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硬核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傾其全部在托舉

2019-10-18     爸媽精讀

​都說母愛如水,父愛是山;母愛是涓涓小溪,父愛就是滾滾流雲。父母所有愛,才澆築成了獨一無的我們。

作者:小書桌(爸媽精讀主筆)

01

「雙硬核」孩子的背後是有「硬核父母」做後盾

前段時間,因一則「雙胞胎保送北大、中科院博士,接力幫媽媽在工地打工」的新聞,讓全國朋友認識了這對硬核的父母和孩子。

但更多人是對文中的「硬核」父母和「硬核孩子」的敬佩和羨慕。

由於兄弟倆出自寒門,又同時被保送名校博士,被網友評價他們是「硬核」雙胞胎。

其實兄弟倆的學業成就背後,是他們「硬核」父母的全力支持,更是父母傾注了全部的愛才托起這對硬核孩子。

「硬核」雙胞胎老家在豐縣城關鎮,起初父親是一家貨運公司做技術工,母親在縣城一家皮鞋廠。

在兄弟倆3歲時,父母雙雙下崗。隨後,父親開始在市區開出租,一直從業至今。

母親在兩兄弟上初中後開始四處打零工,光在腳手架廠就工作了10年左右。

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兩人20多年的打拚,幾乎都是在圍繞孩子。母親劉霞更是在兩兄弟出生後,夫妻倆就做了決定——培養孩子上學。

一家四口曾在父親30平米左右的單位宿舍,一住就是16年。在孩子求學期間,李父每天開約10個小時車,母親負責照顧兩兄弟起居。

母親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陪伴左右,小學時依靠一輛自行車載兩兄弟,風裡來雨里去地接送。孩子在家學習時,母親都是陪讀到他們睡下,才開始忙活家務。

文中的孩子能取得學業的成就,確實離不開自己的努力,但我們更不得不承認孩子的父母背後付出了無數的艱辛和所有的愛。

每對父母都是平凡的夫妻,平凡的父母,但每對父母對孩子傾注的愛都是無私且無盡。

也許上一秒的夫妻還在為家庭柴米油鹽吵架,下一秒又在為孩子的求學變得和好如初,也許上一秒還在為工作辛苦受委屈準備硬氣辭職,但下一秒又為孩子要報昂貴的補習班,揉揉紅紅的惡眼睛,打起雞血繼續工作。

著名的哲學家馬克思不止一次在文章指出,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源於父母溫和堅定的教育源源不斷的愛,因此就發嘆出:

父母還有什麼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聖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聚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

02

五子皆才俊的背後是父母滿滿的愛

2018年7月16日,陝北一個農村家庭因家裡五個孩子都考入名校。

其中四個孩子先後都考入清華北大,該家庭被政府30萬元獎勵資金,並被政府授予「耕讀家庭」的稱號。

這是一對農村夫妻依靠省吃儉用和挑擔賣水果,供養出五個名校大學生。

其中四個都是清華北大的高材生,同時也開創了該地教育史上的「一門四清華(北大),五子皆才俊」的育人典範。

提起孩子母親的名字,知道的人並不多,但只要提起安塞街頭那個挑擔子賣蘋果的婆姨,住在該老縣城的人沒有不認識她的,縣城的每一道巷,每一條溝,她走過無數遍。

每次挑擔子從家裡出發去縣城賣蘋果,單趟步行需要1個多小時。

在這條的山道上,母親只能休息一次,她說停歇太久,再次挑起來的時候就越覺得重,就不能完成一天三個來回的銷售,就攢不夠過完年要給兒女們準備的學費……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夫妻倆省吃儉用,衣不更新、飯不變樣,在日常生活中可謂是「摳」到極點,就是為了孩子們能安心上學。

終於在孩子成人後,好消息接連不斷的傳來。2015年,長子吳雲峰考入清華大學軟體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同年,小兒子吳天峰(老五)也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攻讀碩士學位。

2017年6月27日,吳大燕(老二)和吳青峰(老四)分別收到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及北京大學電子通信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

小女兒吳改燕(老三)從西安醫學院畢業後,進入陝西省婦幼保健院工作,2017年7月,她辭去工作,開始備考,準備邁進清華或北大的校園,將一家人的北大清華夢畫圓。

因為生在農村,出身貧寒,父親初中只上了一年,便輟學回家耕地,母親未上過學。父母因年輕時嘗盡了沒有文化的苦果,立志要讓孩子們學文化,上大學。

「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們供上大學,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這是對子女教育鍥而不捨的堅持,更是父母期望孩子跳出農村的滿滿的愛。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這樣評價父母的愛:父母的愛應該是這樣的,它能激發起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對人所創造的一切關心,激發起他為人民服務的熱情。

03

毛毯廠中學陪讀的背後是農村父母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每年高考結束後,都會連續不斷看到關於毛毯中學的報道。

有人批判毛毯中學的教育方式不可取,有人成群結隊來參觀學習,更有附近省市的家長不遠千里來報名求學的,更誇張的是還形成了毛毯中學陪讀產業鏈。

因為這裡陪讀的有爸爸媽媽,還有年邁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外打工,把錢寄給爺爺奶奶交房租,照顧孩子。

有數據統計,毛毯廠中學80%的生源來自農村。

可能對有些家庭來說,這已經是他們最好的改變命運的途徑和方式。這些家長所有的希望,就是改變打工的命運。

這裡是許多人眼中的「高考工廠」,但更是普通家庭儘自己所能給孩子創造的最好條件的城堡。

現實社會的艱辛,被學校的高牆擋在外面,也把焦慮和浮躁擋在了外面。在這裡,他們盡可以懷抱夢想。

毛毯廠有的陪讀家長,有能力把孩子送去美國讀中學的,同樣也有一群陪讀家長,她們放棄了自己的工作,遠赴重洋,忍受孤獨。

物質上差得很遠,出發點卻沒有那麼大的差別: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大城市甚至出國留學,當然可以享受更豐富的教育資源,享受更多姿多彩的學生生活。

但享受學習、快樂學習是這個社會的理想的目標,卻也是昂貴的,它需要社會財富多年的積澱,它只能是「進階版」的夢想。

對於毛毯廠的孩子來說,起點在哪裡,就從哪裡開始奮鬥起。

好的條件,不能等待誰來賜予,不如自己去創造,因為對於農村出生的他們來說,這已是一家人傾其全力,為他們搭起成材階梯的最好基礎了。

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最起碼,他們在這裡學習就多了一份全家人跳出農村的可能。

在最好的年紀里拿著全家人的賭注為自己貯存能量,他們隨時能拿出一股拼勁,準備為人生上一個新台階。

所以說,毛毯廠中學的誕生,是因為確實有這麼一群學生和家長,需要這種教學方式幫農村孩子改變命運。

對於多數毛毯廠中學陪讀的家長來說:這是農村父母傾其全力在為孩子爭取一條跳出農村的出路,也是農村孩子父母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04

父母陪讀的背後,

是放棄自己的一切成長只為你成材

說起陪讀的感受我是再熟悉不過了,因為我的表妹就是其中的一員。

確切的說,表妹的陪讀是從高中生涯正是開始的。

我的小姨是一位,工作能力強,責任心強事業心強的「三強女性」。

但是在表妹上初中之後,小姨完全變了一個人準時準點下班給孩子輔導作業,周末要帶表妹奔赴各大補習班。

初三那年,單位剛好空出領導崗位,有意向考慮小姨。

只要小姨向之前那樣拚命對待工作,毫無疑問這個崗位是小姨多年的目標,但小姨主動放棄了,因為她覺得只要表妹學習好,考入好大學就是人生對她最大的回報。

我們都曾為她遺憾過,因為她確實具備那個氣質,更何況她前期為了那個崗位付出了十幾年,來的最早,走的最晚,很多工作都是親力親為。

由於工作認真,先進個人的證書都放了一大櫃。

更讓我們遺憾的是,小姨在表妹高一時,小姨辦理了提前退休的手續,一心一意的開始了陪讀生涯。

從此與自己熱愛的工作分道揚鑣,與自己付出了多年的崗位相忘江湖。

好在表妹也確實非常爭氣,從小學開始每次成績都名列前茅,初中不僅成績優秀,鋼琴古箏才藝也常常在學校嶄露頭角。

高中妹妹就考入了省會的前五的學校,小姨就真正開始了陪讀生涯。

高考結果也不用懷疑,終於實現了一家人北京名校的願望,小姨也開啟了重新學習,重新開啟職場之路。

表妹的前途之所以平坦,是因為小姨以犧牲事業,夫妻分居,家人分離換來的。

也許在小姨的眼裡,這是一個為人父母,就該做到無私奉獻。

恰好印證了蘇霍姆林斯基那句對母愛的評價:母親的安寧和幸福取決於她的孩子們。母親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兒童去創造。

但事實是,小姨就個人而言,放棄自己事業的成長拼得表妹的名校;就小姨一家人來講,一家人分離換來表妹光明的未來。

著名文學家季羨林曾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 都比不上母愛的陪伴。

狄更斯也曾說: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我終將一事無成。

05

父親狠心培養的背後,

是濃濃的父愛對世俗的衝破

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的主角吉塔和巴比塔,如果按照風俗印度女子到十四歲就被嫁為人婦,那這兩個女孩肯定也逃脫不了世俗的束縛。

但這是他們爸爸最不願意看到的結局,所以爸爸衝破世俗,狠心把兩個女孩當男孩養,只為有一天他們不會稱為男人的附屬品,而是受萬人矚目的冠軍。

在參加好朋友的婚禮中,她們的朋友投來羨慕的目光,他們的父親還會必須通過拚命摔跤改變自己的命運。

因為吉塔和巴比塔的父親眼裡和圈子中,她父親傾其全力能幫她們獲得一技之能和衝出印度女人悲慘的命運。

父親就狠心對姐妹開始了瘋狂的訓練,剪掉頭髮,穿上短褲,長跑,被父親扔進水裡進行游泳,一次次被摔趴下,爬起來繼續訓練。

嚴酷的鍛鍊,最終使姐姐獲得印度第一位摔跤冠軍的運動員,妹妹先後兩次獲得世界冠軍。

如果父親對她們像普通孩子一樣聽之任之,那麼印度只不過是又多了兩個男人的附屬品,就不會印度冠軍和世界冠軍的產生;

如果父親沒有對兩個女兒的狠心教育,就不會有兩姐妹經常穿梭各大國際比賽領獎台的身影;

如果沒有父母從生活到成長的全力支持,那印度只不過是多了兩名普通父女,那麼就不會成為印度乃至全世界婦女和追夢女孩的偶像。

這也恰恰證實了印度的一句名言: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父母的愛才是真的,永恆的,不滅的。

也許硬核孩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但是父母還是自己的父母好,只是每對父母的力量有大小,但每對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都沒變。

每個硬核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都在傾其全部的愛托舉著自己的孩子成人、成長、成才。

作者簡介:小書桌,富書專欄作者,寶媽一枚,喜歡用文字渡己渡人,用一支筆寫有價值的文字,用一副嗓音傳遞有溫度的聲音。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cRT6m0BMH2_cNUgaN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