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基戰鬥機為何也有尾鉤,卻不能在航母上起降?

2019-10-25     軍史解密

飛機降落在航空母艦上前,我們都能看見一些飛機尾部下方會伸出一條鉤,隨著機輪接觸甲板的時候除了轟鳴外,還可以看到甲板上會飛起幾條鋼索。艦載飛機其中一個特點就是要在200米左右的航空母艦甲板上降落。為了能夠在如此短的距離降落成功, 艦載飛機在尾部下方都有一個尾鉤, 以便在降落的時候能勾住甲板上的阻攔索。

然而,尾鉤並不是艦載機的專利,實際上有些陸基戰鬥機也是有尾鉤的。那麼,兩者有什麼不同呢?這些陸基戰鬥機是否也能像艦載機在航母上起降呢?

其實這些陸基戰鬥機尾鉤只是一種應急降落設備,是在出現剎車失靈、輪胎故障、放棄起飛等緊急情況下使用的應急設備,只是因為不常使用,而很少被人注意。

陸基戰鬥機的尾鉤和阻攔索雖然與艦載機所使用的很相似,但仍有很多不同。

首先,使用頻率不同。對於艦載機來說,尾鉤和攔阻索是「日常用品」。航母甲板上的跑道長度極為有限,艦載機在航母上的每次降落都需要尾鉤和攔阻索的幫助。而對於陸基戰鬥機來說,尾鉤和攔阻索只是一種應急設備,使用頻率遠低於艦載機。

其次,強度不同。艦載機的降落速度高於陸基戰鬥機,會產生巨大的衝擊力,這就要求尾鉤和攔阻索具有極高的強度。而陸基戰鬥機降落時,速度要低於艦載機,而且通過滑跑可以降低一定的速度,這就使得陸基戰鬥機的尾鉤和攔阻索強度要低於艦載機所使用的。

最後,操作方式不同。艦載機一般用液壓或壓縮空氣作為動力放下尾鉤。艦載機尾鉤在使用後,可由飛行員快速收起,減少工序,提高作戰效率。而陸基戰鬥機通常由氮氣作為動力放下尾鉤,而且尾鉤在放下後不能自動收起,只能由地勤人員在使用後人工收起。

正是因為上述三點不同,特別是尾鉤的強度不同,使得陸基戰鬥機即使有尾鉤也不能實現上艦。當然,陸基戰鬥機不能上艦還受諸如機體強度、結構、氣動布局等很多因素的影響。

尾鉤和攔阻索只是陸基戰鬥機攔阻系統中的一種,陸基戰鬥機使用的攔阻系統具體可分為三類:永久型、遠征型和後備型。

永久型和遠征型系統,都由飛機上的尾鉤和跑道上的攔阻索組成。美軍幾乎在所有部署陸基戰鬥機和噴氣式教練機的機場安裝了永久型攔阻系統。而遠征型攔阻系統與永久型的區別,是可以在數小時內安裝和拆卸,主要在短跑道和臨時機場使用。後備型系統則可分為攔阻網和特性材料攔阻系統。攔阻網由高強度尼龍帶組成,豎立在跑道尾端的延長線上,可以攔住飛機防止其衝出跑道。而在長度有限的跑道上,則安裝了特性材料攔阻系統,該系統由具有特定力學性能的泡沫混凝土組成。飛機在進入該系統時,泡沫混凝土通過破損吸收能量,最終使飛機停下。

一些人或許會注意到,中、俄兩國的陸基戰鬥機並沒有採用尾鉤和攔阻索,這其實主要是使用習慣不同,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中、俄的戰鬥機,通常採用減速傘來作為平時縮短降落距離的手段。在出現緊急情況時,則使用攔阻網防止飛機衝出跑道。而西方國家的戰鬥機,在平時通常使用減速板和剎車相結合的方式來縮短滑跑距離。當然也有例外,如挪威在購買戰鬥機時,就要求安裝減速傘。這是因為挪威有很多短跑道,而且經常被冰雪覆蓋,無法使用剎車來安全停住飛機,因此也仍然保留了尾鉤作為應急降落設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PXQA24BMH2_cNUgW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