觀念代代因襲,因此走到哪兒都愛辦學堂,甚至連祠堂都用來辦學。崇文尚學和尊師重教的民風,使客家英才輩出,清代以前梅州考中進士者有67人,擁有翰林16名。

客家人還固守著傳統文化中的倫理觀念,強調尊老愛幼,特別提倡孝道。具體到一個家族,其所有成員都必須知道祖宗來自何方,進祠堂或者路過祠堂,不能有半點褻瀆祖宗的言行。所以客家最莊嚴的地方,就是這些交代祖宗來歷的場所,其次才是家族成員長幼尊卑的排序,再次是小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原則。這些倫理觀念逐漸被客家人推廣到社會,用於協調人際關係。

客家人還固守著道德自治原則。這本是儒生的精神家園,孔子主張「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重視公利並壓抑私慾。這也是客家人一貫遵循的原則,所以他們在遠走海外、發家致富之後,都樂意捐錢捐物扶助貧困和興資辦學。這種善舉一直延續到今天,客家子弟為內地捐建了不少希望小學。

客家人的團隊意識很強,個體必須服從整體,必要的時候,個體需要犧牲生命來保全整體。凡遇外敵來侵,客家人均能奮起抗擊,一致對外。這是河洛先民勇敢頑強和講求合作的精神、氣質激勵著客家人。這種精神、氣質的直接產物,就是客家人義無反顧的革命精神。客家人為了求得整體的出路,或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甘灑熱血,敢冒風險。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影響中國革命進程的決策人物,有許多是客家人。洪秀全所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其將領幾乎全是客家人。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辛亥革命,除他本人是客家人的後裔外,其主要助手也是客家人,如廖仲愷、宋慶齡等。

客家人在太平天國運動中的表現,刻畫出客家人對清王朝集體叛逆的群像,他們在這場革命運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太平天國運動的發起者和領袖洪秀全,是地道的客家人,他的祖上可以從廣東花縣、潮州追溯到福建的泉州,再輾轉追溯到春秋時期的鄭國,也就是河南新鄭。其他如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等都是客家人。太平天國入主天京(南京)之後,所封的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也都是客家人。他們都是太平天國運動中重要的軍事將領。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時,在組織和宣傳發動階段,有無數客家人踴躍參與,他們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在軍事鬥爭中擔當了重要角色,作出了巨大犧牲。尤其是在革命缺少經費的關鍵時刻,許多客家實業派人士慷慨解囊,無私捐資,為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儘管客家文化固守著河洛文化的基本要素,但在不斷的遷徙過程中,難免受當地關山河流的局限和當地民俗的浸染,吸收了許多當地文化,最終形成以河洛文化或者說傳統文化為主幹,以其他類型文化為枝葉的客家文化。

「情願在外討飯吃,不願在家掌灶爐」。客家男子年齡稍長,就會有出門創業的念頭。他們認為留守家園是沒有出息的,出門創業雖然艱難,但有發展的機會。這種敢於冒險進取的精神,也來自河洛先民的拓荒勇氣和敢於拼搏的血性。客家人屬於漢族,而漢族又屬於蒙古人種,蒙古人種是游牧民族、馬背上的勇者,本乃強者之血統。所以客家人血脈里蘊含著冒險、粗獷、耐勞、剛強的品性。

社會學家認為,看一個民系的特點與個性,要先看其婦女群體的德行。客家婦女個個都是勞動能手,她們不但下田幹活,回到家裡還要帶孩子、做家務,任勞任怨。為了維護家庭的穩定,她們甘願作出犧牲。不僅如此,與中原婦女比起來,她們還多出一種「勇挑重擔」的美德,很多事情不用男人出頭,她們敢於大包大攬,昂首出門去,頂起半邊天。

客家人注重道德修養,這也與傳統文化有關。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極其注重道德體系的構建。社會學家還認為,要看一個民系的道德自治水平,只要看看其少年群體就可以了。一要看少年往人前一站,猥瑣不猥瑣;二要看少年愛不愛讀書,如果少年在場面上不卑不亢,又喜歡讀書,好了,這個民系就是有希望的。客家人的下一代,從小就「立志」,既長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既是傳統文化育人的衡器和標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點。有人說:客家文化的這些內容,咋看著似曾相識呀?原因就在於客家文化源自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母文化」,客家文化是「子文化」,兩者血緣相近,脈絡清晰,不可分割。

客家人每次離別中原之際,都是中原文明被戰火毀滅之時,但由於客家人的南遷,把中原文明的種子保留了下來,他們成了中原文明的維繫者和守護者,成為漢民族的「活化石」。接著他們又把中原文明的種子撒播到南方的蠻荒之地,促進了南方的發展和繁榮,並融合了當地的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正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發展和壯大的過程——客家人,功莫大焉!

(來源:洛陽晚報 記者:孫欽良 李燕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_DWGWwBmyVoG_1Zrtu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