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意識┃邊界:孩子可以做,孩子不能做

2019-06-06     噗噗記

中午和朋友聊天,聊到「家人對孩子的限制,自己可能對孩子比較放養」。這個話題,應該是很多家庭都會面對的話題。「我覺得這件事情,孩子可以嘗試;其他家人覺得不行,不能這麼做。」或者,在我們家這件事可以嘗試,在朋友家這件事不能嘗試。

這是因為每個人對安全的邊界有不同的理解

圖片來自網絡

噗噗一歲半的時候,有一次在玩滑滑梯,那個圓筒狀的滑滑梯很高,大概有兩米多高。有一個兩歲多的小男孩後來也加入了,和噗噗一起。噗噗本來已經滑了好幾次了,下來以後,又準備上去。我就在滑滑梯下面準備去接她。

就聽到小男孩兒急切的聲音:「妹妹,妹妹,你不要上去,上面危險。」邊說邊去追噗噗,噗噗已經上到了最上面,我繞過去,就看到小男孩拉著她的手,往後撤,「妹妹,太危險,你不要去。」

我這才注意到這個小男孩兒,是剛剛一起壓蹺蹺板的小男孩。在他來到遊樂場的十分鐘以內,爸爸媽媽姥姥姥爺已經無數次跟他說「這不可以,那不可以。」無論他做什麼,收到的回應都是「不可以」。包括他自己要從蹺蹺板上下來,他坐在蹺蹺板上時,兩隻腳是可以放在地面上的;包括他要穿過小路,走到大路上去。

我就跟他說:「謝謝小朋友,謝謝你的提醒。妹妹已經嘗試了好幾次了,她不害怕。」他還在擔心地念叨,噗噗聽了我的話,脫開手,滑了下去。小男孩在他家人的催促下,從滑梯台階上一步步走下來,邊走邊回頭邊說「妹妹,不可以,太危險。」直到離開遊樂場都還在重複這句話。

這件事給我很深的印象,一方面是小男孩那麼友好地勸說噗噗不要做,我聽了都能感受到他滿滿的誠意;另一方面短短十來分鐘內,無數的不可以,在當時當地給我帶來的震撼。因為這像是一個「極端」案例,平常經常會有人說「不可以」,但是如此密集的還是很少見。而且一般情況下,一個家庭,都是有一方覺得孩子可以嘗試,有另一方覺得孩子這樣做不可以,這個孩子的家人出奇地統一。

圖片來自網絡

安全與探索的邊界

因為這件事,我開始考慮,安全與探索的邊界在哪裡?換句話說,危險的邊界在哪裡?孩子在什麼時候是可以去嘗試去探索的,孩子在什麼時候又是不能嘗試不可以探索的?

1.我的標準:每個人都要想明白「我的標準」是什麼,比方我對安全邊界的標準就是,「不必然導致危險的,我能給予孩子安全支持的,不會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的,我都會允許她探索。

2.別人的標準:每個人的標準可能都不相同。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標準。我的標準比較寬泛,那是不是要求孩子爸爸就一定要和我差不多呢?是不是當他在我認為不恰當的地方限制孩子,方法生硬時,就一定要據理力爭去理論呢?

3.當他人標準與我不同時:比方噗噗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摸插座。她爸爸每次看到都大聲喝止,然後噗噗就開始哇大哭,她爸爸看到孩子哭,又不知道該怎麼讓寶貝女兒不那麼傷心,有可能又會允許她觸摸。

我講了好幾次「你可以告訴她這個是幹什麼用的,怎麼觸摸是安全的,怎麼觸摸是危險的,哪些事情是絕對不可以做的。」她爸爸都沒有聽進去,忙著哄孩子。

有一次我說:「你不允許她觸摸,也不告訴她怎麼是安全的,她在我們注意不到的時候來偷偷摸,我們也不知道呀,這樣不是更不安全嗎?」因為這句話,才停下來抱著孩子去觀察插座。

面對分歧時,標準雖然不同,但是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要保護孩子的安全。而且這類分歧還容易特別多,因為生活中的潛在危險確實是很多的。但是處理分歧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雙方都看清楚原因這件事可以嘗試是為什麼,不可以嘗試是為什麼。而不是,就是覺得不行,就是要去嘗試。

圖片來自網絡

具體做法

1.不允許孩子嘗試時,告訴他為什麼(why):

具體危險:不允許孩子嘗試,就要告訴孩子具體的危險是什麼,詳細描述細節。比方春節的時候,噗噗往下水井道蓋上一直蹦蹦跳跳。有一個井蓋,就沒有放好,是活動的,她爸爸看到了,就大聲說「不要往上面跳。危險。」說著把她抓下來了。噗噗一下子就哭了,抱著我說:「爸爸不讓跳,噗噗好傷心。」

我就抱著她走過去,讓她自己看,「爸爸不讓你跳,你很傷心。這是因為爸爸擔心你會掉下去。這個井蓋是活動的,你看,看到沒有?它不像之前的井蓋是完全放在這個口上面的,嚴絲合縫的,它沒有放好,是活動的,是不安全的。如果不小心,你看,很容易就會掉下去。爸爸在擔心你,但是說話太大聲了,讓你不舒服。」她也就情緒平靜下來。

我的原因:有一些時候,孩子不可以做,是家長的原因。比方,孩子已經有能力做這件事,但是家長還是不放心。這種時候,就不要說什麼其他理由,直接向孩子表明是自己的原因,比方「媽媽現在很著急,沒有時間讓你嘗試」;「雖然你有能力做這件事了,但是媽媽就是擔心會有意外,所以,跟你的能力沒有關係,是媽媽的原因,媽媽膽子小害怕你受到傷害。你可以等媽媽做好心理準備了,再讓你嘗試嗎?」

很多家長,其實是自己害怕,卻把原因說成孩子還沒有能力還太小。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就是「你不能做,是因為你不行。」但事實上,孩子自己會有判斷,「我可以做呀,為什麼不行?」所以,他就一定要試試。哭鬧爭端就開始了!

圖片來自網絡

孩子體會:如果有一些情況,確實孩子能力還不夠,但他又想嘗試。就是在保證他安全的前提下,讓他自己去試試。很快,他做不到,他自己就會放棄,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爭吵,耗時耗力。

比方當時噗噗才一歲多,攀爬架是給小學生提供的,非常高,攀爬的繩索間隙很大。我護著她以後,會讓她嘗試去爬。很快,她就會發現,間隙太大,她的腿和手的長度根本就不合適。她就會明白,「這是大哥哥大姐姐的,這個間距,噗噗要爬很不舒服。」

未來可以:當現實情況不允許,或者孩子能力不夠時,要讓孩子知道現在不行,但是未來可以。如果是現實情況不允許,但能力已經夠了,可以約定一個具體的時間再來做,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記住約定。如果確實能力還不行,讓孩子嘗試以後,可以告訴他「做好現在可以做的運動,多多鍛鍊身體,再過一段時間就可以了。」

不允許孩子做的核心就是:不要僅僅就說不可以,不能做,要說明具體細節。不要讓孩子認為是所有事情都是因為他做不到能力不夠,所以不可以做。不說明理由,孩子會不服氣。僅僅告訴他能力不夠,會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圖片來自網絡

2. 允許孩子嘗試時,告訴他怎麼做(how)

允許孩子嘗試時,如果確實是比較危險的,就要告訴他「怎麼做是安全的?怎麼做是有可能帶來哪些傷害的?」噗噗特別喜歡撿樹枝,幾乎每天都在撿,然後拿著跑著玩兒,我在她一歲多的時候,就告訴她:「樹枝拿著的時候,最好平放,不要豎著拿。因為豎著拿,你摔倒了,你看,這樣,很容易戳到眼睛和臉。拿著樹枝不可以跑,不可以跳,也是因為跑跳的時候,不容易保持平衡,很容易戳著眼睛和臉。你如果想跑想跳,可以讓我幫你拿著,之後再還給你。」

圖片來自網絡

安全意識

什麼是安全意識?這個問題,我一直在考慮。我觀察到一些孩子會在面對事物時,不會貿然採取行動;另一些孩子就不管不顧,先做了再說。有很多時候,我都能聽見,他們的家長在旁邊評價;「要勇敢一點,怎麼那麼膽小?」「說了多少次了,這個太危險,不能這麼做,那麼不聽話,快點下來!忘了上次摔了嗎?」

每當這種時候,我都在想,做人真不容易!太謹慎了,別人嫌你不勇敢;太積極嘗試了,別人嫌你冒進。但其實兩者的區別只是「有的人在確認是否安全;有的人覺得這就是安全的」。對安全的標準不同而已。

孩子的安全意識是不斷變化的,小寶寶時期,什麼都敢嘗試,「無知者無畏」。隨著年齡的增長,假如孩子在安全支持下有足夠的探索的話,他會形成自己的安全意識,會自己來判斷「當下這個情境我是否安全」。

圖片來自網絡

反而是沒有足夠探索的人,會形成兩種極端:本來就膽子大的,更是膽子大,有機會就釋放自己被壓制的嘗試慾望,更加不會先去判斷當下情境是否安全;本來就謹慎的,更加謹慎,什麼都不敢嘗試。

安全意識,本質上是對當下這個環境是否安全的自己的判斷。沒有足夠的自我探索,就沒有足夠的經驗去自己判斷是否安全。但另一方面,沒有保護沒有判斷的嘗試,可能確實帶來很多慘重的危險。

所以建立安全意識的核心就是,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辨別。也就是上面所說的,不允許孩子嘗試時,告訴他為什麼(why);允許孩子嘗試時,告訴他怎麼做(how)。以此來形成自己的經驗。

圖片來自網絡

總結

1.安全與探索的邊界:我的標準、別人的標準、當我們標準不同時;

2.具體做法:不允許孩子嘗試、允許孩子嘗試;

3.安全意識

今天就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OHAQWwB8g2yegND5pia.html