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著李安和威爾·史密斯去看了電影《雙子殺手》,看完之後最大的感覺是,好像看了一部假科幻片。
看過李安電影的人都知道,他最擅長的既不是動作也不是科幻,而是通過一層一層地遞進,用細膩的鏡頭語言和畫面,把電影中的人性剝開揉碎給人看。
無論是《斷北山》還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都在用他擅長的方法,將觀眾拖到電影故事的情境之中,仿佛自己身臨其境一般,和電影里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一同共發一場夢,以至電影結束仍久久不願意醒來。
圖片來自: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電影《雙子殺手》中,雖然這樣的情境不多,但畫面的美感和柔軟,依然能將他和其他科幻動作片導演區別開來。印象最深的是男女主角乘快艇逃亡的鏡頭,明明是被人追殺,但李安仍用了一個高空長鏡頭,緩緩讓快艇在海面上劃出了漂亮的弧線。在電影美麗意境的背後,男主角亨利遇到的謎團也一層一層地被剝開。
科幻的外殼,家庭的內核
主角亨利 是一名「為國效力」的職業殺手,他的專業技術一流,心理素質過硬,總是能夠出色地完成任務。但是沒有人知道他25年來一直飽受折磨,夜不成寐。在一次執行任務時,他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提出了申請退休的請求,卻不想被好友告之殺錯了人。隨著這條線索,亨利開啟了追殺、逃亡、揭秘一條龍的遊戲困難模式,直到他遇到了三十年前那個年輕的自己小克。這是《雙子殺手》最表面的故事線。
講真,這種「穿越時空和自己相遇」、 「自己殺自己」的老梗,在好萊塢的電影中並不新鮮。加上前面有諸如《環形殺手》、《月球》、《前目的地》等一大批珠玉在前的好片子,所以《雙子殺手》在故事性上完全不足以撐起觀眾對這部電影的期待。但是也不要太失望,因為剝開其科幻的外衣,看到它家庭的內核,就會豁然開朗。
當女主角問亨利除了蜜蜂之外,還害怕什麼的時候,亨利 說的是「溺水」。其實他對於溺水的恐懼是源於童年時父親曾用野蠻地方式教他游泳,害得他差點溺斃。所以亨利 對於溺水的恐懼,實則是他對父親的恐懼。
亨利有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父親在他5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他和母親,而母親又經常打他。年輕的亨利選擇了用參軍的方式逃離原生家庭,並且在軍隊中結識了朋友,找到自己的價值,從此開啟他被當作殺人機器的25年服役生涯。但這其間,他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內心便再也沒有一刻安寧,最放鬆的時候只是在他將要扣下扳機的瞬間。他不敢跟任何人親近,跟別說是建立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組織家庭養育孩子。本以為一生就此度過,直到他遇到了小克 。
當亨利 看到那個從天而降的年輕30歲的自己時,第一反應不是將其擊斃解除危險,而是內心裡泛濫起一片父親的慈愛。他想在解開自己謎團的同時,也幫助小克學會遵從內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而不是聽憑他人的擺布。這是父親對於孩子與生俱來的責任感。
控制與缺席都不是真正的父愛
一個女人變成母親,中間積攢著十月懷胎一年哺乳的情份,但是父親卻沒有這樣親密的機會跟孩子培養感情,一個男人意識到自己變成了一個父親,就是從他看到孩子的那一刻起。
因為一直生活在自己原生家庭父親缺席的陰影里,所以亨利不想結婚生孩子,他覺得自己無法勝任一個父親的責任。但有意思的是,小在從小被克雷·魏瑞斯精心培養長大,一起打獵,一塊訓練,克雷·魏瑞斯像一個真正的父親那樣,給予了小克無微不至的陪伴和引導。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像每一個父親愛兒子那樣的愛你」。可事實證明,如果父親一味壓抑孩子的天性,那麼一個盡職陪伴兒子的爸爸,並不會比缺席的父親更好,因為那是按照他自己的意願,把孩子訓練成他自己想要的樣子。
技術、習慣、甚至性格都可以後天塑造,但良知卻不能。亨利先天的基因,依然是小克痛苦的來源。
我覺得電影真正好看的是最後的那十幾分鐘,亨利通過小克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他希望小克可以不要再走自己的老路,而是像普通人那樣成為丈夫和父親;他為小克準備了新的身份,讓他成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某一個人的」複製品「;他送小克去上大學,並試圖幫助小克選專業,那個狀態跟任何一個普通的老父親並無二樣,就是那種很想把自己人生經驗一骨腦兒教給兒子,並希望他以此人生順遂,少走彎路的老父親。可結果正如小克所說,即便是那些彎路,也想自己去走。因為即便亨利是給了他生命,但自己的人生還是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走。
值得一提的是,威爾·史密斯也許不是亨利這個角色唯一的人選,但是今年正好也是51歲的他和65歲李安一樣,還有一個」父親「的身份,所以他們的合作又賦予了角色更深層次的情感。
無論是《當幸福來敲門》中的慈愛父親,還是《我是傳奇》中的孤膽英雄,肯定從來沒有人看到過一個像瓊瑤女主角那樣,對著鏡頭睜著眼睛,靜靜掉眼淚的威爾·史密斯。
這便是電影中李安獨有的,東方式情感的處理方式吧。
再糟糕的原生家庭也能夠被修復
「原生家庭」是近些年來在親子育兒領域出現頻率非常高的熱詞,「原生家庭」原本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簡而言之是指導孩子與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但自從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提出,「一個人成年後的生活方式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且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的觀點時,「原生家庭」似乎就成為了許多成年人逃避失敗的藉口——「因為我的原生家庭太糟糕了,所以我現在一事無成都是父母害的。」
事實上,世界上並沒有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相反一些原生家庭不夠好的人,一樣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
心理學家曾指出,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原罪,就好的方式是與父母達成和解。但是」與父母和解「說說容易,實際操作卻很難。很多人即使想和解,也苦於沒有具體的方法。其實想要與父母和解,接納自己的原生家庭,最好的方式就回到過去,讓成年後日漸強大的自己逐一去面對曾經的傷害,再將那些傷害一一化解。
可惜是我們普通人沒有辦法像亨利一樣,能夠重遇30年前的自己,並完成自我的救贖,開啟新的人生。但是我們又比亨利幸運,因為我們可以結婚生子,通過成為父母,把自己父母30年前所有的酸甜苦辣都經歷一遍。正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心「,角色的轉換能讓我們逐漸包容自己的原生家庭。
看電影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讓我遇到30年前的自己,我會對自己說什麼?大概還是坐苦口婆心勸自己早睡早起,鍛鍊身體,堅持良好作息,或者鼓勵打氣增加自信的老生常談,而這些不就是我每天會對孩子說的話嗎?
30年前,我跟現在的兒子差不多大,正如當年我的父母一樣,現在我盡力把自己認為好的對的東西教給兒子,但是他未必會聽,可能還會覺得媽媽好煩。我們這才發現,曾經怨恨的,自己原生家庭里父母沒做到的事,等我們有了孩子也未必能夠做到;而我們父母做的好的,我們有了孩子也未必能做好。所以還有什麼理由,把生活中所有不如意的髒水都潑到原生家庭上去呢?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一個人只有完成了心理上的」弒父「、」弒母「,才能擁有真正獨立的人格。這一點影片與之呼應的就是小克要殺養父克雷的情節。
最終是亨利把開槍射殺克雷的任務從小克手裡攬過來,為的就是要一個不再雙手沾血的自己。這不僅是亨利幫助小克完成心理上的切割,也完成了他對自己的救贖,從此父親便不再是自己的夢魘。
如果自己的原生家庭很糟糕,那麼孩子就是上天給我們重新再來一次的機會,撫養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我們慢慢修復原生家庭,治癒自己內心小孩子的過程。
所以,父母也好,孩子也罷,你遇到的每個人都是為你而來,只不過父母是帶給你生命,而孩子則幫你完成與自己的和解。
這是2019年發布的第87篇原創推送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電影愛好者,專注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兒童心理。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微信公眾號:陳妍媽媽(ID:chenyanmama0514)歡迎關注,討論育兒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