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836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
「我們要帶孩子去郊區的
菜地摘菜
,你們去不?」閨蜜打電話來說。
「體驗農家樂嗎?」我問道。
「不是,想讓倆娃感受一下什麼是『吃苦』。他們活的太安逸了,最近吃飯尤其誇張,浪費糧食到不行。我和老公想著帶他們去
體驗一下農田裡勞作的辛苦
。」
閨蜜滔滔不絕的說了一大堆。
「你也
太理想化
了,靠這一半次摘菜活動,孩子就能明白應該如何珍惜糧食?」我打趣道。
「現在人們都提倡帶孩子進行
『吃苦教育』
,我也想試試。」閨蜜說道。
當聽到她說「吃苦教育」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了是什麼意思。記得有一次在育兒講座中,也聽到了不少寶媽提到了這個詞語。並且深以為在現在的社會中,給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能夠訓練他們強大的意志力和正確的生活態度
。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吃苦教育,在父母們的意識中,帶娃體驗「農家樂摘菜」就是「吃苦教育」嗎?
風靡的吃苦教育,真的適合孩子嗎?
老人常說:
「現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吃苦精神,看看我們小時候,吃糠咽菜,捨不得浪費一粒糧食。小小年紀就明白生活的不易,懂得體諒父母,花錢節省。」
吃苦,簡單來說就是承受痛苦,經歷艱難。
但在物質生活極度豐盈的今天,家長們都是儘可能的給孩子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即使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
也沒有啥吃苦的機會
。
所以,當有人提出要給現在的孩子進行「吃苦教育」時,媽媽們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急於給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強化教育。這有意義嗎?
一方面,心血來潮的「吃苦」沒有任何意義。
就像我閨蜜一樣,發現孩子浪費糧食,就想要帶娃去體驗一下農耕生活。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種行為在孩子看來,是一種學習和歷練嗎?也許他們只會認為是爸爸媽媽帶著去周末親子活動,是在休閒娛樂。
另一方面,父母不具備吃苦精神,孩子也很難做到。
孩子的行為就是家長的鏡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吃喝穿戴隨心所欲,孩子又如何能學會吃苦?想要孩子吃苦,就人為的、刻意的去創造一種環境,顯然做戲的成分過於濃重。況且這種
為了吃苦而吃苦的做法,勞民傷財,
對孩子會有什麼實質性教育意義嗎?
要說,孩子需不需要具備吃苦的精神,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吃苦教育」的問題上,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正確認識吃苦教育
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是勤儉節約,號召大家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然而國外的「吃苦教育」,也常常拿來被我們津津樂道:
A. 在
日本
的育兒教育中,有句話這麼說的:
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
B.
德國
法律規定,孩子
滿14周歲
就需要在家裡承擔一些家務,一來培養勞動能力,二來建立社會責任感。
C.
瑞士
則要求初中畢業後把
女孩子送去有教養的人家當女傭
,勞動的同時可以學習語言。
D.
美國
南部的州立學校規定,學生在不帶錢的前提下,
能夠獨立謀生一周,
才能畢業。
從這些國家的做法總結來看,都有一個共同點:吃苦是一件
持之以恆,融入日常是生活
的事情。也就是說,
要通過持久的外在作用力,轉化為孩子內在的驅動力。
因此,真正讓孩子意識到吃苦的含義,那麼這種吃苦行為就需要具備三種意義才有效。
第1、
導向意義
: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
第2、
激勵意義:
吃苦過後,能夠獲得一定的精神激勵。
第3、
評價意義:
在吃苦的過程中,同樣需要獲得滿足感,能夠經得起評價。
「四力」代替「吃苦教育」
父母讓孩子接受「吃苦教育」,目的無外乎是想要培養孩子的
獨立、自立、承受壓力和挫折
的能力,
以求未來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那麼基於這樣的目的,在孩子能力的培養上,我們可以著重從以下「四力」入手,效果比刻意「吃苦」要好很多。
1、
避險力
教會孩子保護自己遠離災難,具
備遠離不必要的麻煩和衝突的能力
。在成長的道路上,會遇到大大小小的「險情」。比如在學校和同學發生衝突,在工作中遇到不懷好意的同事等。
2、
鈍感力
有時候反應「遲鈍」也是一種能力,
不被外界的否定評價所影響
,自己活的無憂無慮,避免自尋煩惱。
3、
抗挫力
抗挫力,是衡量一個人心裡承受能力,遭遇挫折後內心復原能力的標尺。一個具備抗挫折能力的人,你還擔心他不具備吃苦的能力嗎?
4、
刪除力
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事事順心。
教會孩子具備忘掉煩惱,不畏過去、不懼將來的能力
,當身處沼澤困境的時候,能自己儘快的重整旗鼓,再次出發。
媽媽來叨叨:
無論是「吃苦教育」,還是培養孩子的「四力」,
都是父母對孩子愛的體現
。生怕孩子遠離自己的那一天,不具備處理外界紛擾的能力。
我們無法一直陪著孩子走,
教會他們有一個好心態,自身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才是能夠給予孩子永恆之愛的做法。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用這4種方式睡覺的娃,身體會越睡越差,希望沒有你家娃
左側臥是孕期最佳睡姿?協和醫生:睡得好,比睡的對更重要!
只要成績不關心孩子的感受,家長這樣「畸形」的愛,給還不如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