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生產了大量武器裝備,反法西斯同盟國一半以上的武器裝備都是美國生產提供的。作為敵對國的德國儘管工業實力也很強大,可即便德國開足馬力全力,始終沒有辦法像美國一樣為同盟國提供一半以上的武器裝備,而且時不時面臨武器裝備短缺的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工業實力強大,為何工業產能卻始終不如美國?
德國軍工廠
第一:工業實力差距
德國的工業實力在歐洲絕對是數一數二,不僅門類齊全而且技術先進,但工業生產總值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占比相比美國卻絕對相形見絀。1939年美國工業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41.4%,德國僅占13.2%,還不如整個大英國協的高。
另外二戰前的德國工業缺乏新技術,還需要美國的幫助:福特公司為德國陸軍提供卡車;杜邦公司通過I.G.法本把氯丁橡膠和飛機防爆劑的技術賣給德國;坦克潤滑油的技術是從美孚石油公司得到的,希特勒發展空軍的重要幫助來自於美孚在德國設立的一家飛機專用汽油廠;電報電話公司參加了德國新型飛機的研製。
美國造船廠
後來在戰爭中,連美國的海軍部長都承認是美國向希特勒提供了最先進的飛機發動機。
而美國在整個二戰期間,更是生產了自由輪2751艘,勝利輪531艘,航母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飛機超過30萬架,10.2萬輛坦克,230萬輛各類道路車輛,54.89萬門各型火炮,迫擊炮10.21萬門,步槍、卡賓槍1233萬支,衝鋒鎗193.33萬支,機槍261.43萬挺,彈藥1200萬噸,盟國一半以上的武器裝備都是美國生產提供的。
而且美國還為盟國提供了大量的汽油、午餐肉等大量工業製成品。
如此強大的工業實力,德國是望塵莫及。
美國飛機工廠
第二:資源差距
德國並不像日本那樣是個資源貧瘠的國家,相反德國的硬煤、褐煤、鐵礦、鉀鹽礦等資源相當豐富,但是,德國缺乏充足的石油,缺乏足夠的有色金屬、橡膠等重要的戰略物資。
尤其是石油,二戰前德國年產只有50萬噸,這絕對是德國裝甲部隊的心臟病。沒有石油所有的裝甲部隊、飛機、艦艇都得歇菜。
德國之所以要拉上羅馬尼亞做自己的僕從國,就是為了能夠獲得來自羅馬尼亞的充足石油;之所以兵分三路入侵蘇聯而不是一路直搗黃龍,就是為了獲得高加索油田的石油。
美國則恰恰相反,美國本土就擁有非常豐富的石油、鐵礦、煤礦等資源,加上長期在拉美實行「門羅主義」,在拉丁美洲勢力最大,就算美國本土沒有的稀缺資源,美國也可以從拉美輕易得到。
因此我們經常能看到二戰中的美國自由輪、勝利輪滿世界援助石油、鋼鐵等物資,而德國卻經常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就是因為美國有資源,任性,送得起。
美國飛機工廠
第三:產業工人差距
1929年美國遭遇經濟大蕭條,但科研經費並未遭到嚴重削減,這一舉措極大促進了國內教育科技水平的提高,加上因為納粹迫害,大量歐洲科學家逃到美國,極大增強了美國的科技實力。發達的工業和科技水平亦造就了數量龐大的高素質產業工人,在二戰達到1700萬人。
在戰爭期間,美國更是發動大批婦女進入生產線,干起了跟男人一樣的活計,並且全部實行24小時輪班倒。
德國則恰恰相反,德國的產業工人素質實際上並不比美國差,產業工人數量非常龐大。不過希特勒盲目追求「保持德國公民的正常生活」,不僅德國軍火工廠沒有實現24小時輪班倒,甚至大多數德國婦女仍在充當家庭主婦。
德國的到了戰爭中後期算是明白回來了,開始開足馬力生產武器裝備,為了補充勞動力又將被關押的囚犯、猶太人、戰俘等投入到武器裝備的生產當中。這些人本就對德國、對希特勒懷有恨意,自然不可能全心全意為德國生產武器裝備。
這就導致猶太人、囚犯、戰俘等群體消極怠工,或者不用心工作,生產出不合格的劣質產品。
德國坦克工廠
第四:戰爭動員差距
美國建立了成熟的動員體制。在參戰之後,迅速動員9萬多家民用工廠轉入軍品生產,其中有1/2的工廠直接參與軍工生產,到1943年從事軍工生產的職工達到960萬人,占工業部門就業人數的56%,軍工生產占工業總產值60%,在短時間內就將整個國民經濟納入了戰時軌道。
德國則恰恰相反。由於對波蘭實施閃電戰的成功,英法等國的不斷綏靖,使得希特勒對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對手的實力產生了嚴重誤判,他認為英法等國都是紙老虎,不需要自己使出全力,就能夠輕易打倒。
因此在挑起二戰之後,希特勒並沒有急著發動戰爭動員令,更沒有將國內經濟納入戰時軌道,甚至都沒有儲存足夠的戰備物資。
而閃電戰接連的勝利使得即便德國空軍在倫敦上空折戟沉沙遭遇慘敗,但希特勒依然認為德國能夠在短時間內擊敗蘇聯,獲得蘇聯的資源然後調轉槍頭瞄準英國,並且很快就能幹掉英國稱霸歐洲,最後跟美國掰腕子。
因此此時的德國依然沒有進行全民動員,將國內經濟納入戰時軌道。
德國坦克工廠
隨著德國在蘇聯久攻不下,不斷消耗大量物資,德國還是沒有進行徹底的全民戰爭動員,僅僅是動員了一部分。
從1942年到1943年,民用消費指數僅僅從81.5降為 80.2。作為代價,1943年,軍火和軍用物資僅占整個德國工業的31.1%;1944年也只有39.8%。1943年,德國人僅用不到54%的鋼材來生產軍火(1940年只有49%)。同一年,用于軍工的有色金屬也僅占總消費量的38.8%—80.3%。
直到二戰後期,德國工業生產才真正轉入正軌,上升勢頭保持到1944年秋季。這一年,新生產的武器足夠裝備200萬人,包括130個步兵師和40個裝甲師。德國經濟研究所算出的數字更高:僅1944年生產的軍火,就可以裝備225個步兵師和45個裝甲師。
但此時的德軍早已是強弩之末,缺乏經驗豐富的士兵,再多的武器裝備不過是給戰鬥經驗越來越豐富的同盟國軍隊送人頭刷經驗而已。
一個拼盡全力,一個只發動了不到一半的工業實力,怎麼比得過。
被盟軍摧毀的德國合成燃料工廠
第五:國際國內環境的差距
美國並不是自己主動參戰,而是被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拖下水的,因此對美國人來說美國站在了正義一方,他們是受害者,是還擊者,美國對納粹德國、對日本的戰爭是正義的。
加上美國宣傳機器的宣傳,這就極大刺激了工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此外還有大量女性也參與到了生產建設當中去,可以說是全民動員,全民參戰。
而且美國很快就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站在了正義的一方,得到了大量國家的聲援,加上美國本土遠離戰爭,遠離戰火侵襲,這就使得美國可以從容不迫地開展工業生產。
而納粹德國發動的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是反人類的戰爭,德國的侵略行徑不僅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強烈譴責,甚至在德國國內,也有很多民眾在戰爭後期站出來反對希特勒,反對納粹黨,並且出現了刺殺希特勒的事件。
法國反抗軍和被俘的德軍
另外在納粹德國的占領地上,被統治人民的反抗也沒有終止,他們炸火車、炸工廠,用盡一切辦法破壞德國的生產和占領。
而德國的兩個盟國義大利和日本都是資源貧瘠國家,別說是支援德國了,那點資源就自用還緊張。更何況義大利還在不斷拖德國後腿,日本則是山高路遠,想幫忙也幫不上。
另外德國在倫敦上空折戟沉沙、喪失制空權之後沒有繼續發動對英國的戰爭,而是轉頭沖向了蘇聯,這就導致德國在西線的制空權幾近於無,盟軍的轟炸機時不時就會進入德國領空轟炸德國的工業基地、水壩、礦山、鐵路、公路,給德國工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和破壞。
二戰後的美國某處飛機墳場
所以說,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工業馬力全開,但工業產能依然不如美國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幸好德國的工業產能和工業實力都不如美國,否則如果納粹德國真的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世界恐怕就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