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困苦、科研艱辛,張益唐在美國成名後回中國,成北大客座教授

2020-05-22   教育思享

原標題:留學困苦、科研艱辛,張益唐在美國成名後回中國,成北大客座教授

他出生於上海,1978年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獲學士學位;

4年後,師從著名數學家、北京大學潘承彪教授攻讀碩士學位;

之後出國,1992年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獲博士學位。

如此高的學歷,若是回國, 那個年代極有可能會有一份不錯的工作。然而,他卻沒有回國,而是選擇留在了美國。

他就是著名數學家張益唐。

1985年,張益唐獲得了碩士學位,出國留學後,長達7年的時間才拿到了博士學位,而這期間倒不是張益唐不夠優秀,而是他 畢業後既沒有發表論文,也沒得到導師的推薦信,因此想要在美國找一份基本的學術類工作難於上天。

而這就註定,留在美國的張益唐,學術道路將十分坎坷。自拿到博士學位後,長達7年的漂泊生活,他曾經做過快餐店收銀員、中餐外賣員、汽車旅館零工等,名副其實的打零工; 既無固定工作,也無穩定收入,時常窮得身無分文;曾經還借住在朋友家的地下室,落魄的讓人難以相信,若無超出常人的毅力,恐怕很難堅持下去。算是驗證了中國一句俗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別人都說一定過得很苦,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沒覺得有什麼苦的, 因為那時候還是單身,對生活也沒有什麼要求,總不會餓死吧。」張益唐自我調侃說道。

然而,如此一位擁有留學背景的博士,在那個年代,要是放在中國,那境況或許會有所不同,但是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追求的生活。張益唐也許不願意就這麼回到中國。

不過,若是張益唐的故事發生在中國, 必然會引起是否浪費人才的一番爭論,網友們也不會眼睜睜看著浪費人才,可是似乎在美國卻成為了習以為常的事情。而曾任北大數學系主任的著名數學家丁石孫「非常看重張益唐」,並「力邀他回北大」,但張益唐最終還是沒回來。

在多年遠離學校下,張益唐於1999年,迎來了轉機。他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回到了學校, 在一所綜合性公立大學——美國新罕布夏大學做助理教授、講師。雖然可能薪水不高,但是這一變化,將張益唐重新拉回了學術圈內。

之後,張益唐在新罕布夏大學數學系任教十餘年,終於在數論領域做出了突破性的成果。

2013年5月前後,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的一個弱化形式。而且 在《數學年刊》發表《質數間的有界間隔》,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對質數間隙都小於7000萬,從而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數論重大難題上取得重要突破。

至此,張益唐的人生再一次轉折, 因該項數學成果,震動國際數論學界,獲得了不少獎項。世界著名期刊《自然》在網上以「突破性消息」為標題通報了這一重要成果。

隨後,張益唐受邀在2014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作壓軸大會報告,一般這樣的報告只有45分鐘,可是張益唐卻獲得一小時的受邀報告(invited lecture)。 2016年,張益唐被聘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算是苦盡甘來。2018年,張益唐擔任山東大學潘承洞數學研究所所長,也以美籍身份接受北京大學的聘請,成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或許,張益唐的經歷是許多留學生在國外搞學術的一個縮影, 成功並不容易,甚至可以說是艱辛萬分,他是幸運卻必然地做出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