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最近一段時間迷上了盪鞦韆,常常要盪半個多小時。有的時候,沒有小朋友在後面排隊,她就會玩到自己不願意玩了再下來。可是,更多的時候,會有小朋友在旁邊等著也想盪鞦韆,這種時候,應該怎麼教給噗噗要分享要輪流的概念呢?最重要,怎麼樣,讓孩子心裡舒舒服服地在短時間內結束活動?
據我觀察,有很多小朋友會不願意,最後家長強制抱下來,孩子嚎啕大哭;或者,家長就沒有辦法,孩子就一直在盪鞦韆,後面排隊的小朋友越來越多;或者,會用其他好玩的東西把孩子哄下來......
還有在遊樂場或者玩具店公共的積木,有的小朋友就會把所有玩具都一把摟著,說,「這都是我的,你們不要玩!」;或者有的孩子邀請小夥伴兒到家裡來玩兒,結果,他的很多玩具都不允許小夥伴兒碰,給小夥伴兒玩的都是很不好玩的玩具;或者家裡有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之間非常不願意分享......
以上這些情況,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分享。
但是每一種情況又不一樣,盪鞦韆屬於公共玩具,但是這個公共玩具很稀缺,不大可能會多增加幾個相同的,放在那兒讓孩子們玩;遊樂場玩具店的公共積木,也屬於公共玩具,但是一般都有很多塊兒,相對不稀缺;孩子自己的玩具或者兄弟姐妹的玩具,則完全屬於家庭個人物品。情況不一樣,應對策略也會多少有所差異。
既然情況不同,策略不同,就需要父母先對「分享」進行行為觀察。
行為觀察
這種行為觀察的時間,短則三天,長則一周,可能需要了解以下這些方面的情況:
強調,如果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也可以和老師溝通相關信息。另外,以下信息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觀察,只是列舉的比較全面,至於每個具體個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取某些部分來觀察。
還有,有關孩子行為的問題,像打人咬人摔東西等等,都需要經過行為觀察,再去想解決方法,而不是一上來就給孩子分析。
1.When不願分享的行為最常發生的時間:
任何時候
每天早晨,比方剛起床或者剛到幼兒園時
每天晚些時候,比方快要放學時或者剛放學回到家
自由玩耍時
午睡或小憩剛睡起來等
晚上睡覺前
像噗噗,她不願分享的時間,雖然其實她已經是非常愛分享的人,幾乎都是在自由玩耍的時候,但這不是說她所有自由玩耍時間都不分享。這說明,即使很愛分享的孩子,也有不願分享的時刻。
2.What孩子不願分享什麼物品:
孩子正在玩的東西
孩子自己的私人物品
積木等建構類材料
畫畫等藝術性工具材料
拼圖桌遊等益智型材料
過家家的玩偶等角色扮演類材料
書繪本
鞦韆蹺蹺板等室外活動設備
3.Who孩子不願意和誰一起分享:
所有孩子
某個孩子或某幾個孩子,比方他的弟弟或妹妹,或者幼兒園裡某個特定的小朋友
具有某種特徵的孩子:個子高/矮、年齡大/小,男/女孩
不認識的孩子
這裡還需要多說一句,有時候也要觀察孩子在群體中的地位,比方他是領導者/跟隨者/搗亂者/發起者/小跟班等。包括是否被其他孩子接受,或者被其他孩子選中當玩伴等等。像噗噗,因為年齡小,總是特別熱情地跟在大孩子後面跑,顯然就是小跟班。而且一般六七歲七八歲的大孩子顯然不喜歡這樣的小小孩,所以她被選中的幾率其實比較低,有的時候,就眼巴巴在旁邊看著,尋找機會加入。
但是孩子也都有自己的策略,如果遊樂場有比她大一點點的孩子,她肯定會選擇這樣的孩子;如果沒有,她才會選擇大孩子;如果大孩子也沒有,她自己就會玩,吸引比她小的孩子跟隨她,她也會招呼比她小的孩子和她一起玩。
4.Where孩子不想分享的地點都是在什麼地方:
自己家裡
遊樂場
玩具店超市等有公共玩具的地方
幼兒園
科技館等
5.How孩子怎樣拒絕分享:
語言:「這是我的,你不能玩」通過語言讓對方知道
肢體動作:把東西摟在自己懷裡,或者去打想要拿這些東西的孩子
告訴大人:「媽媽/老師等,他動我的東西」以此來請求外援
尖叫或大哭,可能還伴有摔東西的動作
把東西放在一個安靜的角落自己玩
拒絕大人提出的輪流玩一起玩的提議
6.如果有小朋友不想和他分享,他被拒絕,孩子的反應是:
大哭
很生氣
去搶去奪小朋友手裡的東西,即使小朋友已經明確拒絕
請求外援「媽媽/老師等,我想玩這個,他不讓我玩」
通過孩子拒絕別人和被別人拒絕,他反應,可以看出來孩子在和別人接觸時的行為模式。
通過這幾點的觀察,就可以發現孩子不願分享或者不被分享時的具體狀態,然後再具體加以引導。
像噗噗,她自己的私人物品,她從來不介意小朋友玩,如果小朋友和她一起玩,她非常開心。但是對於公眾場合的物品,比方鞦韆還有玩具店(超市玩具區)積木,有時候她反而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很奇怪,遊樂場她就不會)。
有的大一點的孩子,是認識的人可以分享,不認識的人不願意分享,比較喜歡抱團;有的孩子是給別人玩兒都可以,給自己的兄弟姐妹不行;有的孩子玩別人玩具可以,別人玩自己玩具不行......只有仔細去觀察,才能知道孩子具體是什麼情況,有什麼樣的心理。
圖片來自網絡
物權:區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1.公共物品:無論多小的孩子,如果是公共物品,就需要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大家都可以玩,自己可以玩,其他小朋友也可以玩。如果是稀缺性玩具,像鞦韆等,要讓孩子建立輪流玩的概念,但這不是說孩子立即就要從鞦韆上下來。如果不是稀缺性玩具,但是孩子自己已經拿在手裡的,如果孩子不願意,可以先不分享,但是沒有握在手裡的,是大家都可以玩的,不能全部摟在懷裡。「我們的」
2.私人物品:孩子在學會分享前,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東西是安全的,也就是說,無論是誰在使用它,這些東西始終屬於他自己。孩子只有從自己的立場認識了「物權」「所有權」概念,同時也開始理解其他人對自己物品的權利後,才能產生分享。「我的」
我對我的物品擁有所有權控制權,我擁有是否想分享的自由,當孩子知道他這些權利是受到保護的,他再決定是否想要分享。有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不愛分享時,會很尷尬,然後會說「你看這孩子怎麼這麼小氣自私」,這種負向標籤的行為,會更加不利於孩子學會分享。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家長可以這樣和孩子溝通「小朋友很想和你一起玩...,你願意和他一起玩嗎?哦,你現在還想自己玩,是嗎?那等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告訴小朋友,邀請小朋友一起可以嗎?」再和小朋友說「寶貝,他現在想自己玩這個玩具,你願意試試另一個玩具嗎?」這同時也是在示範給孩子,如果不想分享玩具時,他可以怎麼做。
不願分享的情況,在兩歲的時候,最容易發生,因為兩歲的孩子開始學習「我的」「你的」真正含義,發展自我意識。你會發現,孩子在兩歲多的時候,開始會說「這是我的...」。在此之前,他說的都是類似於「這是噗噗的...」。把自己的名字,比如噗噗,換成「我」,是一個很大的里程碑。
但總的來說,三歲半或者四歲的孩子可以知道或獲得一些關於分享的經驗。四五歲的孩子需要學會認識其他人的權利,也需要學會在有人想要使用他的某種物品是,他放棄或分享這些物品。分享是一個需要大量實踐和家長指導,才能最終學會的概念。
圖片來自網絡
強迫分享
有一種情況是,很多家長會強迫孩子分享,這其實是在讓孩子形成這樣的認知:
1.別人比我重要,別人的權利比我重要,別人的感受比我的感受重要:坦白講,我就是屬於這種思考模式的人,自覺不自覺的就會總是把別人放在第一位,雖然已經努力克制了,我想很多成年人也是這樣。
2.孩子學習到的不是真正的分享,而是被迫出讓所有權。這種被更強大力量壓制的感受,做出違背自己內心想法的感受,會讓孩子更加看管好自己的東西,而真的變得自私不愛分享。甚至用暴力去搶奪其他孩子的東西;
3.不能真正發展社交能力:強迫孩子分享,並不能幫助孩子發展社交能力。相反,會因為被強迫,沒有機會自己親身去實踐,去體會自己行為的結果,孩子反而會慢慢形成一種認知,沒有爸爸媽媽的幫助,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所以,父母應該維護孩子的權利,讓孩子知道自己對自己所有物品的控制權,自己可以決定是不是要分享。孩子一旦知道自己擁有了是否要分享的權利,那麼每一次有小朋友要和他一起玩某件玩具時,他就會開始思考自己要不要和他一起玩,自己要什麼時候和他一起玩等等。
這是讓孩子親自去面臨問題,親自站在問題前面,因為很多時候,只有當一個人真正處於問題之中的時候,他才會或者才能被激發出能力去解決問題。而很多時候,家長因為害怕孩子面臨這樣的險境,害怕孩子受苦,而總是將問題與困境攔下來,孩子面臨不到真實的困境,也就無法再困境里學會成長與解決問題。但同時,要強調,這不是說不需要家長的引導,這是兩個方面。
卡倫·卡茨繪本
如何分享
既然孩子要自己解決問題,而孩子學會分享需要大量實踐和父母指導,我們就來簡單談一談如何分享。
1.公共物品:
如果是非稀缺性的,像積木,就是前面講的,拿在手裡的可以不分享,還在公共區域的,就是每個小朋友都有權利玩的公共物品。
如果是稀缺性的,像盪鞦韆,如果孩子剛坐上去,那可以跟後面的小朋友講,請他稍等一會兒。如果孩子已經玩了很長時間,還是不願意下來:
表達孩子感受:寶貝喜歡盪鞦韆,盪鞦韆的時候最開心了,晃悠悠的,非常放鬆。
強調公共物品的屬性:鞦韆是小朋友們都可以玩的,這是大家的。
強調輪流玩的概念,這也是以後孩子社交時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要輪流玩,一個小朋友玩一會兒,大家排隊,這樣大家都可以玩。你看後面有小朋友排隊,他已經等了一會兒了,現在該是小朋友玩的時間了。
提出解決方案:如果孩子還比較小,比方三歲或者三歲半以下,可以家長提出解決方案,如果孩子比較大了,可以引導孩子提出解決方案。「寶貝還想繼續玩,不想下來是不是?因為鞦韆真的很好玩兒,小朋友們都喜歡。那寶貝再盪一分鐘(三分鐘),媽媽給你打開計時器。你看,這就是計時器,當這一圈走完,就說明一分鐘時間到了,叮鈴鈴,就會響,我們到時候就下來。」這樣也給後面的小朋友一個預期,因為小朋友有時候很著急,一直有情緒。
如果預計孩子不肯下來,時間可以定的長一點,三分鐘,然後,每過30秒提醒孩子一次,可以增加時間變長了的錯覺。而且計時器一般孩子都會很感興趣。
如果到了時間,孩子還不下來,那說明他還沒有準備好,可以再給他一點時間,比方一分鐘或者30秒。然後再想其他方法,比方提議去玩其他的,經過這樣的過程,他有心理準備,一般會更加容易配合。
圖片來自網絡
2.私人物品:
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想分享的東西;
保管好不想分享的東西:比方邀請小朋友來家裡,不想分享的可以收起來;或者出去玩的時候不帶著;
教孩子如何學會拒絕說不:不想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如果直接說「不行,不讓你玩」,會讓其他小朋友慢慢都不再和孩子玩。這就要求家長要教會孩子怎麼樣更好地說不:
首先要照顧別人的感受:「你想玩這個玩具,你覺得它很好玩兒」;
然後解釋理由:「我想現在先自己玩兒,因為我還沒有完全搭建好我想搭建的房子」;
最後提出解決方案:「你可以先玩這個......,等我把房子搭建好了,你再來玩。我們輪流玩。」
溫馨提示: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練習。
玩別人的玩具,要先徵得別人同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玩具自己有分享決定權,經過自己同意,別人才可以玩;別人的玩具,也需要經過別人同意才可以。
有的孩子自己的東西自己護的非常好,去玩別人的東西時,卻一把奪過來。這是因為孩子還沒有學會從對方角度看問題(到了一定年齡才能學會),這個過程就是在幫助孩子慢慢建立從對方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式。
愛護別人的東西:這樣才能建立持續性的交流,小朋友才能繼續一起玩。前段時間,閨蜜給噗噗和他家寶貝一個人買了一個木頭人,回到家以後,我就看到小哥哥在給木頭人塗顏色,已經塗了大半個身子。我當時還跟他講「你很有創造力嘛,你怎麼想到要給木頭人塗顏色?」是的,我這樣的「心大派」想不到其他方面。
後來我看閨蜜和小哥哥兩個人一直在討論,討論了好幾輪之後,我才終於弄清楚了。小哥哥塗得是噗噗的木頭人,哈哈哈,他把自己的放在了書包里。簡直太可愛了,哈哈,小朋友們的小心思。
由此我想到,如果是和小夥伴們一起玩的時候,要慢慢建立起愛護別人東西的概念,這是保護自己友誼持續維護自己友誼的很重要的一點。但是,家長也要知道,孩子不愛惜別人的物品,先不要急著和品質之類的掛鉤。孩子們很多時候只是好玩的心思遠遠大於其他心思,而不能全面考慮。不貼標籤,及時阻止,講清道理即可。
圖片來自網絡
3.還要強調的兩點是,無論是公共物品還是私人物品,都需要:
建立輪流概念:輪流很重要,因為過多或者過少讓某個孩子使用物品,最後這種不均衡都會引發矛盾。也可以幫助孩子使用計時器,有工具的加入,會更有利於孩子接受輪流。
注意等待中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每個孩子都會有需要等待的時刻,可以利用這樣的時刻,教會孩子如何處理著急失望等情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表達孩子的感受,「你很著急,你想快一點玩。可是小哥哥還在玩,我們需要等待,等小哥哥玩完了,才輪到我們。我們大家輪流玩。」也可以讓孩子體會等待的感受,這樣,如果自己在玩的時候,會慢慢知道等待的人是什麼樣的心情,也就是同理心。
可能還有其他的內容,如果有需要,明天可以再談一下其他方面。
總結
1.行為觀察:時間、什麼、誰、哪裡、怎麼樣、自己被拒絕
2.物權,區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我們的,我的
3.強迫分享:別人比我重要,被迫,不能真正學會社交
4.如何分享:
公共物品:感受、公共屬性、輪流、解決方案
私人物品:自己決定、保管、說不、別人同意、愛護
輪流,等待孩子的感受
PS.
我本來想寫另一個話題,可是整個周末思考下來,還是覺得有不恰當的地方。昨天夜裡臨時決定寫分享的話題,所以今天晚了。不過,我還是覺得分享也沒有完全寫透徹,如果大家有什麼看法,也歡迎留言交流。
今天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