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都被電視劇騙了!一文了解弓箭手在戰場上如何射中目標

2020-06-20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原標題:原來我們都被電視劇騙了!一文了解弓箭手在戰場上如何射中目標

射箭

在各種體現古代戰爭的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每當敵軍來襲,只要指揮官一聲令下「放箭」,弓箭手齊刷刷舉起弓,手一松,將手中的箭發射出去,然後敵軍就會應聲倒地,弓箭就好像會自動尋的一樣。

當然,影視劇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更多時候就是看個熱鬧。那麼在真實的古代歷史上,弓箭手在戰場上需要怎麼做,才能準確射中目標?

巣車

在古代戰爭中,為了準確向敵軍陣放箭,殺傷敵軍,就像一戰中炮兵觀察員需要乘坐熱氣球升到半空觀察敵情、為炮兵提供射擊諸元一樣,古代也需要類似於熱氣球一樣可以登高的裝置,而隨之誕生的,便是轈車。

轈車是一種專供觀察敵情用的瞭望車,底部裝輪子方便移動,車上豎兩根長柱,頂端設一轆轤軸(滑車),用繩索系一小板屋於轆轤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開12個瞭望孔,外蒙生牛皮以防敵矢石破壞。因車上高懸望樓如樹上的鳥差,故名,又名樓車、巣車。

《說文·車部》:「轈,兵車高如巢,以望敵也。從車,巢聲。

巣車和望樓車

到宋代又出現一種將望樓固定在高竿上的 「望樓車」。其車體為木質,底部有4輪,車上樹望竿,竿上設置望樓,竿下裝有轉軸,並以6條繩索,分3層、從6面將竿固定,繩索下端則以帶環鐵橛楔入地下。

兩者形制不同,但功能都是一樣的,都是用來觀察獲取己方與敵方的距離、敵方的方位、人數、敵方軍隊調動去向等信息,有助於指揮官有針對性地調度軍隊,贏得戰爭勝利。

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時,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親自登上巢車察看敵情;23年王莽軍圍攻昆陽時,造高10餘丈的大型巢車,用來觀察城內守軍動態,稱為雲車。

在指揮弓箭手作戰時,轈車豎起,有經驗的偵查人員藏身其中觀察敵情,然後通過觀察計算得出己方陣地與敵方陣地的距離和方位,之後通過旗語將數據報告給下方的遠程投射部隊的指揮官,由他來決定弓箭、投石車等遠程設備的俯仰角度、投射力度,以此來準確殺傷敵人。

攻城戰

除了轈車,還有一種辦法也比較常見。古代軍隊在開戰之前一般都會向外派出大量的輕騎斥候去偵察敵情、查探地形,以此來選擇最佳的開戰場所。

斥候在查明戰場情況後,通常會在己方預定陣地前隔幾十步就設置一個明顯的標識來標誌距離,標定最大的有效射程,一旦開戰,指揮官就可以通過這個標誌來判定敵方軍隊的距離,從而指揮弓箭手等遠程部隊作戰。

就算是野外臨時遭遇,也可以由有經驗的弓箭手射箭進行標記。

這種戰法在守城戰中更加普遍。

外國長弓手訓練

為了讓弓箭手準確射中目標,除了統一的指揮調度,弓箭手的個人素質也非常重要。

對於一個弓箭手來說,長久的射箭練習是必不可少的,擁有優秀長弓手的英國也有句俗話: 對於一個弓手而言,一輩子都是練習時間。當時的英國有一項法律要求達到一定年齡的男子在農閒期間必須練習射箭。

而滿清之所以號稱「弓馬得天下」,蒙古騎兵為何箭術精湛、屢屢以輕騎兵戰術擊敗歐洲重騎兵,就是因為他們為了打獵獲取食物,從小就開始練習射箭,因而練就了一身精湛的箭術。時至今日,在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上,射箭依然是一門非常重要的比賽項目。

至於如何練習射箭,《武經》有云: 射貴型端志正,寬襠下氣舒胸,五平三靠是其宗,立足千斤之重,開要安祥大雅,放需停頓從容,後拳鳳眼最宜豐,穩滿方能得中。

具體動作也有要訣「五平三靠」,即: 弓靠箭,箭靠弦,弦靠臉,為三靠;頭頂貫平,兩肩靠平,兩手抬平,兩足踏平,心氣和平,為五平。

射箭

不過在戰場上光有精湛的箭術還不夠,還需要有強悍的心理素質,否則面對敵方的強大聲勢和無所不在的死亡氣息,以及來自對方弓箭手等遠程部隊的反擊,想到自己很可能下一秒就會翹辮子,別說搭弓射箭了,搞不好就直接腿軟癱倒在地,尿褲子了。

因此弓箭手在練習射箭的時候,還必須練心理素質,內心思慮純正,鎮定自若,瞄準目標不放手,才能準確命中目標。

王陽明《觀德亭記》曰:「君子之於射也,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後可以言中。」

宋代步人甲

箭術精湛、意志堅定,這就夠了嗎?當然不夠!作為一名戰場上合格的弓箭手,也必須要養成強健的體魄和強有力的手臂。

按照《明會典》記載,永樂年間明軍確定的戰弓制式、拉力分為四十斤、五十斤、六十斤、七十斤四等,摺合大約是48斤到84斤,即53磅到93磅。

到了明代末年,女真族的威脅越來越大,弓也越來越強,按明末的《天工開物》記載,戰弓的極限為一百二十斤,約合今天144斤,即160磅。

瞧見沒有,拉弓絕對是力氣活,要是沒點臂力還拉不開弓射不了箭。

弓弩手也要帶刀、槍等近戰兵器

另外在古代,弓箭手並不只是單純躲在後面放箭,當敵軍衝到跟前展開大混戰的時候,弓箭手就必須放下弓箭參與肉搏戰。因此弓箭手也經常需要身著盔甲,身掛佩刀。

唐代《通典》:「諸軍弩手,隨多少布列。五十人為一隊,人持弩一具,箭五十隻,人各絡膊,將陌刀棒一具,各於本軍戰隊前雁行分立,調弩上牙,去賊一百五十步內戰,齊發弩箭。賊若來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違者斬。」

而一個士兵的盔甲重量在20-30斤,此外弓箭手還需要攜帶箭囊,一般內裝50支箭,一支箭重約41克,如果是破甲重箭還要再重;再加上護身兵器以及其他雜物,一個弓箭手的負重最重可以達到40斤。

要是在宋代,由於宋軍缺乏足夠的戰馬,無法組建大規模的騎兵,因此宋軍普遍裝備的都是沉重的步人甲。根據宋紹興四年的規定,由於弓箭手經常參與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公斤,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加重到35公斤,要是加上其他物件重達40公斤。

全副武裝的清朝老將

所以說一名弓箭手要想在戰場上準確射中目標射殺敵人,不僅需要外部幫助、掌握戰場態勢,更需要精湛的箭術、堅定的意志和強健的體魄。

因此對弓箭手的要求要比普通步兵高得多,再加上製作一把弓成本高、產量低,因此訓練一個弓箭手的成本要遠高於普通的步兵。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是由於弓箭手訓練時間長、訓練成本高,而弓的射程始終沒有太大的突破,加上箭的殺傷力偏弱,隨著人類進入熱兵器時代,弓箭逐漸被火槍取代,最終退出歷史舞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15h0XIBd4Bm1__Y4us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