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峨眉山,好脆

2020-09-23     成都Big榜

原標題:9月的峨眉山,好脆

入秋後的四川盆地,陰雨不斷。海拔1000到3000米之間的峨眉山,山地天氣更加瞬息萬變。祈求登上金頂,和佛光偶遇,這變得困難重重。

雨水的充沛滋潤,溫度的日漸寒冷,此刻,峨眉山密林中,冷筍孕育,並瘋長。八、九月的寒和濕,也在一年之中,成就冷筍的第二春。

面對四川頂級山珍又一次短暫的盛世,峨眉山人曹遠根和女兒曹芯夢將和冷筍一樣繁忙起來。組織進山,收購打筍人剛收穫的冷筍,運送至山腳的自家工廠。

上萬斤新鮮冷筍將連夜清洗、蒸煮,壓出水分。工人巧手的施展後,烘乾,以獨特工藝加工而成的龍鬚筍,將再一次驚艷亮相。

但,遠不止那一口鮮脆和筍香十足。

當我們順著打筍人的腳步,深入峨眉山腹地海拔2000米的竹林。像他們那樣,鑽進無路的密林,俯身,低頭,探尋……峨眉山冷筍,其實是艱辛打筍人在這一年之中,最能看得見和摸得著的希望之光。

上山,求尋

從山腳出發,沿著峨眉山的山路,我們一路行駛在蜿蜒曲折之中。起初是竹林,色彩因天色陰沉而更顯暗綠。山石斷層偶爾閃現,如同雨刮器突然的啟動和停止。越往山高處,松挺拔而密集。針葉和苔蘚,比寒更寒,比綠更綠。

近1個小時的盤旋,峨眉山靠近洪雅的峨洪路,海拔2000米上下,從未鋪設柏油的泥濘岔路駛進,這是我們抵達的其中一個峨眉山冷筍集中收購運輸地點。這也是汽車能夠抵達的最靠近目的地的地方。

竹林就在附近,下車步行,上山打筍,碎石硌腳,細雨中更顯濕滑。冷筍純粹野生,並非如同莊稼一樣生長於規整的田野之中,還可以有田埂小路。

小路靠山一側,我們從一處由打筍人開闢的路口,踩著爛泥,緊握草木接力,真正鑽入山林。無路,需要自己開闢道路;昏暗,方向感近乎全無,往哪裡鑽,隨意。

倒刺,在頭頂的植物上,也在竹子靠近根部的方位。樹葉接住雨水,只是起緩衝作用,它終將滴落。防水的雨衣雨靴,和防刺的手套,非有不可。

就在這悶濕之中,我們弓腰低頭前進,目光如炬,在昏暗中尋找冷筍。終於有所發現,撥開枯葉,左右晃動筍子,一拔而起,驚呼它比我們以為的還要長。

在鑽進森林,採摘了一個小時後,我們計劃沿著原路返回。可惜,還是走錯路。順著水溝水流,才確定是下山的方向。而我們的活動範圍還僅僅是剛進山林的不足百米。

有一年,因不熟悉山地環境,當年才來的新打筍人「走掉了17個」。他們直到第二天上午10點才被找到。

山中,生活

在每年立秋之後,馮玉興夫婦身披密實的蓑衣,深入瓦屋山危險的密林尋找冷筍。兩年前,《風味人間》的聚焦,使得冷筍這種獨特山珍,第一次被大規模介紹給全國美食愛好者。

冷筍也叫冬筍,廣泛生長於四川的峨眉山、瓦屋山等地。它只在寒冷的時候生長,越冷的地方越先長出,從高海拔往低海拔生長,每年僅三四月和九月前後出現。神奇的生長特性,冷筍內部皆為實心,形成特別的風味。

在收穫冷筍之後,短時間內就地以炭火烘乾製成龍鬚筍,這被視作為保留季節的風味,山民在同時間鬥爭。與瓦屋山相聚不遠的峨眉山,打筍人鬥爭的不僅僅是時間,更多是生活。

脆弱的雨衣顯然不適合高強度的打筍活動,編織袋改造而成的背包、圍裙和蓑衣,更易得,也更加堅固。每日清晨5點,帶上前晚剩餘的食物,他們就得出發,鑽進煙瘴林子,向著采筍地出發,步履不停。

每日下午臨近5點,新鮮採摘的冷筍裝滿編制口袋,幾十上百位打筍人將背著一整天、上百斤的收穫,順著兩側的山道,前往我們所在的這處集中運輸點。

如果運氣好,下午在集中點賣掉筍子,打筍人能夠蹭車下山,前往相隔甚遠的居住地點。其中一個集中居住點位於一片公路邊上的松樹林。

十多個棚子,樹枝撐起花膠紙,一串一串的松葉成為棕櫚墊。裡面,有簡單的鋪蓋棉絮,有拾撿來的柴火。炊具大都被熏得漆黑。地上,散落有布洛芬的空盒子。

白天,臨時居住的棚子都空空蕩蕩。只有少數人看守。9月的打筍季節,打筍人都會帶上簡單的行李,帶上臘肉香腸,土豆大白菜等易於存儲的食物,以此方式居住生活一個月。直到九月底冷筍採摘結束。

一位26歲的女性采筍人,據說已是三位小孩的媽媽;一位男性采筍人,還是學生模樣。因為替自家工廠收筍,曹遠根記得,好幾年前,打筍人中便有10多歲的學生,也有帶著小孩的婦人加入到打筍隊伍中。

打筍人幾乎都是彝族人。每到冷筍成熟的月份,打筍人就從美姑、峨邊、馬邊等地,來到峨眉山打筍子。如同西北的麥客。

曹遠根和他們打交道多年。打筍子在當地話中,也叫掏筍子。有尋找的意味,也有討生活的辛苦。通常,如果家中有兩個人出來打筍子,一年能夠額外多掙兩三萬。

拋開三四月和九月冷筍成熟的月份,沒有冷筍可采的時候,打筍人便在家務農,採摘茶葉之類。一年之中,僅僅上山採摘冷筍一項的收入,已經能夠幫助打筍人一家脫貧。

山下,新生

當曹遠根的女兒曹芯夢第一次進山看見打筍人的生活,「我受不了。現在,更多是欣賞他們,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也很樂觀積極地生活。這是幾十年來的生活方式」。

每一張樸素、經過風霜的臉上,閃爍的眼睛和微笑,都寫滿真誠。收到收運筍人運上山的饅頭和啤酒之類,他們也足夠心滿意足。

像這樣的新鮮冷筍收購點位,峨眉山遍布有二三十處。每天,上千人在海拔2000米之上的山林中尋找珍貴的冷筍。

等冷筍被運輸下山,爭分奪秒加工成易於儲存的龍鬚筍,更多人得以有幸在雞湯中,在火鍋中,一領龍鬚筍的自然風味。

這一次,我們深入峨眉山秘境,共同追溯新菜品龍鬚筍的來源,體驗采筍不易之餘,供應龍鬚筍的生產工廠也是不可繞開的一站。

在曹遠根的沐之源龍鬚筍工廠,冷筍收穫季,每天多則七八萬,少則一兩萬斤新鮮冷筍進入車間。峨眉山冷筍是製作龍鬚筍的重要原料,「必須要實心的筍子」。

每一根冷筍的處理,都遵循於傳統。

清洗泥土,在當天蒸煮之後,只用鹽巴保鮮。將近百名工人在龍鬚筍加工車間,手拿尖針,熟練拿住筍子,手稍微切斜為45度角,易於保護手不被劃傷的同時,也能夠劃出漂亮的龍鬚筍。

筍子去掉老頭,從8毫米至1厘米以下劃開,每根劃開的筍絲得控制在1.5毫米以內。通常招工10人,只有兩三人能夠堅持下來。

我們體驗了一下,這的確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

左邊是買家秀,右邊是賣家秀。

晚上7點,劃好的龍鬚筍進入熱風鍋爐進行烘乾,一整夜12小時的無硫脫水之後,次日清晨7點拉出烘乾房。放在室外自然濕潤,顏色金黃誘人,等待裝箱分級。

食用需要經過12小時的浸泡和反覆清洗,無論是煲雞湯還是燙火鍋,又或者涼拌,是原汁原味的筍香。「泡起來要麻煩一點,但是口感和脆的勁道程度不一樣。市面上常見的清水筍,裡面含水很重。」

目前,曹遠根的沐之源龍鬚筍,全年銷售額已經超過3000萬元。回想幾十年前,「我祖祖那一代,家裡很窮,沒有固定的土地,從地主那裡租地。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就去山上打竹筍,煮來曬乾」。

祖傳幾輩人弄竹筍,現在傳到曹遠根女兒曹芯夢這一代,已經是第五代傳承人。在今年,沐之源的竹筍手工製作技藝成功入選第七批峨眉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單。

對於生產加工龍鬚筍的曹遠根一家來說,抓緊九月的最後十來天,收購原料,存儲一整年的龍鬚筍是現在的當務之急。「我們要把這個技藝傳承下去」。

傳承的,不僅僅是一門手藝。在這背後,更是一大群生活充滿辛酸的打筍人。女兒曹芯夢能想到的,能夠做的,就是——

「好好賣筍子,不讓他們採摘的筍子浪費掉」,也為「讓山里人生活過得更好,讓城裡人吃得更加放心,讓努力的人過上好生活」而前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N-VunQBURTf-Dn5JaT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