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歷史。從服飾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嬗變。
漢服不但是一件衣裳, 而是包括衣、冠、髮式、面飾、鞋、飾物等共同組合的整體的禮儀系統。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褒衣寬袖、系帶隱扣, 講究天人合一,以其平淡自然、柔美流暢、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氣質, 展現柔靜安逸、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 體現中國人平和自然、與世無爭、寬厚仁愛的人生境界。
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 即「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 以華夏利益文化為中心, 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格氣質, 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 可以說是中國「禮儀之邦」的體現, 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文化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早在黃帝時代就已有, 定型於周朝, 傳承於秦朝。在歷史的傳承和發展中, 漢服是一個比較獨立的服飾體系, 也形成了比較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 並形成了比較鮮明的特色, 與我國其他民族的服飾有著很大區別。
商朝時期, 冠服開始初步形成, 服裝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分別為上衣和下裙;上衣的袖口比較窄, 而且沒有扣子, 在腰部兩側會有很寬的腰帶;下裙遮住膝蓋。
周朝時期, 漢服基本定型。周朝末年, 多國並存, 每個國家受到風土人情、百家學說影響, 服飾空前豐富。另一方面,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其短衫、長褲、靴子等費非常有特色的胡服, 給漢服的發展添加了新的元素。
秦漢時期的漢服得到了一定的傳承。承前朝的影響, 仍以袍為典型, 分為曲裾和直裾, 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朝男女日常生活中服飾形制相差不大, 都是大襟窄袖, 不同的是男子腰間系革帶, 女子腰間系絲帶。秦漢時期, 陰陽五行思想亦滲透進了服飾里。
秦始皇帝規定男服服飾的大禮服上衣下裳, 黑色為高級官員的著裝顏色, 三品官員以上為綠袍, 庶人著白袍。又, 規定嬪妃穿著應漂亮華麗、盡顯皇家風範漢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襲秦制, 主要有袍、直身的單衣、襦裙 (短衣裙) 。
魏晉時期, 服飾制度在秦漢的基礎上發展, 南北朝時期的服飾與之前也有了相當大的不同。此時期, 八王之亂帶來了五胡亂華, 北方少數民族入駐中原。隨後, 北朝先後建立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與之對應, 南朝有宋齊梁陳。因此, 這個時期漢服最大的特點就是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服飾以寬鬆舒適為主, 男子用巾爆頭, 好佩戴假鬢, 袖口肥大, 不受束縛。魏晉時期的漢服, 不管男女, 都以大袖為主, 盡顯飄逸風流。
唐朝漢服最為獨特, 分為法服和常服。法服為傳統的禮服、冠冕衣裳, 是等級的象徵, 不同場合不同地位的人, 會著不同的衣服出現。唐朝服飾形制大致可分為四類: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半壁坦領、圓領袍。齊胸襦裙是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這個時期裙子的裙腰束得很高, 很多都在胸以上, 古代稱之為高腰襦裙, 現在我們稱其為齊胸襦裙。眾所周知, 唐朝以胖為美。此類裙子不挑身材、不論胖瘦, 各類人群都可穿出飄逸如仙的視感, 再配上華麗的配飾, 仿佛就是畫中走出的美麗仕女。
齊腰襦裙是襦裙的一類, 不論男女均可穿。因為裙腰與腰部齊平, 故名曰「齊腰襦裙」。此類漢服上襦可分為交領或對襟, 交領是衣服領口呈Y字形, 系帶在右側;對襟是衣服左右更一條系帶, 兩條系帶可打結在身前, 故而齊腰襦裙又可分為交領齊腰襦裙和對襟齊腰襦裙。齊腰襦裙很顯身材, 特別是腰部纖細的人穿其會別有一番韻味。
半臂坦領, 又稱U領, 因其領口形狀像U而得名。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的一種段外衣。由於胡文化在唐代的廣泛流行, 使得唐代女性穿小袖成為一種時尚。此類漢服上身效果非常好, 尤其凸顯腰身, 能讓女子看起來高挑纖細, 在隋唐時期深受女宮宮女的喜愛, 在唐朝流傳更廣, 從公眾傳至民間, 亦得到普通家庭女子的青睞。
圓領袍袖口較為細窄, 樣式簡單、穿著舒適, 顯得著其裝的人幹練利落、英姿颯爽。圓領袍歷史非常悠久, 在商朝就有記載, 但它最受歡迎的時候是在隋唐。在隋唐時期,對外開放程度較高, 當朝也不有更為繁瑣的男女著裝之分, 故而男女皆可穿圓領袍。
相比於其他各朝, 宋朝漢服較偏向古樸、簡約, 承襲了唐朝的圓領袍, 但宋朝也有了自己朝代漢服的獨特之處, 如在圓領袍基礎上加了褙子。除此之外, 宋制漢服符合漢服的基本形制, 如交領右衽、中縫、繩系、平面裁剪等。
元朝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 它不像清朝要求人們剃髮易服, 再南宋滅亡之後, 蒙古皇帝採用了漢服, 並且與本族加以融合。
明朝的服飾制度尤其嚴格, 何等階層穿何種款式、顏色都有明確規定, 不可僭越。明朝時期, 上承宋制漢服以及蒙古服飾的影響, 明朝婦女服裝款式非常複雜多樣, 有襦裙、襖裙、半臂、大袖衫、紗衫、披風、雲肩等, 明制漢服不挑身材。漢服發展到明朝, 大大影響了周邊國家的服飾穿著, 如15-16世紀同時期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或地區。尤其是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就吸取了很多漢服的元素。
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大力推行滿族髮型和滿族服裝,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髮易服」,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